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途径
2021-11-24徐倩
徐 倩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法治思维的培育十分必要。培养法治思维既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依法建设的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因素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期,随着在大学里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家人和同学的认可,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意见。好争论、喜欢思考。但有时候,思维表现出片面性。同时在这一时期,他们还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缺乏事物的辨别能力。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传统因素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礼,最重视谦让。一直以来,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主张“以和为贵”,讲究人情世故,一般情况下,相比较诉诸法庭而言多数人更愿意私底下解决矛盾和纠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在面临法律纠纷时,不愿对簿公堂。
(三)诉讼成本过高、程序较多
现代社会,一个官司,从起诉到判决,经历立案、开庭、判决、上诉等环节,还要调查取证、请律师代理,缴纳诉讼费、鉴定费等等,程序复杂,费用高昂,令很多当事人望而生畏,而一些法院不遵守法律规定,使群众对于法院产生不少误解。
(四)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
目前,多数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一方面,背诵及理解法律条文较为枯燥,很多法条理解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掌握和理解,非法律专业学生很难从学习法条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另一方面,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很少用法律条文解决问题。因此,即便了解法条,也未能将法条运用到实践中。
二、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大学是个人进入社会的最后培养阶段,在大学期间培养正确的法治思维,对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有着长远的影响和意义,法治思维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想法,大学生在刚毕业阶段面临着就业、生存、未来规划等问题的压力,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容易在压力面前对违法行为的诱惑抵抗力降低,从而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建立,能够正确引导其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公平正义为目的,以权利义务为核心,以程序正当为保障,以社会稳定繁荣为思想,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基本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法制建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国家安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法治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够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适合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三、高职学生培育法治思维的途径
法治思维是人们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依照法律的逻辑规则,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不断进行法律实践,以法律作为评判准绳逐步形成的过程。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所谓的法律至上具体来讲就是把法律当做非人格化的统治力量,当做最高权威予以重视[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对法律的权利和义务负责,都要受法律权威的裁量。要将“法律至上”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践行在实践中。
(二)掌握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就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学习法律知识,就要求弄明白享有哪些权利和履行哪些义务,心中高悬法律明镜,手握法律的戒尺。首先,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原理。只有在完全了解和理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法律思考,形成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就要求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指不能单纯地去死记法律法条;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合适的方法去理解法条。“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进行一番分析、考察。吃透知识要点,这样才能快速理解和掌握法律条文。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观看法治节目。此类节目会以普通老百姓比较容易且直观的接受方式来普及法律知识,说明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惩戒犯罪,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此外,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探讨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提高自身的法律敏感度和了解度。
(三)开展丰富的普法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开展丰富的普法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2],可以针对大学生年龄、性格及专业等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深刻地了解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庭审过程。也通过对模拟犯罪分子的审判,使旁听的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强大,震慑他们,提高学生守法的警惕性,避免犯罪,做到自觉守法。
2.组织有关法学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可以快速了解法律条文、我国法律体系、诉讼程序,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定期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期间,很多人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校内生活,生活较为单调。如果定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法院进行旁听,不仅能开拓视野,也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法律、了解法院,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大学生犯罪录像,得到警示。此外,也可邀请法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现身说法”,现场剖析案情,引导同学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树立“法大于权”的观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养成守法习惯,坚守法律底线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心理起伏较大、易冲动、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虑。另外,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社会阅历少,他们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往往做出冲动举动,付出惨痛代价。因此,必须将法治思维培养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逐步形成法治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养成守法习惯。此外,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不得触犯法律这条红线。要以敬畏和敬仰的态度面对法律,坚守法律底线,抵制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守道德底线
近年来,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不断涌入校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些思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会使学生偏离人生轨道,从而诱发犯罪行为。因此,必须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道德底线是一种自我约束行为,大学生要省察克治、防微杜渐守住道德底线。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选拔和培养对象,他们是代表着年轻活力的栋梁之材,能够为国家改革和创新注入强力的动力,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核心,大学生法治思维地树立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