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泥人王村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2021-11-24余煜李依萍彭桂芳

经营者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王村泥人泥塑

余煜,李依萍,彭桂芳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2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历史记忆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武汉市郊区的泥人王村是一个典型的非遗类传统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然而,其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采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泥人王村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给非遗类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

一、泥人王村概况

泥人王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毗邻云蒸雾绕的云雾山,村域面积17.7亩,因村落地处群山之间,对外交通较为不便,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1400多年的泥塑技艺发展过程中,泥人王村自成一系,闻名于世,拥有“中国泥塑之乡”的美誉。民间所传“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王”,其中“泥人王”指的就是泥人王村的王煜、王胤父子。20世纪80年代,泥人王村的泥塑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进行全国巡展。但当时的辉煌已成历史,20世纪90年代,黄陂区的泥塑企业逐渐走向衰落,纷纷倒闭,大部分手工技艺人离家谋生。一个原本有百余户人家的村庄,现仅存农户十余家,村貌出现衰败迹象,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二、泥人王村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历史悠久,影响力大。泥人王村的泥塑始于唐朝,兴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木兰山古建筑群的泥塑和武汉归元寺的500座金身罗汉皆出于泥人王村。泥人王村的泥塑作品于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享有盛誉,国家旅游总局于1976年授予其“中国泥塑之乡”的称号。2013年,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历史发展的特色产物,黄陂泥塑原生态地记录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印迹,将黄陂地区的宗教文化、盘龙文化以及木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珍贵结晶,具有经济和文化价值。

2.地理位置优越。泥人王村距离武汉市中心约65公里,距离黄陂区中心约23公里。泥人王村紧邻云雾山风景区,依托景区规划,拥有便捷的交通以及优美的周边环境。而且该村位于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内,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西接孝感市双峰山旅游度假区以及素山寺森林公园,北望木兰古门风景区,旅游景点联系紧密,人流量较大,具有良好的集聚性。

3.泥塑制作工艺独特,品质好。泥人王村最为知名的泥塑作品当属汉阳归元寺的500座金身罗汉,其采用了“脱胎换漆”的制作工艺,即先经过十几个步骤以当地泥土为原材料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粘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200年来,归元寺数次受水灾侵袭而500座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其工艺的高超。

(二)劣势

1.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泥人王村虽然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创建了“泥人王村泥塑体验馆”“泥人王村泥塑艺术馆”等文化空间,但由于泥塑产品的市场萎缩以及传统泥塑艺人的大量流失,当地并未将泥塑工艺作为支柱性产业进行扶持。不仅当地村民对于泥塑技艺知之甚少,甚至当地的村干部和街道干部都对泥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缺乏了解,更别提重整“泥塑之乡”的具体规划了。

2.村落传统风貌的衰败。泥人王村的传统建筑采用黄陂一带流传的“木兰干砌”法,主要以石块垒砌而成,体现当地独特的历史印记。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仅剩十余户人家,因此大量房屋被荒废。加之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更愿意建造新型农宅代替传统民居。另一方面,传统石砌房屋经过多年风化,安全性大大降低,而村民维修资金有限,维修意愿不强,致使泥人王村的传统民居有颓败之势。

(三)机遇

1.政策扶持。泥人王村在2013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保护传统村落,财政部、文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了这些政策的指导,当地政府将会加强对泥人王村的建设,泥人王村将拥有继续建设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2.区域发展。泥人王村所在的黄陂区是武汉的后花园,受武汉发展的辐射影响,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泥人王村坐落于云雾山风景区山脚下,面临溪水,背靠青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有效整合云雾山独特的花鸟景观与山脚下泥人王村的泥塑文化资源,打造黄陂文化聚集地的整体形象,实现互联互通,由现在的竞争模式向互惠模式转变,打造文旅一体化格局。

(四)挑战

1.泥塑市场逐步萎缩。泥塑因旧时人们的观赏玩趣需求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审美的改变,各种精致的工艺品大量产出,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传统泥塑的销售空间也因此逐步紧缩。因泥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村里的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谋生,泥塑制作手艺没能代代相传,泥塑产业面临空心化危机。

2.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推动村落发展已成为社会趋势。但当地村民保护传统村落意识的淡薄,以及政府方面监管的缺位,或许会导致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资源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已成为当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泥人王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

人们对泥人王村的泥塑技艺和传统村貌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了然于心,并且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要求当地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和泥人王村村民的沟通,知晓村民的真实诉求,获取村民的理解与支持。采取激励措施培养更多的泥塑传承人。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学习其他非遗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同时,获取更多组织和个人对泥人王村的认可和支持。

(二)拓展营销和创作思路

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成为热门的宣传平台。可结合当下流行热点对泥人王村进行拍摄,并发布在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提高泥人王村的知名度。另外在淘宝等平台开设泥塑品网店,根据客户需求开展特色化定制服务。与当地特色建筑、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泥塑产品。与艺术类高校合作,由高校学生设计泥塑形象,对接到泥塑厂负责制作,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三)加强文旅融合

依托“泥人王村泥塑艺术馆”“泥人王村泥塑体验馆”“泥人王村泥塑观赏园”等文化空间,挖掘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民俗,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科技,建设泥塑生态博物馆。同时,充分利用泥人王村的区位优势,将泥人王村的人文资源和云雾山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建立研学基地和康养中心,聚集人气,提高游客对当地泥塑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参与度,进而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提升游客总体满意度,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结语

非遗类传统村落非遗资源丰富,在我国传统村落体系中是特殊存在。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村落、促进非遗的活态保护背景下,对非遗类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SWOT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泥人王村作为武汉市郊的典型非遗类传统村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区位优势,抓住政策扶持和区域发展的机遇,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拓展产品营销和创作思路,加强文旅融合,促进泥人王村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王村泥人泥塑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捏泥人
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胆大镇的泥人
泥人刘
面馆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