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改进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2021-11-24昌图县镇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双庙子分中心
王 影 昌图县镇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双庙子分中心
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由传统的耕作为主的生产经济模式转向现代化,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厂企业向农村迁移,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对于这些工厂企业的监督力度不足,而且长期的持续性耕作都使农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对于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路径,倡导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挖掘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减少工厂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农耕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发掘地方农村的生态优势,发展新形式的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于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重视,相关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农村建设,使得新型农村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对于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农业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农村生产生活中,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引入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以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农业经济生产效益的提升,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旦为了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资源过度开发,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这种发展模式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若一直持续这种发展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使当地经济发展失去生态资源的支持,经济发展很快就会停滞不前,那么当地不仅需要负担起修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巨额资金,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该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农村生态失衡,同时实现当地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消灭短板,在此基础上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持,转变传统的粗犷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精细化耕作,有利于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资源破坏严重
农村的生态环境涵盖了多种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许多国内城市为了拓展城市面积,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将农村的土地资源作为主要的目标,导致农村农耕资源大幅度减少。同时城市的扩张也使得农村的森林资源进一步减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不得不采用退耕还林的方式,这也成为了农耕用地减少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人口数量较大,作为严重的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达不到世界平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甚至还存在严重缺水的北方地区,当地缺乏水资源对农耕用地进行灌溉,不仅制约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北方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排放问题,相较于城市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垃圾处理方式,农村的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随意丢弃的现象严重,对农村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另外,农村居民对于有害垃圾的认识不足,尤其是电子垃圾,一旦进入土壤,很可能破坏土壤原有的酸碱平衡状态,随之进行扩散,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威胁。除此之外,这些有害的废弃物品很有可能进入到农村的水体资源中,由于农村的水资源净化设施不完善,因此,一旦引用这些受到污染的水,将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牲畜养殖户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工业污染严重
工业污染主要指的是工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部分工厂企业为了减少环境保护治理的成本,故意将工厂建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随着我国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部分工厂厂商为了逃避相关责任,将工厂迁移到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厂企业,直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排放到农村生态环境中,由于这些排放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和气体等,一旦进入到农村地区的土壤或者河流中,会对种植的大量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引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水,会直接威胁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但是由于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做好普及工作,导致农村居民对于新型技术手段的认知不足,依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向农作物施洒大量的化肥和化学农药,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进程,也很容易造成农产品受到污染,违背了生态农业和环保的理念。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执行者,因此,为了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强化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变传统的农耕思想观念,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使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体而言,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讲会或专题讲座,向农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自身生活水平与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促使在日常农业生产生活中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工作落到实处。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奖惩机制,对于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给予适度的精神与物质奖励,从而为农村居民树立榜样,鼓励农民贯彻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各项农业生产生活工作,同时可让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体帮助其他个体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好带头作用,动员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工作中。
(二)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生态环保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监管,不仅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监管,可以有效规范部分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防止某些不法分子蓄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一旦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需要及时制止并严厉处罚涉事人员。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生态环保工作的监督机制,实行分片监督管理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明确岗位职责,并安排专门的人员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指定监管范围,及时排查负责范围内是否存在故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人员,一旦发现,应及时上报查处,予以严厉的惩罚。例如,对于一些在农村地区设立工厂的企业,应确保其明确工业排放物的处理流程和排放标准,一旦出现违背排放制度标准的行为,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直接勒令其停止生产经营工作,关厂整改等,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同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相关政府部门在具体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可以通过设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的方式,并加大对这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各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都能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顺利开展,避免其中各项生态环保计划由于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止的情况,为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示范村等措施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进程,通过示范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当示范村的生态环保与生态农业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可以组织示范村的相关技术工作人员深入到其他村给予工作上的指导,例如生态种植区的技术支持,帮助其他村实现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强技术推广宣传工作,防止其他区域在生态建设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阻碍生态经济发展。
(四)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由于各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当地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深入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环境问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推进的过程中,应充分动员农村居民参与到其中,引导他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工作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支持,构建并完善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同时密切关注污染治理科学技术的研发,及时将创新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促进农村生态环境针对性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除此之外,当农村的农作物生产物种趋向于单一化时,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倡导农民种植多种类型的农作物,避免生态环境失衡,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应用新生产技术
在当地农业种植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加大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并积极投入应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中,同时在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当地的种植生产情况,将农业种植与新种植技术有效结合并投入研发,可以有效提升当地农村种植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与此同时,降低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减少当地农业种植的成本,推动当地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在积极应用新的种植技术的基础上,为了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还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生产产业链,农业经济应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结合,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以及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等,实现各种生产销售信息以及市场情况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同步与共享,及时掌握农作物的销售情况,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产销平衡,避免农产品挤压,浪费生态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生产链。例如,当地农民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农产品,从而拓宽农作物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量,与此同时,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当地市场或外地市场的市场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一体化的农业生产销售模式,为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六)研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中,对于各种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当地农村各种能源的供应情况,并结合当地农业种植情况,积极投入研发适合当地种植情况的新型科研技术手段,从而合理利用当地的能源,避免过度开发。在充分调查当地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于当地农村的能源利用情况展开细致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投入使用新型科研技术,为当地农业种植的能源利用做出改进,提高当地农村能源利用的实际效率。例如,农村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就是通过对科研技术的研发并投入使用,降低了当地农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率,从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充分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宣讲会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和技术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对于恶意破坏环境的人员加大惩处力度,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为生态环保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当地环境污染问题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积极引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传统耕作模式对环境的破坏,投入研发新技术,并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农村生态经济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