APP下载

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思考

2021-11-24

法制博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德治工作教育

徐 徐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体艺部,浙江 舟山 316000)

2019年10月某地未满14周岁的男孩性侵女童并致其死亡;2020年5月某省4名未满14周岁的男孩在厕所对一名13岁女生进行侵害。但事件中的这些男孩由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无须为自己的杀人、性侵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我国有学者将这类未满刑事责任年龄却客观实施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的未成年人定义为触法未成年人。[1]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触法是社会之痛。因此,如何为触法未成年人指路,帮助其重回正轨是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触法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工作中,法治是一项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国家建设离不开道德的教化和滋养。[2]因此,将德治融入触法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帮助触法未成年人重回正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宁的重要途径。

一、对触法未成年人施以德治的现实依据

(一)触法未成年人的认知特征

未成年人自我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还未形成正确且稳定的价值观,认识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客观对待人或事,遇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果未成年人结识了一些不良的朋友,接触一些不良的事件,无法准确辨别是非,极易模仿那些不良的行为甚至触法。当然,未成年人的这一特性也说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如果对未成年人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循循善诱,能有效地矫正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帮助其重塑健康的价值理念。相较于严厉的法治,对触法未成年人施以德治更契合未成年人的认知特征,运用系统的道德教育,矫治其偏差的价值理念,培育其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帮助其学会理性辨析、讲求道德。对触法未成年人施以德治,符合触法未成年人的认知特征,能更好地保障其健康成长。

(二)触法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普遍存在一个从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不良行为的积累和发展极易引发未成年人走上触法之路。不良行为与人们公认并且遵守的社会规范相对立,是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有吸烟、饮酒、逃课、沉迷网络、观看色情读物等,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极易引发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对触法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矫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人们内在道德意识的表现,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对触法未成年人施以德治,帮助未成年人提升道德素质,是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有效途径。结合触法未成年人个体道德的成长规律,对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用道德规范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规则意识,并最终形成良好且稳定的行为习惯。

(三)我国关于触法未成年人的法律原则

我国对犯罪未成年人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而对于触法未成年人,因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司法机关无法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因此,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都将教育放在了处置触法未成年人的首位。《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触法未成年人施以德治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保护,也符合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

二、对触法未成年人实施德治教育的主题构成

(一)仁爱教育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触法未成年人表现出的价值偏移、道德冷漠、自私自利等的反社会意识,需要培育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仁爱之心,从根底上,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心灵净化、价值观重塑。

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仁爱教育,引导他们爱己、爱人、爱物。爱己是一个人对自我生命和荣誉的爱惜与尊重,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自尊、自强、自律。爱己是爱人、爱物的基础,只有爱己者才能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爱人包括爱亲人和爱大众。爱亲人是对自己亲人的尊敬和关爱,是亲情之爱;爱大众是关爱他人、与人为善,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爱大众是爱亲人的升华。爱物即热爱自然万物,爱物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保护,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信,是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王充在《论衡· 感虚篇》中提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人说话要靠得住,言出要必行。诚信是做人之根本,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缺失,后患无穷。触法未成年人往往由于心智不成熟,对于诚信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预测到失信带来的法律后果,所以在一些现实利益的诱惑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或精神利益,走上犯罪之路。因此,诚信教育是触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诚信教育,最基本的是教育未成年人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以诚为本即引导触法未成年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待人处事真诚老实;取信于人即引导触法未成年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知错能改,勇于承担责任。

(三)克己教育

常言道:冲动是魔鬼。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凭一时的冲动做事,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未成年人的触法行为往往与无法克制自己不当的欲望有关,诸如聚众斗殴、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都是未成年人缺少理性思考和自我克制,导致贪财、贪色、贪欲等畸形的欲望不断膨胀,在不当追求中引发过激行为而触犯了法律。因此,引导触法未成年人克制和约束自己,开展克己教育尤为重要。“克己”就是考虑他人利益后的行动,受环境感染力制约后的选择。“克己”是一种精神气节,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积淀。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就是每个人应该对自己有所规范,才能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承担社会应有的责任。

对触法未成年人开展克己教育,首先教育他们做事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不能随心所欲,明确任何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教育应该从身边事入手,在处事过程中给予触法未成年人一定的指导与节制,慢慢调整,点滴积累,防止欲望的过度膨胀。其次,要尊重和鼓励他们正当的欲望需求,正当的欲求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源泉,给予他们积极地引导和帮助,才能实现自身欲求与社会规范相统一。

三、对触法未成年人实施德治教育的对策

(一)设立牵头部门

设立牵头部门是落实触法未成年人德治教育之关键。对触法未成年人开展德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容易产生职责不清的问题。因此,必须确立牵头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才能有效形成合力,使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国家可以联合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共青团、妇联、社区、学校等机构构建名为“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委员会”的联合机构。联合机构统一管理触法成年人的德治工作,对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工作衔接机制,以期最大程度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一个配合紧密、工作高效的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体系。“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委员会”下设“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岗”,岗位主要设立在学校、社区和司法所。“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岗”的工作人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经过考核,持证上岗。“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岗”的工作身份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团体中,但作为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的成员,他们的工作重点始终是围绕在辖区内的触法未成年人。如果辖区内没有触法未成年人,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只需要从事本单位的日常工作,当辖区内有触法未成年人,则要围绕触法未成年人开展相关工作。

(二)整合多方力量

由于各个部门和机构的职能、属性不同,在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中,各个部门和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不同的作用。首先,公检法司是开展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主要力量。对触法未成年人绝不能一放了之,防止其再次触法是处理此类案件的重中之重。公检法司在触法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办案人员的职业素养、办案方式、案件移送后及案件办结后的回访考察工作等都是落实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的重要因素。其次,家庭、学校是开展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的主阵地。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会对触法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成员要全心投入去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安慰。同时,家庭成员良好的行为修养为未成年子女做出表率,能潜移默化地重塑孩子的道德品质。学校要整合校内资源组成特殊的帮教小组,对触法未成年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关心、爱护,同时学校要配合公检法司等机构开展系列帮扶活动,有效落实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最后,社区、共青团等其他社会力量则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参与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的重点工作之一。社区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区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发挥社区在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社区教育与家庭、学校、公检法司等各方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全面落实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

(三)引入专业社会力量

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员和组织参与其中。专业社会力量是指长期专注、研究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公民、法人在内的社会力量。引入专业社会力量,由专业人员、专业方法、专业理念对触法未成年人开展德治工作,能有效提高对触法未成年人的矫治工作的成效。2020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治法》对专业社会力量参与触法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所可以通过公开择优购买服务或者委托社会组织执行项目等方式,将专业社会力量引入触法未成年人的德治工作。但当前未成年人保护社会专业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德治教育专业力量、社工体系化介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保障等方面均存在提升空间,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引入专业社会力量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四)实施个性化教育

由于触法未成年人触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各不相同,对其开展的德治教育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所以,对触法未成年人开展德治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做到一人一方案,为每一个触法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合的德治教育。[3]首先,开展德治教育需对触法未成年人的自身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其触法的动机、目的、手段、触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触法后的悔改态度,并充分考量该触法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情况、生活环境等要素。其次,根据触法未成年人的自身情况,为其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并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开展个性化的德治教育。同时,由“触法未成年人德治工作岗”的工作人员对辖区内触法未成年人进行长期的观护帮教,密切关注触法未成年人的成长情况,了解其德治教育的情况,并实时向实施德治教育的专业人士反馈和沟通,并根据触法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案、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这种个性化、科学化的教育,使得矫正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更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能最大限度地给予触法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健康成长的机会。

将德治融入触法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符合触法未成年人的个体特征,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触法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德治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不工作,爽飞了?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选工作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