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思想

2021-11-24程珊珊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本质

程珊珊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在文中,马克思以“实践”这个全新的视角构建起了新世界观,并对实践思想进行了科学全面的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提纲》中的实践思想对于弄清理论与实践关系,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1.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开篇第一条就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9强调认识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坚持物质的第一性的基本立场,这是旧唯物主义的进步性所在,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以直观的、照镜子式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把认识的对象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既没有从实践出发来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把人看作直观的人,把实践看作纯粹的自然活动;也没有把客观世界纳入实践对象的范围,没有从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实践,严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把人的意志看作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消极存在。

接着,马克思进一步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认为其把理论活动当成人最重要的活动,即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活动最有意义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把人直接当作自然的产物,将实践直接理解为在大部分人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东西,这是十足错误的观点。费尔巴哈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犹太人做生意获取利益的活动。不了解实践的巨大作用,对人和实践的关系缺乏合理的认识,最终导致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走入误区。

总之,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既缺乏能动性,又不具有现实的实践性。

2.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唯心主义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同旧唯物主义相比“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1]59,但是不了解实践活动本身,脱离现实的物质基础把人的主观意志看作世界的本原,从而夸大人的意识活动,把人的实践活动最终归结为意识的活动。唯心主义之所以会陷入这种抽象的片面性,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价值。

马克思对二者抛开实践去理解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我们既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实践客体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切忌抛开社会现实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

二、《提纲》中的实践思想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真理标准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有过广泛的争论,但无论是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以“多数人的感觉或意见”为标准,还是实用主义主张的以“有用”为标准,说到底都是在主观的领域内绕圈子,并不能达到检验的目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由于采取消极直观的反映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首次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一切认识产生于实践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是以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的。对于人的思维是否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思维领域而只能依靠实践来回答;如果实践的结果与之前的预想是一致的,那么此前的认识就得到了印证,便成了真理性的认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实践去不断认识发展着的世界,人类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思维内容的真理性都应该交予实践来检验。

2.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本质

人作为实践主体而存在,对实践的考察不能离开对人本质的剖析。在第6条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摒弃了其“类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剖析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1。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需要在具体现实的生活中不断谋取生存发展,因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是考察人的本质的前提。费尔巴哈在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撇开了具体的物质生活形成了抽象的人性观,把人看作孤立的存在,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并指明其研究前提即“现实性”,这里的现实是指人是处于实际生活中的并且不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同时,马克思强调理解人的本质必须从实践出发,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获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反过来也在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向前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交往活动,并开始形成建立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最终也得以形成,每个人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本质也随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历史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进而不断丰富自身本质,实现人生价值。也正是由于实践主体的人的活动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密切联系,实践从而也具有了社会性。

3.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8条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62人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部分,马克思在此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考察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方面实践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前提,另一方面实践是人认识的基础。

首先,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实践活动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在所难免地进行社会往来,单个人被种种复杂的关系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先是形成了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而后随之形成了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提纲》第11条中,马克思指明了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形成不同的分工,从而也逐渐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同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提升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进而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其次,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切东西都源于实践,在意识领域中存在的疑问同社会存在一样也在实践中找到答案。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62这里所提到的“理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发展动力,这种“神秘东西”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证明,从而变得不再神秘。科学的认识毫无疑问可以在人们的实践中得到说明,即使是那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认识也能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其产生缘由,如中世纪所宣扬的宗教上帝也只不过是在生产力还不发达条件下对各种社会压迫无法解释的产物。

总之,人的生活以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为基础,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也不断改造着自己的全部社会生活,要从实践出发其理解生活的奥秘。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1.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是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从而出现割裂认识与实践关系的错误。马克思在《提纲》中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地位,指出实践影响改变着环境的和人的活动、人需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其本质等;但没有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与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是一致的。进入新时代,一方面要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保持前进活力,就需依据实践变化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2]丰富的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根据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和提出的新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破除与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旧理论和旧模式,进而化解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新矛盾。另一方面需清醒地认识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实干才能兴邦。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摆脱长久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几十年内就实现了令世界震惊的繁荣发展,靠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人民一代代的拼搏努力。在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也离不开我们洞察社会实际情况、在现实基础上的艰苦卓绝奋斗。

理论脱离了实践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实践离开了正确理论的指导也无法立足。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我国事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构成了复杂丰富的社会关系。在我国,无论何时人民群众都是实践的主体,社会的向前发展必须依赖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3]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纵观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面对新时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国家推行各项政策和举措必须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否为人民群众谋取幸福,同时政策是否合理也只有通过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检验。其次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从最基本的现实情况出发,切实解决好有关人民生活的上学、住房、工作等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越来越美好。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们共同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责任,使人民群众保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主动性。最后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4]。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60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在实践基础上,环境和人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环境的改变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改变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不利情况,从而使其更加适合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中形成并发展人类文明,但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受巨大压力,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逐渐严重,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水土流失、森林退化、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虽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未来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先进的环境治理理念指导我们的活动。首先要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使人们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充分发挥实践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优先对破坏严重的地区领域进行治理,同时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程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做好一系列的环境防治管控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观规律,适当减少人为的干扰,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以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为主。主要是通过减轻生态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始终秉承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本质
最有思想的句子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放缩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