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探究
2021-11-24中共聊城市委党校谢惠卿
文/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谢惠卿
我国严格意义上的CIP数据应用开端,是1986年青海省出版单位开始具体试行CIP,而我国国家标注直到1991年才开始实施,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还要更晚一些。我国的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仍未成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CIP数据概述
CIP数据就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可以将其理解为图书的“身份证”,该数据可以将图书的文献特征表达出来,以供需要者进行了解。
(一)CIP数据。CIP数据的应用,国家有着明确的条文规定,《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等对其提供了应用标准。CIP数据的内容一般分为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两个部分,有了一本图书的CIP数据,就能准确地了解该本书的详细分类和内容主题。CIP数据中的著录数据实际上就是对一本图书的客观描述,这些描述可以将该图书的基本特征清晰地表达出来,著录数据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书名和作者,还有版本、出版、书号、丛书等。检索数据就是图书提供的检索途径,除了著录数据包括的检索点,还有内容主题相关的检索点,通过部分检索数据就能将该本图书检索出来。
(二)CIP数据的应用意义。CIP数据的应用对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事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首先,CIP数据的应用使得图书出版发行更加具有规范性,有利于我国出版事业的良性发展。其次,CIP数据的应用减少了图书流通过程中的环节,大大地提高了图书相关工作效率,加速了图书的流通,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CIP数据更快地找到目标图书、读者可以利用CIP数据快速找到要查阅的文献等等。CIP数据应用于图书分编工作中,能够让我国图书的整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实现在不断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提升我国图书管理水平的不断。总而言之,CIP数据的应用对于我国的图书分编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作用将会不断引导我国图书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应用现状中的问题
尽管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工作具有相当程度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CIP数据的应用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当下我国图书分编工作中的CIP应用发展出现了困境,在应用过程中显露出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我国CIP数据应用相对较迟,理论基础不足,二是我国图书分编人才培养还不完善。
(一)CIP数据应用规范程度有待提升。CIP数据的应用在我国具有明确的条文规范,《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图书书名页》两个文件提供了使用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提供了具体的CIP数据著录流程,然而当前我国的图书分编工作中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仍有应用不当的缺陷,这些应用不当的情况在CIP数据应用的分类、著录、印刷等方面均有体现。首先从CIP数据分类的角度看,存在着图书分类不正确或者分类标引不得体的问题。比如说,《人生漫记》的CIP数据:人生漫记/赵大年著——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1Ⅰ.人…Ⅱ.赵…Ⅲ.纪实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Ⅳ.125,实际上,该书是散文类,应该编入Ⅰ267散文类,而不是报告文学类。其次是CIP数据编录的不规范,比如说著错版次,此外还有漏编国外的责任者着或者把国别著错的。这些CIP数据应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图书分编工作的开展。
(二)CIP数据应用方式未能跟上时代。CIP数据应用的程序是:出版社填好CIP工作单,然后寄送给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对图书的页面样式以及书目进行审核,如果不符标准则会进行修改;然后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将审核修改通过后的CIP数据返寄回出版商,然后由出版社准许发行并流通。该流程虽然发挥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在信息化时代下,也显露出与时代脱节的问题。首先,当下时代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图书,这些CIP数据如何应用到图书的分编工作中,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CIP数据应用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其次,当下的图书出版量巨大,仅靠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显然无法完成。在此情况下,中国版本图书馆编目部将权利下放到了出版社,然而,有部分出版社为了更多的出版量,没有对图书进行应有的严格审核,CIP数据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规范使用。
(三)图书分编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我国对于图书分编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并未形成专门的体系,导致我国图书分编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当下图书分编工作的需求仍有所差距。在当前的图书分编工作中,具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分编工作人员数量并不多,由于庞大的分编工作量需要大批量的分编人员,而大部分图书分编人员并非图书馆图书分编部门专有人员,而是从其他部门借调的员工甚至是兼职工。非正式的分编员工不仅专业素质水平不够高,其工作责任感也不够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进行大工作量的图书分编工作时,专业性不高的工作人员难免会因为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造成CIP数据的应用错误。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不仅无法促进图书分编工作高效率进行,更阻碍了CIP数据在我国图书分编工作的应用发展。
三、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工作中有着诸多优势,比如说利用CIP数据的应用就能将图书信息完整地储存下来,还可以实现图书资源的管理。不过,要想发挥CIP数据的优势,就需要加强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工作中的规范性,建立完善的CIP数据库,同时还要增加具有专业技能水准的工作人员。
(一)加强CIP数据应用的规范程度。CIP数据的应用规范虽然已经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各单位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不规范行为。对此,加强CIP数据应用的规范程度,是真正提升我国CIP数据应用水平的首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版编目数据的质量把控。对于CIP数据的格式和标识符号,工作人员应该严格地遵照著录规定如实地著录,在著录初步阶段结束后,应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核实与校对,严格遵照工作规定,对ISBN号、出版年月、图书责任者的国籍等容易出错的细节进行多次校对,尽量减少图书分编工作中的误差。其次,还要注重CIP数据应用中的分类问题。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新学科的图书分编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及时地为这些新图书安排新的分类号,防止在交叉学科图书的CIP数据应用中错误分类。
(二)建立CIP数据库,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信息化时代下,原有CIP数据的分编方式相对落后,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落后性,因此,要改变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工作中的不良应用现状,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国内的出版量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出版任务让原本的CIP数据应用方式疲于应对,针对此现象,中国版本图书馆和出版社都应该积极建设CIP数据库和编目信息处理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CIP数据分编工作的效率。比如说,相关单位聘请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库的建设和网站的搭建工作,并承担后续的网站维保工作;图书分编工作人员在网站上实现图书的分编审核等工作,从而加快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对收纳数量庞大的电子书籍资源,从而方便后续建立电子书籍的管理系统。建立CIP数据库和网站,不仅提升了图书分编工作的效率,还有助于我国CIP数据应用的整体水平提升。
(三)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CIP数据的应用虽然不属于高精尖的专业技能,但是其对数据生成与整理技能和工作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确保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就要保证有足够多的图书分编工作人员可以灵活运用CIP数据。首先,相关管理者在培训工作人员的图书分编技能时,要加强CIP数据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让图书分编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CIP数据应用技能。其次,还要积极邀请CIP数据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受培训的工作人员,为工作人员讲解CIP数据在图书分编工作中的应用技巧,让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掌握CIP数据的相关技能,并应用于图书分编工作之中。最后,培训人员还要注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CIP数据数量庞大,且应用过程较为枯燥,很容易让工作人员产生乏味感,进而丧失工作热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因此培训者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开导工作,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能够真正地发挥CIP数据在图书分编中的应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