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红军谭炳文的故事

2021-11-24谭军

湘潮(上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旅长王震白求恩

★ 谭军

我的父亲谭炳文是一位老红军。他出生于一个贫苦雇农家庭,在家排行第六,3岁时父母双亡,7岁时就给地主放牛。一家人住在茅草棚里,没有被子,晚上只好钻进玉米叶堆里睡觉。由于饥饿,缺营养,他长得很瘦小,入伍时身高才1.54米。1935年1月,他在贵州老家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六军团十七师,当时还不足16岁。同年,他随红六军团长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惊马拖不垮 生死无所惧

1936年1月,谭炳文所在的红六军团十七师经过贵州省瓮安猴场附近。这一带是上一年中央红军长征时住过的地方,中央红军在此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红军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很好印象。这次红军在猴场宿营,老乡们热情地帮着“号房子”、找铺草、烧开水,使红军指战员感到很温暖,好像又回到了老根据地一样。

一天,一位老大爷看见住在他家中的谭炳文买东西需要用钱,就拿出一张钞票,说:“小同志,这是去年红军给的钱,你拿去用吧,红军走了以后,市面上不让用,给了你们,还能派上用场。”谭炳文接过一看,是中央苏区发行的面值1元的钞票。连忙对老大爷说:“我们工农红军有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哪能要大爷你1元钱呢?我报告上级,给你兑换成银圆吧!”这件事反映到红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罗志敏处,罗志敏立即指示:“这一带去年中央红军住过,用了一部分苏区票,上级有要求,用银圆兑换回来。”中央苏区钞票兑换银圆的通知,贴到街中心,群众都围过来看。不大工夫,猴场附近一二十里的群众都带着中央苏区钞票来兑换银圆,仅猴场地区兑换银圆的工作就忙了一天一夜。谭炳文严守红军纪律,不要老乡中央苏区钞票的事迹,受到上级表扬。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张钞票竟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更是加深了他对中央苏区钞票的认识。

不久,谭炳文接到政委命令,让他骑马去给兄弟部队送急需的中央苏区钞票。他立即行动,争取尽快把中央苏区钞票送到。不料,途中战马突然受惊,狂奔乱跑,他从马背上翻倒落地。惊马仍不断狂奔,他的一只脚挂在马镫里,情况十分危急。惊马把他足足拖行了两公里。他的军装被磨破,身体多处血肉模糊,伤口疼痛剧烈。但他完全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牢牢守护着中央苏区钞票。惊马终于无力狂跑,停下来了。谭炳文忍着剧痛,硬是坚持着把中央苏区钞票送到了目的地。当时,由于没有药品处理伤口,他的伤口化脓,高烧到昏迷不醒,只得把他送到当地老乡家养伤。经过当地医生的精心治疗和老乡的细心照料,谭炳文伤势慢慢好转,他又回归部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去。父亲生前总说,那个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命搭上,也要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这就是一个惊马拖不垮的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救命白萝卜 解难小木棍

万里长征路上,红军不仅要与围追堵截的敌人作战,还要忍受饥饿的考验。尤其是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时,由于粮食奇缺,有时几天吃不上一粒米,红军官兵只好吃草根、野菜,啃树皮。很多战友病饿交加,浑身浮肿,走路打晃,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由于饥饿,谭炳文又患有肠胃病,爬雪山时他病情加重了,腹痛腹胀厉害。当时没有药,他爬到半山腰就已经支持不住了,随时有倒下的可能。这时,一名随队的卫生员给了他一块白萝卜。他吃后气顺了,也有了些力气,这样才走过雪山。

听父亲讲,当地的萝卜都特别大。红军来时,不明真相的百姓跑了,萝卜就长在地里,但红军纪律非常严明,没有人拔一个萝卜。部队首长让卫生队拔些萝卜作应急用,同时给老乡家留下钱。没有想到萝卜成为父亲救命的“药”。

1936年7月,谭炳文随红二方面军由甘孜北上,经过又一艰险地段,那就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那里气候特别异常。红二方面军进入时正是草地雨季,没有帐篷,总挨雨浇。更大的困难是粮食奇缺。出发时部队只筹集到五六天的口粮,由于饥饿,加之气候恶劣,很多红军官兵体虚力弱,结果走了20多天才到阿坝。开始,每人每天还能分到三两青稞粉,后来就断粮了。因沿途没有粮食补充,红军官兵只好挖野菜、捉昆虫吃。因以前过草地的红军部队把可吃的野菜都挖尽了,后面的红二方面军连野菜都难以找到了,只能把身上的皮带解下来,切碎煮熟或烤焦后吃。但这远远不够,大家只能把主意打到野草上去。草地里野草很多是有毒的,吃了就中毒甚至死亡。父亲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尝各种野草,有些战友就因尝野草而献出了生命。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面临的又一大生死考验。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大部分是沼泽水草地,遍地是浑浊的污水,人在上面行走,一步一摇晃,像是走在摆动的浮桥上。稍一不慎,踩入腐草坑,立即会陷下去,越是挣扎,陷得越快,以致不能自拔。去帮助的战友,都会一起被沼泽吞噬。许多红军战士为此牺牲在沼泽里。谭炳文因为之前得过疾病,过草地时身体特别虚弱,只能硬撑着往前走,加上草地环境恶劣,他走得很吃力。在过雪山时救过他的卫生员看到他行走艰难,身体蹒跚,给了他一根棍子。有了这根棍子,就等于多了一条腿,身体有了依靠,他靠着这根棍子最终艰难地走出了草地。后来,父亲把这根棍子叫作“行军棍”。父亲说,那时想在草地找到一根棍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棍子是卫生员过草地前背在身上备用的。他把棍子给了父亲,不知他手里还有没有棍子,也不知道他是否走出了草地。此后,两人也没有再联系,但父亲一直惦记着这名恩人。

一生忆王震 不忘白求恩

长征结束后,1937年1月谭炳文入党,王震是介绍人。1937年8月,谭炳文任王震旅长的通信员,后来又成为王震旅长的警卫员。王震旅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深受父亲的尊敬和爱戴。由于家庭贫穷,父亲没有上过学,王震旅长在百忙中还抽空教他学文化,教他认字,有时还要考他几个字。当看到父亲学会的时候,王震旅长就表扬他,说他进步快。父亲感到特别温暖。

有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王震旅长还在紧张地工作。父亲当时困得睁不开眼。他给王震旅长烧好开水,昏昏沉沉端水进屋,不料被门槛绊倒,水洒了,碗碎了。那时候碗是很珍稀的物品。父亲难过得坐在地上哭。王震旅长走过去,把他拉起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小鬼,别哭了,没关系,水洒了再盛一碗,碗打了再找一个就是了。”王震旅长不仅没有责备他,还安慰他,令父亲感动不已。父亲在王震身边工作了6年,受教育颇多,感动颇多。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每当回忆起来的时候,父亲都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1938年12月的一天,白求恩大夫正在三五九旅作巡回医疗,王震旅长派人把白求恩大夫请了过来,给腹痛如绞的父亲治病。那是父亲第一次见到白求恩大夫,父亲后来给我们回忆白求恩大夫时说:“他的眼睛不是蓝色的,好像发灰,身材细高细高的,大概做手术时间长了,背有点驼。”见到白求恩大夫的情景,成了父亲永恒的记忆。

白求恩大夫很快诊断出父亲得了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手术开始前,白求恩大夫问父亲:“小同志,动手术要剖肚子,怕不怕?”父亲坚定地回答:“我是红军,经历过千难万险,不怕手术。”白求恩大夫赞扬道:“你们红军都是英雄。”在白求恩大夫的主刀下,手术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很成功。父亲在晚年还经常提起这段往事,他没有忘记白求恩大夫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猜你喜欢

旅长王震白求恩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快刀猴
快刀猴
马走驹
“要是”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办”“为”和解
小种子的“挺一挺”
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