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中礼仪文化教育研究*
2021-11-24次春雷
任 哲,次春雷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道德水平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拥有独具魅力和特色的礼仪文化。俗语有云:“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句古训,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武礼与武德在武术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展现了武礼、武德所积聚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正所谓:“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尚礼崇德的传统早已成为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礼与德密不可分,而“尚礼崇德”的传统与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有着高度的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招生考试工作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除了严把生源质量关外,还应深度思考和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制度导向作用,建立起相应的考试育人机制,做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级中学与大学升学衔接环节的育人工作。当前,随着现代武术的发展,武术礼仪传统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强化,反而出现了弱化与淡化,甚至是缺失的现象,俨然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文教育上的不完善和缺失。因此,在招生考试改革中要积极融合礼仪文化教育,避免出现制度缺失、组织缺失、规范缺失等各种失范现象,以有效通过招生考试环节促进武礼、武德教育文化的发展,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不断的深化发展,这是新时代如何在招生考试改革中深度融合礼仪文化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 武术礼仪文化及其内涵
礼仪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规范、制度以及道德文明的外化现象,人们通过各种外在仪式来传递内在的思想精神。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各种礼仪,礼仪己成为古往今来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载体。在武术群落中,同样也存在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各种礼仪,如跪拜礼、拱手礼、抱拳礼、持械礼、作揖礼及鞠躬礼等等。武术礼仪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习武群落传承与交流中,受习俗、观念等因素影响,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指导思想中就已提出: “筑牢武技、武礼、武德三大支柱”。[3]这三大支柱承载着中华武术运动发展的命脉,武德是其核心价值观,武礼反映的是制度文化,武技则是其外延文化。武礼是武术内在精神文化的直接反映,同时承载着文化的外延,是武术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国武术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呈现的文化样态,既包含了武术文明的智慧,也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武术礼仪文化是一种较为完整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外化形式构成了形态文化,约定俗成的秩序意识形成了其制度文化,浓厚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造就了其思想文化内核。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有的招生项目中,无论是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都一直沿用着武术的礼仪、礼节,如抱拳礼、持械礼等。因此,将武礼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礼仪进行研究,无疑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礼仪开展现状与成因分析
2.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礼仪开展现状
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印发的《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体科字〔2019〕155号)文件中第一条明确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其专业招生性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设招生项目为: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其考试内容与方法,武术套路的考试内容为专项素质(立定三级跳)、专项技术(正踢腿、腾空飞脚)、实战能力(拳术、器械);武术散打的考试内容为专项素质(800m、立定三级蛙跳)、专项技术(拳腿跌组合、左右鞭腿踢沙包)、实战能力(实战);中国式摔跤的考试内容为(800m、蹲踢)、专项技术基本功(四步崩子、背步勾子)、实战能力(实战)。上述考试内容及其方法中均未对考试礼仪作出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考试具体实施环节中已明显缺失。在体育总局科教司关于印发《<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操作细则》的通知(体科字〔2019〕158号)、体育总局科教司《关于做好2020年体育单招及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统考考务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体科字〔2019〕200号)等有关招生考试、考务具体政策文件中也未曾提及与考试礼仪方面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基本是对招生考试、考务流程及其科学化管理等方面内容的规定,在政策制度中尚未体现。在专业招生专项考试监督评估(第三方督导)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监督评估工作手册》中,在其各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中也尚未将考试礼仪内容纳入其列,更多的内容体现在对考试筹备、报名考试、成绩处理、过程监督、考风考纪与考生救济等方面的评价,而考试礼仪文化教育内容尚未被纳入其评价体系之内。
2.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礼仪缺失成因分析
2.2.1 引导机制“尚未健全”
从前文可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行的各类招生考试制度文件中尚未将礼仪文化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在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度引导下,考试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中就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无法得到组考院校、教育机构、考生及家长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考试中全凭自觉,极易将礼仪流于形式,敷衍了事。难以通过考试来体验礼仪教育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通过这种仪式赋予选拔考试的神圣感与使命感。势必难以实现考试过程教育,达到考试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2.2.2 社会认知“有失偏颇”
招生考试行为文化是在考试过程中,通过考生的行为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专业招生考试中导致礼仪教育缺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除了社会对考试抱有成果性期待以外,考生和家长在考试中也都对考试持有不同的态度。这些状态决定了考试的焦点与核心,即考试成绩与招生录取,而在考试过程中具有其教育意义的礼仪文化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所有这些期待、观念的存在都成为考试礼仪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在社会期待、社会认知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2.2.3 招生考试“重质轻礼”
在招生考试中,组考院校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考试程序、组织实施与管理、质量规范、考试服务等方面。尤其在缺少政策制度引导下,难以在考试组织与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致使考试中的礼仪文化只能凭借考生和考官自觉意识去实现,但其实质仍然是流于形式,缺少规范性与仪式感,整个过程较为随意,已然失去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
2.2.4 教育弱化“礼教失衡”
首先,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大都来自于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普通高中以及培训机构等,这些教育机构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往往局限在运动成绩、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方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关注较少。在相关教学中,对武礼、武德教育融合不够,既没有专门的课程,也缺少相应课程融合,最终导致礼仪教育缺失。实质上这种教育模式有悖于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其次,无论是在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还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中,礼仪文化与教育并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多数教师大都偏重于“技术”教学与“技能”传习,而忽视了礼仪文化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只在意教会学生动作、招法,使那些比技能传习更为厚重、带有中国传统思想内涵的礼仪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技术课也只不过是一堂单纯的教学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果教师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必将导致礼仪在课堂教育中被弱化和淡化。
2.2.5 竞技体育“重物轻人”
运动员在竞赛规则的导向和约束下往往会主动遵守比赛礼节,但在日常训练中这种礼节往往被弱化和淡化,成为赛场上下的一种“虚礼”。这无疑是一种体育礼仪的异化现象。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眼中关注更多的是夺取比赛胜利的锦标,致使礼仪意识淡泊,行为过于功利化,而通过项目育人的目标往往难以深入人心。
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对礼仪、礼节的管理呈现无序状态,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再加之社会对武术礼仪文化的认知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全面了解和把握武术文化及其内涵与精髓。因此,较难形成深度发展和建立自觉意识。
3 新时代背景下招生考试改革中融入礼仪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3.1 落实“立德树人”与全方位育人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定不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考试改革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尚待完善的方面,考试改革与礼仪文化之间的融合不足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招生考试改革必然走向纵深发展,深入发掘礼仪文化教育内涵是实现深化教育招生考试改革与“立德树人”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这种深度融合也必将促使改革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既是当前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备了德育先导的价值。武术礼仪的文化行为是一种思想的反映和道德的体现,是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统一。武礼是习武之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武德的现实反映。武术礼仪文化有助于个人的道德养成,并通过礼仪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内在道德修养的反映。武术礼仪是武技与武德的统一。总之,武术礼仪流传至今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武礼教育无疑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层次,是一种与社会的共生现象和精神力量的表达。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强调:“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5]武术礼仪教育文化应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在招生考试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在实现公平公正考试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启考试教育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6]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就要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相契合。因此,礼仪文化的发展,同样要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相契合。“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礼仪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于公民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对公民道德文明素质的要求,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礼仪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
武术礼仪的发展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礼仪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在不同时期、不同习武群落道德主体框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文化系统,能够充分体现出谦逊礼让、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性。武术礼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不仅是因其表现形式区别于其他礼仪,主要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受其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所反映出的身体与心理文化行为,并透过这种文化呈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武术礼仪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3.3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指出中国自信的本质归根结底源于“文化自信”,即“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体现了“文化自信”的特殊地位。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一样,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与国家的软实力,应向世人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独具的特色与魅力,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这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中国人自信的文化,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也涵盖其中。在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弘扬尚武精神,加强武德教育,倡导武化终身教育,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8]因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促进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3.4 强化礼仪教育即“尊重的教育”
在比赛中,通过各种礼节反映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考场上也不例外,因为有了考试选拔的平台,使考生之间能够同场竞技,展示才华,获得公平升学的机会。考生之间在考场上相互行礼,以礼相待,能够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对考场的尊重,对手之间的尊重,考生之间以同场考试为荣,通过公平的竞争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考官是考场的执裁者,成绩的评定者,主宰着考试的结果。考生与考官之间以礼相敬,能够突显考试的神圣感,彼此之间通过礼仪建立起尊重与信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与氛围;考生与考务人员的礼仪之举,能够使考务人员感受到自身工作被认可、被尊重,倍感欣慰的同时,将为考试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完成一项考试工作,始终离不开多方的努力与参与,通过礼仪的调节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而有益的考试环境,其过程比考试结果的意义更为深远。
3.5 有效抑制和调节考试运行中潜在的矛盾冲突
在招生考试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保障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渠道。礼仪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行为规范来建立人的秩序意识和观念,同时重视这种规范的人文价值和教化作用,将行为规范作为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实现启发人们的伦理自觉,使这种行为规范能够内化为人们的伦理意识。因为单纯依靠制度来保证考试的平安、顺利进行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去培育公平公正、诚信守纪的考试环境,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使人能够自觉遵规守纪、秉公执法,避免弄虚作假、处事不公、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因此,考试礼仪教育是考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若能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文化,必将从根本上保证考试工作平安、顺利、有序地进行,实现考试管理文化上的“刚柔并济”,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礼仪文化建设路径
4.1 制度导向层面
制度的导向作用必将快速推动文化的发展。武术礼仪文化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规范与发展,离不开招生考试政策制度的引导与扶持。主管部门可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增加条款,用以规定:凡参与考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考试礼节;在修订项目《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中增加具体实施考试礼仪和礼节的方式、方法,将考试礼仪文化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在组考院校的《考务管理》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考试程序中礼仪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礼仪教育能够真正融入到考试流程之中;在专业招生考试监督评估(第三方督导)的《监督评估工作手册》中,将考试礼仪内容列入评价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中,以发挥良好的督导与促进作用。在多方共同努力与参与下,使考试礼仪教育在招生考试改革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推进,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考试育人环境。
4.2 组考实施层面
组考院校是保障礼仪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的同时,将礼仪与考试组织、考试程序、考试流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做好考试礼仪组织实施的相关培训工作,有序设计安排考前对考生的礼仪行为引导与教育工作,以及考中的执行保障工作。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组考院校为有效实施考试礼仪教育所需提供的必备保障。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督导对组考考点进行考试礼仪方面的督导与评价,以确保考试礼仪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4.3 社会认同层面
习武从习礼开始,接受武术项目就应该了解和理解武术文化与内涵,肩负起武术推广与传播的责任和使命,武术界应加强做好武术礼仪相关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扩大社会对武术礼仪的认同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武术礼仪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围绕武术礼仪文化搭建推广平台,不断提升武术礼仪文化建设水平,为武术发展、武礼的推广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4.4 竞教结合层面
教育与训练课始终是武术礼仪日常实践的最佳途径。在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中,除了开展技术教学与训练课外,还应专门增设武礼、武德课程,这种专门课程是系统学习武术礼仪文化的重要途径和保障。通过这种专门课程,可使学生能够更为扎实的掌握武礼、武德方面的知识与内容,更加深刻地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系统了解武术礼仪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武礼的适用范围、场合等礼仪范畴。使竞技与教育有机结合,使人在武术事物中有礼可依,并通过教学、训练、比赛积极进行礼仪实践,在礼仪教化下使个人素养、行为规范上得到进一步塑造与提升。
5 结束语
目前,影响武术礼仪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怎样,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中融入礼仪文化教育内容,必将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融合与新时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高度契合,也标志着招生考试改革工作的深化。礼仪文化教育在招生考试改革中的深度融合与发展,离不开政策和制度导向及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以及组考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深社会对武礼、武德及武术文化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不断增强武术群体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积极加强武术文化传播与推广,形成“术礼并重”的教育理念。这些内容都是推动招生考试改革中礼仪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考试改革与礼仪文化建设的融合中只要找准路径,方法得当,形成良好的参与环境,必将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和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深化发挥双向的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