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在陕西汉中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2021-11-23张颜青李云李秀峰吴建静
张颜青 李云 李秀峰 吴建静
摘要:以福鼎大白茶(CK1)和龙井长叶(CK2)为对照,对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在陕西汉中的移栽成活率、生长势、春茶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茶1号移栽成活率高,生长势强;春茶物候期比福鼎大白茶早,比龙井长叶晚;在试验点表现为早生,鲜叶产量超高;制绿茶品质优,制红茶品质较优,抗寒抗旱性强;适宜在汉中及气候相似区种植。
关键词:茶树;品种;陕茶1号;适应性;汉中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a New Tea Cultivar
'Shancha 1' in H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ZHANG Yanqing1, LI Yun2, LI Xiufeng2*, WU Jianjing2
1. Hanzhong Plant Research Institute, Hanzhong 723000, China;
2. Hanz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Hanzhong 723000, China
Abstract: The survival rate, growth vigour, phenological period, yield, quality and tolerance of 'Shancha 1' introduced to
Hanzhong were studied, with Fuding Dabaicha (CK1) and Longjing Changye (CK2) as contr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ncha 1' had high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 and strong growth vigor. The sprouting time of 'Shancha 1' in spring
was earlier than CK1 but later than CK2, and it was presented as a early- sprouting cultivar. Its fresh leaf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K1 and CK2. The black tea quality of 'Shancha 1' was excellent and its green tea quality
was even better. 'Shancha 1' also showed strong cold and drought tolerance. It might b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Hanzhong and other areas with similar climate.
Keywords: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cultivar, Shancha 1, adaptability, Hanzhong area
“陕茶1号”是由陕西省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从陕西省地方品种紫阳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的茶树新品种,2019年1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18)610009[1]。为了解陕茶1号在陕西汉中地区的栽植适应性,2013年10月,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安康引进该品种种植并开展适应性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供茶叶生产者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供试茶树品种为陕茶1号,对照品种为福鼎大白茶(CK1)和龙井长叶(CK2,陕西茶区大面积栽培的品种)。
2. 试验点概况
试验于2013—2019年在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综合试验基地(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曹家坝村)进行。
3. 試验设计
试验设计、田间管理和观测记载项目按照《全国茶树品种区试技术规程(暂行)》要求[2-4]进行。参试品种采用随机排列,3次重复。试验区两边设保护行;每个小区长9 m、宽1.5 m,小区间隔1 m,每个试验小区面积13.5 m2,双行双株错窝覆膜栽植,大行距1.50 m、小行距0.40 m、穴距0.33 m,每个试验小区54穴种植茶苗108株。
参试品种陕茶1号和对照品种龙井长叶定植时间为2013年10月24日,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定植时间为2013年10月31日。
4. 调查内容及测定方法
(1)茶苗移栽成活率
于定植第二年(2014年9月24日)调查各品种移栽成活率,并用相同树龄的茶苗进行补苗,于定植第三年(2015年9月29日)再次调查成活率。
株成活率(%)=成活苗株数/定植苗株数×100,丛成活率(%)=成活丛数/定植丛数×100。
(2)树高树幅
于定植第三年(2015年9月15日)和第四年(2016年9月17日),测量茶树的树高树幅。每重复定点取样5个,分别在1 m、3 m、5 m、7 m、9 m的中心点测量最高枝梢的高度与双行茶树的树幅,计算平均值。
(3)春茶物候期
每个小区观察5丛茶树,每丛固定选择剪口以下第一个带叶健壮芽作为观察芽,各个生育期以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为标准。观察期间,如遇观察芽发生损伤或误采立即调换相同生长状态的芽。从移栽的第四年开始连续观察2年。
(4)发芽密度
在通过一芽二叶期时,每个品种每小区随机取3个点,每个取样点面积(33.3 cm×33.3 cm),调查其蓬面10 cm以内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从2016年起连续记录2年。
(5)鲜叶产量
从2017年起连续2年采摘鲜叶计产。每年采春、夏、秋茶,春、夏茶留鱼叶采,秋茶留一叶采,采净率均需达到90%。
(6)制茶品质鉴定
2017—2018年,春季采摘一芽二叶按照汉中绿茶加工标准制作烘青绿茶;夏季采摘一芽二叶按照汉中红茶加工标准制作工夫红茶,按国标进行感官审评。
二、结果与分析
1. 茶苗移栽成活率比较
参试的3个茶树品种的移栽成活率统计结果见表1。定植后1年,陕茶1号的株成活率和丛成活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58.3%、75.0%),略高于龙井长叶(88.3%、98.3%)。
福鼎大白茶成活率明显较低,可能是受茶苗质量不合格和失水较严重的影响(表2)。对福鼎大白茶补苗后,定植后2年其株成活率达到95.0%,但仍低于陕茶1号。
2. 树高树幅
2015—2016年,连续2年调查了试验茶树品种的树高和树幅。结果(表3)表明,陕茶1号连续2年的树高、树幅均高于福鼎大白茶;连续2年陕茶1号的树幅均高于龙井长叶。可见,陕茶1号幼年期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
3. 春茶物候期比较
2016—2017年,连续2年的物候观测数据(表4)表明,陕茶1号的一芽一叶初展期、一芽二叶初展期、一芽三叶初展期分别比福鼎大白茶早0~2 d、0~3 d、1~3 d,分别比龙井长叶晚0~4 d、1~2 d、0~4 d,属于早生品种。
4. 产量性状
(1)发芽密度
参试茶树品种发芽密度统计结果(表5)表明,陕茶1号的发芽密度为1 226.3个/m2,高于福鼎大白茶和龙井长叶,表现出高产的潜力。
(2)鲜叶产量
2017—2018年,连续2年记录试验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产量统计结果(表6)可见,陕茶1号2年的鲜叶平均产量为8 331.80 kg/hm2,比福鼎大白茶增产77.8%,比龙井长叶增产12.5%。
5. 制茶品质
各参试茶树品种所制绿茶感官审评结果如表7。陕茶1号绿茶总体审评分数超过福鼎大白茶0.6分,所制绿茶品质较优,特别是在滋味特征上表现优异,表现出优良的适制绿茶特征。由各参试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感官审评结果(表8)可见,陕茶1号夏季制作的工夫红茶平均审评分数比龙井长叶高1.9分,较适宜制作红茶。
6. 抗性分析
2016年1月25日,汉中出现剧烈降温,试验点极端最低温度达-9.2 ℃,0 ℃以下持续时间达9 d,平均气温-4.1 ℃。气温回升后进行抗寒性调查发现,陕茶1号的冻害指数平均为3%(表9),抗寒性强。品比期间未发生明显的旱害和病虫害。
三、结论
根据6年的观测结果,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在汉中地区的表现为:移栽成活率高,定植第二年的株成活率和丛成活率均为100%,高于龙井长叶(88.3%、98.3%);幼龄期生长势强,连续2年的树高树幅均高于福鼎大白茶,连续2年的树幅高于龙井长叶;在试验点表现为早生,一芽一叶初展期平均比福鼎大白茶早0~2 d,比龙井长叶晚0~4 d;发芽密度高,平均为1 226.3个/m2,高于福鼎大白茶(850.3个/m2)和龙井长叶(1 079.4个/m2);产量超高,2017—2018年2年的鲜叶平均产量为8 331.80 kg/hm2,比福鼎大白茶增产77.8%,比龙井长叶增产12.5%;适制绿茶兼制红茶,制绿茶品质优,感官审评得分比福鼎大白茶高0.6分,制红茶品质较优,感官审评得分比龙井长叶高1.9分;抗寒抗旱性强,无明显病虫害。
综上,陕茶1号适宜作为早生名优绿茶品种和红茶兼制品种种植,高产性、抗逆性均好,适宜在陕西汉中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
参考文献
[1] 王衍成, 王沁, 余有本, 等. 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J]. 中国茶叶, 2019, 41(10): 44-45.
[2] 王新超, 郝心愿, 王璐, 等. 紅绿兼制型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中茶603[J]. 中国茶叶, 2021, 43(3): 18-21, 42.
[3] 杨阳, 赵洋, 刘振, 等. 第四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湖南试验点区试报告[J]. 茶叶通讯, 2014, 41(2): 14-21.
[4]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 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