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2021-11-23杨新生
杨新生
摘要:乳腺癌是临床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早期诊断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重要途径。核磁共振作为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之一,具有多种模态,对乳腺癌有多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乳腺癌;临床应用
乳腺癌作为典型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医疗卫生问题,故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备受社会和临床关注。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但与其他影像学诊断技术相比,优势明显且发展迅速。
1.应用范围
鉴于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具有病死率和发病率高的特点,且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乳腺癌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备受社会关注,但目前临床常用的钼靶检查不能识别未钙化的乳腺微小病灶,不利于具有乳腺癌家族史和携带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的乳腺癌筛查,故临床广泛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辅助钼靶检查对乳腺癌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利用其高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模态、多方位成像手段提高检出率和诊断精准度。针对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临床常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明确乳腺肿块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侵犯情况及淋巴结数目、形态、大小和转移情况,进而准确评估乳腺癌术前分期,并据此精准选择手术范围、方式和化疗方案,避免淋巴结转移漏诊或过度清扫,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1]。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差、复发率高、恶性程度高、病理特殊,其鉴别诊断与疗效评估一直是乳腺癌的临床诊治难点,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在检测三阴性乳腺癌病灶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之上,通过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等模态识别其环形强化结构特征,对其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定量评估,故临床常被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监测及其与其他乳腺癌分型的鉴别[2]。基于乳腺癌手术相关微小病灶远处播散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近年来临床开始推广新辅助化疗,通过术前系统性全身性化学药物治疗清除绝大多数亚临床微小病灶并抑制其转移、扩散,控制乳腺癌病情进展,降低切乳和死亡风险,而核磁共振技术不仅能够检测病灶大小和数量,其波谱、弥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成像模态还分别具有定性、定量评估化疗疗效和监测病灶血流灌注、形态特征变化的作用,所以临床常被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3]。
2.应用价值
精确性方面,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直观地呈现乳腺病灶,进而根据其大小、位置和边缘、血供情况对乳腺病变进行综合评估,但检查时乳腺及其病灶会随呼吸发生轻微位移,容易造成假阳性结果;敏感性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三维成像精确定位乳腺病灶,发现高位、深位病灶,但无法识别个别微小钙化病灶,容易漏诊;特异性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具有平扫、增强、加权、灌注、波谱和磁敏感成像等多种检查手段,在呈现乳腺病灶上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有助于筛查多中心、多病灶乳腺疾病,但无法区分单纯恶性病灶和重叠良恶性病灶,容易误诊;安全性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同时检查双侧乳腺,缩短电离辐射暴露时间,进而减轻影像学检查对人体的危害[4];实用性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病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不能作为乳腺疾病的独立诊断依据,必须辅以病理活检才能确诊,而且需要高场设备支持,检查成本偏高,不利于在临床推广。
3.应用技术
在乳腺癌的磁共振检查中,平扫成像是其常规模态,可以利用乳腺正常组织与癌变病灶在特定磁场下产生信号的差异性诊断乳腺癌,但乳腺内部各区域水、纤维、细胞等成分含量不同,产生的信号强度复杂,出血、坏死、囊性病变等合并症又會产生混合的不均匀信号,严重影响诊断效能。除此之外,用于乳腺癌诊疗的核磁共振技术还有多种模态,其中弥散加权成像的信号强弱可以反映细胞内水分子扩散速度,进而利用乳腺正常、良性病变和各期癌变细胞内分子运动受限程度的差异性对乳腺癌进行诊断、鉴别和分期,但受容积效应的影响,无法准确识别微小病灶,故需要与其他模态结合运用才能保证诊断精确度;动态增强成像可以同时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良恶性病灶的影像在血流灌注、血管外间隙和血管密度、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分别表现出离心和非均质向心特点,Ⅰ型和Ⅲ型曲线的诊断特异性高,Ⅱ型曲线则需要结合其他诊断依据进行良恶性鉴别;波谱成像可以根据乳腺组织的胆碱含量评估其生化代谢水平,进而通过代谢物总胆碱峰检测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于平扫成像,常用于乳腺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活检,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但诊断效能受基础定位缺乏和磁场均匀度等因素的影响,故不能作为乳腺癌的独立磁共振定性诊断方法;磁敏感成像可以利用不同乳腺组织的磁化率的差异性区分其细微差别,提高乳腺病灶微出血和微钙化的检出率,但诊断效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导致诊断准确率不稳定,软硬件技术有待完善和改进[5]。
总之,核磁共振技术有平扫、弥散加权、动态增强、波谱和磁敏感成像等多种模态,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术前评估分期、三阴性分型诊疗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在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安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各有优势与局限,临床应灵活运用核磁共振技术的各种模态,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其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倪萍,张英魁,王小燕,赵希刚,吴博,陈自谦.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0):11-15.
[2]杨蕙嘉,任章霞,李凡,张显林,何新民.3.0TMRI在诊断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6):79-81+88.
[3]薛珂,李卓琳,孙诗昀,丁莹莹.功能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诊疗过程中的应用[J].肿瘤学杂志,2020,26(01):18-21.
[4]李登华.MRI相比CT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优势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02-104+108+169.
[5]周锦利,张巧云.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1):40-41.
锦州市卫生学校 辽宁锦州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