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模式研究*

2021-11-24陶光华李沐阳耿献伟杨海航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传统

陶光华,李沐阳,耿献伟,杨海航

(1.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及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包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明确发展方向,同时也将西藏民族文化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制定下发的《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实施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文化富区、文化稳区战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推动我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因此,本文基于国家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背景,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切入点,从藏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现存困境等方面着手,分析并构建具有西藏特点的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模式,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不断将文化自信力转化为“治边稳藏”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自觉,对丰富藏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实践理论,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西藏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渊源

1.1 史前至清朝时期的藏族传统体育

史前时期,在还未形成藏文记录前,藏族原住民就已经开始探寻与西藏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与之相对应地产生了最初的生存(运动)技能,如采集、渔猎和狩猎等生产方式,主要凭借人体的身体活动能力,通过奔走、攀爬、洇水、跳跃、扔掷等方式获取食物,这也是体育的最初始形态[1],记录并反映了史前时期藏族先民生产与生活方式,远比语言及文字出现的早。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箭头、石球等制作精良的石制工具[2],西藏岩画与寺庙壁画所刻画的史前藏族先民的动作、身体活动记录都能反映出藏族传统体育的雏形及演变过程,纵然出土石器、岩画、壁画的记录不是为了体育而创作,但也实然描述出史前西藏体育的“文本”,是史前藏民族体育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吐蕃时期,尤其是公元7世纪前后,唐蕃文化交流不断增强,在具有原始体育形态的基础上藏族传统体育逐渐向功能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不少藏汉文史籍中记载了吐蕃时期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早期的西藏艺术家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在大昭寺、桑耶寺、阿里古格遗址的壁画、岩画上,主要包含了保健气功、摔跤、游泳、武艺、骑射、舞蹈、马球、赛马、跳跃、藏式围棋、抱石头等内容。[3]此外,吐蕃时期战争和攻伐频发,导致统治者开始重视军事操练,军事体育得以很好发展。《通典·吐蕃传》有记载吐蕃军队“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伤也。”[4]军队使用的“兵器有弓、刀、矛、盾、甲胄”“枪细而长于中国(唐朝—引者),弓矢弱而甲坚。人皆用剑,不战负剑而行。”[5]为进一步实现军事目的,吐蕃王朝上至帝王,下到百姓,皆以崇尚习武,骑马射箭等,逐渐演变成以军事内容为主的古代藏族体育,后来有些项目便成为西藏民间普遍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

元朝时期,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骑马、射箭、游泳、抱石头、武术等多种项目已在民间交流普及,并初步形成比赛规则,在重大的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并将弓箭术、搏斗术、泅渡(游泳)术、骑象术、马术、驾御术(驾车)等列入军事训练项目;瑜伽、气功已在西藏民间凝练出多种练习方法,并传入元朝宫庭、蒙古等区域[6]。

清朝时期,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设置驻藏大臣衙门、前后藏驻军等,促进了西藏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内地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为密切[7],藏族传统体育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清稗类钞·技勇类》载,清朝时的赛跑、赛马、骑射、摔跤、举重、爬绳等习俗,是当时藏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技艺出色者还要受到达赖喇嘛的赏赐[8]。光绪季年,驻藏大臣联豫仿效内地,设武备学堂,陆续出现了军队以习武为重的军事体育,以跑马、射箭、角技、刺击项目等为主,每年还要举行检阅比赛,还要求士兵以“旗兵习练云梯,鸟枪、马步射及鞭刀等艺术。”[9]之后还出现了以爬杆、跳跃等为主的喇嘛体育,[10]不断丰富了藏族传统体育内容。

1.2 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族传统体育

西藏和平解放前,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藏族传统体育发展明显滞后,多数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三大领主”、少数贵族、官员的娱乐活动,广大的藏族群众被剥夺了进行传统体育娱乐的权利。《拉萨老城史话》记述了每年传召法会结束时,迎请强巴佛,进行赛跑、赛马和射箭比赛,而参与赛马比赛的人与马均由贵族调派,马术表演者则为一般官员[11]。民间百姓则玩雪球、团雪人、玩藏骨牌或掷骰子,[12]儿童则玩“狼捉羊”游戏。[13]“由于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桎梏,广大藏族人民生活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没有保障,面对此种处境,作为灵魂的民族文化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旧西藏文化凋零,何谈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14]。

1.3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藏族传统体育

1951年至1959年,虽然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但体育活动主要在驻藏人民解放军以及西藏工委所属的机关、学校等单位中开展,最广大的农牧民仍然在噶厦政府的统治之下,没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民主改革后,藏族传统体育才真正属于劳动人民,成为藏族群众健身娱乐的主要内容,但受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射箭、赛马、藏式拔河等传统体育活动仅在乡村农闲或节日期间开展,实践程度不高。

1.4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藏族传统体育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西藏民族文化受到极大的重视,并为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西藏各地市也加强了对藏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挖掘整理力度,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9年,自治区举办了第一届西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后又连续举办了三届。1999年,自治区政府在拉萨承办了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拉萨分赛场),藏族传统体育成为了主要的展示内容。直至今日,骑马射箭、飞马拣哈达、北嘎、押加等项目已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并占据较大的优势。其次,登山项目也是藏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截至目前,历次攀登珠峰中有36名西藏籍运动员登上海拔8500m的山峰。[15]

1.5 进入“新时代”后的藏族传统体育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西藏现代化步伐加快,现代竞技体育日益普及,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自治区文化体育部门充分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藏族传统体育在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增强体质、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对其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对诸如摔跤、押架、吉韧、响箭、抱石头、藏式围棋等,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竞赛规则,并把它们纳入了全区体育运动项目,使藏族传统体育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 新时代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的现存困境

2.1 经济基础薄弱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践必须植根于经济基础之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但由于西藏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东部或中西部相比仍显薄弱。西藏主要的经济支柱是畜牧业和旅游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十分落后,尤其是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受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政府在培育传统体育市场、优化项目结构、增加藏族传统体育场地与器材的供给等方面的投入较少,间接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藏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建设中实践市场的开发。第二,由于西藏经济基础薄弱,造成财政收入低,西藏的不少农牧区县、乡无财政收入,经济上多为输血性,西藏90%的财政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尽管用于科教、文卫的支出比重年的上升,但由于基数较小,人均财政支出大大低于东部和西部有关省区,造成了对体育的投入不足,传统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资金更少之又少。第三,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群众经济收入较低,以当雄赛马节为例(课题组问卷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的牧民没有经济收入,占调查总数的69.5%;剩余有收入的牧民主要依靠零售自家农副产品及日用品(59.2%),牲畜交易(17.4%),兼职工作(11.9%),赛马节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11.9%)。这种状况极大程度阻碍了广大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实践。

2.2 生活方式变迁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自治区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城镇化推进,将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群众转移到自然与生活环境更好的城镇中去,有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渐失去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特性,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改变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存链条,危及着藏族传统体育实践的活态传承。藏族传统体育大多来源于先民们的游牧与狩猎,广泛流行于农牧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藏族群众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是增强村与村、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重要方面。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牧区青年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纷纷走出大山、草原,求学、经商、打工,融入了城市生活,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传统体育活动逐渐从村落、从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中淡出,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实践者、参与者和传承者,是影响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实践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新型媒介(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在西藏高原迅速发展,使地处大山与草原深处的农牧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藏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多元,生活多彩,个性张扬的社会现象。农牧民在此环境下能够接收到更多新鲜且多元的信息,极大程度填补了其精神娱乐需求,使传统体育项目吸引力式微,人们的生活及娱乐方式等多方面向城市化靠拢[16]。总之,参与者的减少,使得通过传统体育活动这一平台进行交往交流的社会联络机制削弱,导致藏族传统体育公共性功能的丧失,进而疏远群众之间的关系,致使村落、牧区共同体的空化和消解,尤其是缺少了藏族传统体育所依附的“人”这一最主要的主体,这是传承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实践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为西藏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差距很大,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任务仍不相适应,传统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机制还不完善。西藏在竞技体育建设方面投入较大,这与全国竞技体育一直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有关,藏族传统体育无论是场地设施建设,还是项目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且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大多建在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县,乡村农牧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从事传统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藏族传统体育实践的需求。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地(市)、县(区)级体育与教育部门机构合并,体育人员编制减少,导致基层传统体育人才缺乏,不能适应传统体育实践与发展的工作实际,制约了占全区总人口85%以上农牧区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基于此,在西藏文化建设中要着力构建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以满足农牧民群众对健身娱乐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4 传承方式式微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藏族传统体育由于区域及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其发展和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部分项目因无人传承,只能在博物馆或者壁画中见到,如布达拉宫前的杂技表演;诸如古朵、赛马等项目由于自身的因素,无法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大规模开展。有的项目虽然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传承人,但传承人大多为农牧民,年龄偏大且多为文盲,只能通过口授相传,很难在现代环境中传承下来。此外,虽然一些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与实践,但由于与学校体育教育分离,学校大多忽视了传统体育的传习与传承,学生在校学习以文化知识为主。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除在课间操开展跳民族舞外,无论是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均以乒乓球、足球、篮球、田径等现代体育为主,给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带来极大挑战,根植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藏族传统体育未能成为西藏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造成了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缺失,最终导致青少年对藏族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逐渐失去了兴趣和感知,传承方式日渐式微,缺少年轻人的积极参与,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危机必将日益凸显。

2.5 现代竞技体育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近年来,以“奥运”为主的现代竞技体育在西藏快速传播,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体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在“更高、更快、更强”竞技体育思想的感召之下,自治区大中专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均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几乎看不到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押加、抱石头、射弩、藏式摔跤、吉韧、马上三项、速度赛马等项目成为全国和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或表演项目,并制定了竞赛规则,逐步走向以量化评判比赛成绩的发展趋势。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形成训练体系,能参与系统训练的人数尚缺,如果遇上全国性或全区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往往是把掌握一定传统体育技能的农牧民召集在一起,进行短暂的集训,就派去参加比赛,运动会结束就回到他们的生活地,专业性较低。平日里群众的休闲娱乐方式大多以球类等现代体育为主,除了在广场上能看到人们跳锅庄之外,其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少得到开展,许多优秀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传统体育被现代体育取代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不安。

2.6 藏族传统体育自身理论与实践贫乏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藏族传统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期以来藏族传统体育偏重竞技和表演,理论与方法严重缺失,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处于一种“重武轻文”的尴尬局面。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文化底蕴和重要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导致藏族传统体育传承理论研究的不深入,而又恰恰传承艺人大多文化知识薄弱,对如何传承实践难以用文字叙述,更不可能上升为理论研究,两者叠加更加重了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理论研究的贫乏。另一方面,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践性还有待提高。一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性质,与现代竞技体育差距很大,藏族传统体育亟需建立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长效机制,改变只有少数人消极参与、训练不系统的局面。二是普及性不足。在西藏不同的地域藏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项目不尽相同,有的项目仅局限于某一区域,如“吉韧”在拉萨流行,“跑马射箭”流行于日喀则的江孜县,赛牦牛主要在农牧区开展,这些带有显著地域性特征,难以在更大范围普及推广。三是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范围小且水平低。农牧区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委会组织,或村民自发组织,经费则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适当资助,有的村由群众自发筹资,奖品一般为哈达、毛巾、砖茶之类。如果是村民自发组织,组织者多为村里才艺双全、经验丰富的老人或村干部,组织形式较为自由,没有标准的评判尺度,缺乏专业的指导,群众仅凭兴趣参与,对传统体育项目概念模糊,实践性较低。

3 新时代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的具体进路

如前所述,西藏人民及主管部门应在困境中力求进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将文化自信力转化为精神动力和实践自觉,并通过增强文化自信、一带一路、全民健身、旅游融合发展、民族节庆、学校教育等途径为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实践模式探寻具体进路。

3.1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和心灵归属,深刻认识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此,在当今文化交流与融合渐趋频繁和多元的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实践融入西藏文化建设中,着力抓住国家倡导“把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把握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共通性与地域性、民族性的关系,大力发掘和弘扬好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主动担当起在西藏文化建设中推进藏族群众文化娱乐向多样性发展的历史职责和文化使命,确信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坚信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能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贡献智慧,并能创造自身文化的新辉煌,这是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文化中建设传承与实践最为重要的方面。

3.2 构建藏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互动发展的传承实践模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仅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全民健身作用,并给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健康、娱乐为价值追求的发展模式是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的趋势。藏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传承实践要以《全民健身条例》为依据,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西藏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为出发点,以民族性、广泛性、业余性、趣味性为特色,推进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开展。一要按照自治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西藏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制定开展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及传承实践的地方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地市、县、乡(镇)成立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指导机构,配备传统体育活动指导员,扶持乡村以传统体育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二要加强传统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构建传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市、县(区)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三是成立开展传统体育的社会组织,借助政府主导和全民健身的契机,转变成自发组织而非被组织的形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开展传统体育的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四是以全民健身为契机,积极推广藏族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全民健身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利用西藏高原地域特点,在大众娱乐与健身中引入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易于在农牧区群众中开展的摔跤、押架、抱石头、射箭、藏棋、吉韧等传统体育项目,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形成人人都参与健身娱乐的氛围,为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创新思路。

3.3 构建藏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节庆融合发展的传承实践模式

西藏“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全方位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初步建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为藏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节庆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途径。旅游作为西藏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态势强劲。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节庆、良好的旅游环境等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近几年随着西藏特色旅游业发展,藏族传统体育已成为西藏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发具有健身娱乐和休闲互动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藏旅游、节庆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西藏旅游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吸引”效应,对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藏族传统体育与西藏旅游、节庆相融合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着力打造“节庆+旅游+体育”新模式,突出“雪域、阳光、藏文化、节庆体育”主题,开发节庆体育体验与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相结合的旅游产品,铸造藏文化品牌。二是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将传统体育旅游范围扩大到藏族传统体育开展较好的县城及乡村,突破藏族传统体育传播的局限性,通过乡村体育旅游扩大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范围,增进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顺畅性。三是开发特色景区大众化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合理规划好传统体育、旅游、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既丰富旅游内涵又保护和传承了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践注入活力。

3.4 拓展藏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传承实践模式

藏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顺应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需要,是弘扬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西藏学生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规范社会行为和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抓手。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其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组织、精神层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必须通过各种传习途径来传承实践。藏族传统体育的传习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口传心授、自学、学校教育。随着老艺人的逐渐离世,口传心授的形式逐渐减少;而仅靠个人的自学是无法保障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实践。因此,只有将藏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才有利于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实践,保护与创新,才是应然之举。首先,作为传承发展文化的教育机构,学校无疑是最好的传承实践平台。藏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内传承内容应摒弃保守思想,对学生进行教授、传承,解决了因无人传承而使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窘境。唯有这样,藏族传统体育才能更好的健康发展与传承,才能获得新的土壤,新的生存条件,才能具备传承实践的可能性。其次,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应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藏族传统体育精神,推广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促使学生能认识、了解和欣赏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承与实践。最后,加强藏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为确保藏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传承实践的科学合理性,西藏体育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编写相应的教材,完善和规范各类项目的竞赛规则,注重大-中-小-幼各学段的衔接,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
The Light Inside
《演变》《藏族少女》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论藏族题材电影文化主体性之构建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