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殖民地财政管理与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

2021-11-23肖艺伟

东南亚纵横 2021年1期
关键词:财政管理

肖艺伟

摘要:1903年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是美国金融势力进入亚洲的开端。学界通常认为,美国在菲律宾建立金汇兑本位制是用现代的金本位制替代了落后的亚洲白银本位制。事实上,银本位制在菲律宾长期流行是由于它符合马尼拉商业群体的诉求。美国殖民政府在菲律宾推行金本位制是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因为在银本位制下,金银比价波动让财政平衡很难实现。因此,在殖民财政管理的利益需求下,殖民政府将菲律宾比索与金本位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确立了金汇兑本位制。这使菲律宾脱离亚洲白银货币区,成为宗主国的经济附庸,导致本土商业群体利益受损。

关键词:美国殖民政府;马尼拉商人;白银货币区;金汇兑本位制;财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1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1)01-102-10

引 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许多地方出现了货币体系转型。在此之前,随着几个世纪以来亚洲贸易圈的扩大,在流通领域形成了以白银货币为主、各类货币为辅的国际货币格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印度和东南亚等地相继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出现了宗主国主导下的货币体系转型。此次转型的结果是亚洲地区在货币上被纳入了由欧美国家所主导的国际金本位制体系。1893年,当国际白银价格急剧下跌时,英印殖民政府颁布了禁止印度地区白银货币自由铸造的法令,并在1899年将印度卢比与英镑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在印度建立了与宗主国货币挂钩的金汇兑本位制。在东南亚地区,英属海峡殖民地曾尝试按照亚洲地区货币的实际状况施行白银本位,但1906年同样开始建立金汇兑本位制,规定1海峡元等于28便士,将当地流通货币与宗主国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①。

与英属印度和海峡殖民地不同,菲律宾的金汇兑本位制是在新崛起的美国的主导下建立的,是美国金融势力进入亚洲地区的开端。它是亚洲地区货币体系转型的一部分,是美国殖民政府将宗主国的金本位制引入以白银流通为主的菲律宾的产物。它通过1903年的《菲律宾铸币法案》(Philippine Coinage Act)和《菲律宾金本位制法案》(Philippine Gold Standard Act)建立了一种依附于宗主国的货币体系。法案将菲律宾的本位货币规定为一种实际上并不流通的虚金比索(theoretical peso),它与在美国流通的金本位制美元(gold dollar)之间保持着二比一的固定汇率关系。与此同时,它规定,在菲律宾的日常经济生活中流通的标准白银比索与虚金比索之间保持一比一的固定等值关系。尽管菲律宾北吕宋地区盛产黄金,是世界上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但受到亚洲地区总体货币状况的影响,长期以来菲律宾境内并不流通黄金货币,而是与邻近的亚洲其他地方一样以白银货币流通为主。各类流通货币像商品一样,其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美国殖民政府所建立的金汇兑本位制是在并不流通黄金货币的菲律宾人为地规定殖民地与宗主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关系,通过法律和制度在菲律宾建立起依附于宗主国的货币制度。1934年,受经济大萧条影响,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但仍然坚持在殖民地菲律宾的货币与美元之间维持二比一的固定汇率,使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转化为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②。

对美国殖民政府在菲律宾所建立的金汇兑本位制,学术界通常从货币现代化的视角出发,认为美国殖民政府是为了将现代货币制度引入菲律宾以结束当地混乱落后的货币状况。历史学家彼得·斯坦利(Peter Stanley)在其研究美国殖民统治的著作《菲律宾国家的塑造》中即采用了这一视角,认为在美国殖民初期,菲律宾的货币状况混乱不堪,直到殖民政府通过金汇兑本位制的货币改革才终结了这一前现代的局面,将现代货币秩序引入了菲律宾。他认为,殖民政府在菲律宾建立的现代货币体系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部分,其背景是“世纪之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菲律宾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改革、修正和现代化”。具体到货币问题,他引用了殖民金融专家埃德温·甘末尔(Edwin Kemmerer)的看法,认为在西班牙殖民菲律宾的后期(1884年以后),菲律宾虽然名义上实行金本位且禁止进口外国白银货币,但实际上运行的却是自发形成的银本位。其货币在法律上取决于1886年起即已退出流通的金币,而实际流通的却是以大约10%~15%的溢价走私进入该国的各种各样的白银货币。这种混乱的货币状况阻碍了外来投资、加剧了商业风险,进而阻碍了菲律宾的现代化③。

与彼得·斯坦利一样,历史学家威廉·沃尔特斯(Willem G. Wolters)在研究西班牙殖民后期到美国殖民初期的菲律宾货币问题时,同样采用了货币现代化的视角,认为美国殖民政府是为了结束菲律宾外币涌入的混乱局面而建立了现代的金汇兑本位制。他进一步在“东南亚殖民国家”的大背景下,将美国殖民初期与西班牙殖民后期及同一时期荷属东印度的殖民国家货币现代化情况进行了比较。沃尔特斯认为,对菲律宾混乱货币状况的治理是1880—1920年东南亚殖民国家建构这一共同经历的一部分。他接受了甘末尔的分析,认为在面向世界市场开放后的菲律宾,在国际金银价格波动和外币涌入的双重影响下,货币状况面临失控。殖民政府对这一混乱状况的治理是国家建构过程中经济合理化的一部分。美国殖民政府延续了后期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治理目标,但其出台的稳定和统一货币的改革措施则要比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治理措施成功得多①。

货币现代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殖民时期美国金融专家的分析。多数相关研究引用了查尔斯·科南特、埃德温·甘末尔和卢瑟林格等人的观点,他们都是美国殖民时期的金融专家,相信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的本质是在菲律宾推行现代文明。文明开化政策在货币事务上的体现则是结束菲律宾混乱落后的银本位制,引入现代金本位制。源于殖民金融专家的论述通过后来相关研究的引用,成为理解美国殖民政府建立金汇兑本位制的“标准知识”。这种“标准知识”将菲律宾货币转型解释为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文明化”的结果,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现代货币体系取代传统的混乱货币状况的历史。在《殖民国家与金融》一书中,日本的永野善子教授认为,殖民者的论述受到殖民统治意图的影响,会掩盖殖民时期金融状况的复杂历史。为此,永野善子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东方”知识的标准论述和学术生产过程的批判,解构东方学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建构更加复杂的历史②。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解构殖民金融专家关于金汇兑本位制的殖民话语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基于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转型的复杂历史。

一、 美国殖民之前菲律宾的货币状况

在金汇兑本位制建立之前,菲律宾是亚洲白银货币区的一部分,其货币流通状况是亚洲贸易圈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结果。根据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研究,自16世纪以来,亚洲各地贸易活动的持续增长将亚洲各地连结为一个整体的内部贸易圈。在地域上,亚洲内部贸易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不同地域经由连接中国南海、东南亚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海上通道成为一个整体,商品、帆船、移民和白银货币的流通构成了亚洲市场的联系纽带。各种类型的白银货币、纸币和铜辅币按照市场需求在亚洲内部贸易圈内相互竞争,到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墨西哥白银比索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国际货币格局③。在美国殖民之前,菲律宾货币状况的演变与亚洲市场几个世纪以来的持续扩张密切相关。

早在贸易时代,白银货币和价值较低的中国铜币就随着商业和移民活动的增加大量流向菲律宾群岛地区。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认为,在15世纪之前,东南亚地区的货币流通完全是地方性的,可能只用于缴纳罚款和税收。1400年以后,当东南亚与中国、印度和欧洲的贸易活动日渐增长时,中国铜钱及其他小额货币开始大量流入东南亚地区,与本地的仿制钱一起成为商业活动重要的润滑剂。1570年以后,在西班牙人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连通了西属美洲与亚洲之间的跨太平洋贸易后,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史无前例地涌入亚洲地区,用于购买东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①。

此后,产自美洲大陆的白银货币大量流向亚洲地区,成为亚洲内部贸易中最重要的流通媒介。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统治下,铸有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半身像的西班牙本洋成为海洋亚洲地区最大宗的流通货币。西属菲律宾仍是美洲白银货币流入亚洲地区的重要节点。与此同时,英属东印度公司为了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也携带着大量的西班牙本洋进入亚洲市场②。18世纪末,当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建国时,美国商人和水手将目光投向了亚洲地区,相信远航亚洲将为他们的新国家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在此背景下,1784年,美国帆船“中国皇后”(The Empress of China)号驶往中国广州湾,进入了亚洲贸易圈③。1795年, 美国海关留下了第一条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记录,一艘美国帆船在广州购买茶叶等中国商品后的返航途中,停泊在马尼拉购买了一小部分蔗糖④。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类似,美国商船也主要使用西班牙银元购买亚洲商品。18—19世纪,西班牙本洋在海洋亚洲地区广泛流通⑤。

到19世纪下半叶,拉丁美洲各国都已脱离西班牙独立,但产自美洲的白银货币仍大量流向亚洲。墨西哥白银比索(又称“鹰洋”)接替西班牙本洋流通于亚洲货币市场,在海洋亚洲地区被广泛接受为国际货币。以白银流通为主的区域已经包括了海洋亚洲的大部分区域,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中国内陆港口和商业中心、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都已接纳墨西哥白银比索为主要交易工具⑥。

对美国殖民之前菲律宾的货币状况,不同群体从不同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对殖民政府来说,菲律宾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局面意味着混乱无序,缺乏有效监管。被后来的学者广泛采纳的殖民金融专家埃德温·甘末尔的研究成果《美国占领之前菲律宾的货币状况》就代表了从殖民国家视角出发对菲律宾货币状况的认知。这一论述出自其1916年出版的著作《现代货币改革:印度、波多黎各、菲律宾、海峡殖民地和墨西哥近来发生的货币改革的历史与讨论》,是他总结世界各地货币改革经验的成果。埃德温·甘末尔本人在1903年被任命为菲律宾委员会(the Philippine Commission)的金融顧问,此后又参与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金融改革,在20世纪20年代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被称为“货币博士”(Money Doctor)。

甘末尔首先描述了美国殖民者到达时菲律宾混乱的货币状况。他认为,这一时期菲律宾的流通货币以各式各样的白银货币为主,却没有通行的统一货币。他总结了这一时期在菲律宾流通的5种主要货币,分别是:(1)占比最多的墨西哥白银比索,其中有许多是通过走私途径进入菲律宾境内的;(2)总额约550万的“阿方索”钱,为西班牙殖民政府在西班牙本土铸造、试图推行其货币改革的产物;(3)在位于马尼拉的菲律宾铸币厂铸造的小额银币;(4)其他各类银币和铜币,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产物;(5)由西—菲马尼拉银行根据1896年的一项授权法令发行的银行纸币,主要用于马尼拉进出口贸易的汇兑①。

尽管上述各类货币在菲律宾境内同时流通,不同币种之间的称重价值差异极大,但这些含银量不同的白银货币却以同样的币面价格被接受。例如,墨西哥白银比索主要由拥有白银矿山的拉丁美洲各国铸造,但由于它们是在不同时期流入菲律宾的,因而新旧银币的重量差异较大。大多数较新的墨西哥白银比索含银量较高,包含约417.7格令(0.0648克)含银率为0.9028的白银,即377格令纯银;较旧的墨西哥白银比索则因为走私、套利和损耗等原因遭到了严重磨损。与此同时,西班牙殖民政府为管控菲律宾境内的货币流通而铸造的“阿方索钱”则比墨西哥白银比索的含银价值低7.9%,在马尼拉铸币厂铸造的小额银币的含银率甚至更低,比墨西哥白银比索低11.2%②。

埃德温·甘末尔分析了菲律宾货币状况混乱的成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19世纪下半叶国际金银比价持续波动,白银对黄金的比价持续走低,这导致西班牙殖民政府在菲律宾引入金本位制的计划失败。其结果是一度在菲律宾境内流通的金币大量流出,退出了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墨西哥白银比索和其他类型的白银货币在海洋亚洲地区大量流通,导致各种外来银币以走私的形式涌入菲律宾,引起菲律宾货币状况的混乱。他评价了西班牙殖民政府在治理菲律宾货币问题时的表现。他认为,西班牙殖民政府在统一菲律宾境内货币的过程中行动迟缓,前后政令相互矛盾,其禁止进口外来银币的措施不仅无效,且事实上加剧了货币状况的混乱③。

受这种货币状况认知的影响,美国殖民政府在菲律宾施行的金汇兑本位制改革被认为是在混乱不堪的菲律宾当地货币环境中建立起了合理的现代货币体系。因而菲律宾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被视为由传统的、落后的白银铸币体系向现代金本位制体系的转变,这种从混乱向秩序、从落后向现代的转型也被视为美国殖民政府在菲律宾所推行的经济合理化变革的一部分。

埃德温·甘末尔对美国殖民初期菲律宾货币状况的认识被后来的许多学者采纳,成为认识菲律宾货币状况的“标准知识”。这一认识中包含一项重要的假设,即一国之内应该只有一种标准流通货币。本杰明·科恩在《货币地理学》中将这种货币认识定义为“一国一货币”(one nation one money)模型。他认为,货币的空间表达方式是由社会建构的,对货币流通状况的认知反映的是不同群体对货币空间表达方式的不同构建。作为殖民官员,埃德温·甘末尔对菲律宾货币状况的认识是从殖民国家视角出发的。印度庶民学派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拉纳吉特·古哈(Ranajit Guha)在《历史的细语》一文中认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现代历史学的叙述常常受到国家主义(statism)评判视角的强烈影响。古哈首先问道:究竟是谁来确定某些事件和行为的历史地位?他继而认为,当就此问题不断刨根问底时,不难发现,确定历史上的认识的不是别的,正是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才成为“标准的历史知识”④。具体到殖民地历史的研究,则正是在殖民国家的利益需要和认识视角下,殖民金融专家形成了对菲律宾货币状况混乱无序的认知。

事实上, 在美国殖民之前,菲律宾的白银货币体系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这一货币体系最符合马尼拉商业群体的利益诉求。菲律宾群岛地区的货币状况是各类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和海洋亚洲地区商业惯例逐步积累的结果。货币在本质上被视作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状况的变化则深受菲律宾所处的海洋亚洲经济地域圈整体环境的影响。亚洲地区在长期的商业和贸易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白银货币为主、各类地方性货币为辅的复杂国际货币格局。从亚洲经济的整体视角来看, 菲律宾货币状况的变化与亚洲地区货币流通的变化是一致的。帆船、 移民和商品流通是联结亚洲内部贸易圈的重要纽带,以白银为主的货币则是连通各个地区的独特信用商品。本杰明·科恩认为,在民族国家主导货币的发行以前,货币的功能和形式是市场交易自发选择的结果,各类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争夺信用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表现形式①。美国殖民之前菲律宾的货币状况正是亚洲市场几个世纪以来自发选择的结果。

二、 美国殖民初期关于菲律宾货币政策的争论与銀本位制的延续

自美国军队登陆菲律宾之日起,军队管理和殖民统治就面临着如何保障物资供应和发放人员薪资的问题,这就必然涉及美国货币与菲律宾当地货币的汇兑问题。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以后,乔治·杜威率领的美国海军和麦里特将军率领的美国远征军远赴太平洋彼岸的菲律宾群岛作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美国货币被用于在当地购买物资和发放薪酬。根据殖民政府的统计,截至1899年6月30日第一个财政年度结束时,美国从旧金山运往马尼拉的货币包括约503万美元的金币、50万美元的纸币以及各类银、镍、铜辅币27万美元。但是,在流入菲律宾的美国货币中,最主要的黄金货币却很快地退出了流通领域②。

由于货币汇兑上的困难,美国殖民政府倾向于立刻在菲律宾引入本国的金本位制,直接使用在美国广泛流通的金币以替换菲律宾原先的白银货币。但是,当第一届舒尔曼委员会(the Schurman Commission)就是否应该立即在菲律宾引入金本位制的议案咨询马尼拉的商人和银行界人士时,大多数人认为菲律宾应继承先前的货币体系,在菲律宾维持银本位制③。与后来形成的殖民国家的认识不同,当时的殖民货币政策尚未成型,舒尔曼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保留了马尼拉商业群体的声音。1899年6—7月间,舒尔曼委员会咨询了当地的商人、银行家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④。这些商业群体所留下的证词(testimony)展现了不同于殖民国家的货币状况认识。这样,在这种殖民国家的政策尚未成型的“断裂时刻”,殖民政府的报告中在无意之间留下了马尼拉当地商业群体的声音。

舒尔曼委员会报告中的第一份证词是委员会就菲律宾货币问题向时任西—菲银行主管的维南西奥·巴尔巴斯(Venancio Balbas)问询时留下的记录。西—菲银行(Banco Espanol Filipino)是西班牙殖民时期在菲律宾建立的第一座本地银行,是伴随着19世纪70年代以后菲律宾出口农业发展起来的重要金融机构,在美国殖民时期更名为菲律宾群岛银行。在接受舒尔曼委员会的问询时,维南西奥·巴尔巴斯已经在马尼拉生活和工作了25年,因此对马尼拉的贸易状况、商业氛围和交易规则非常熟悉。在从事银行业之前,他也曾经营过马尼拉麻、蔗糖和咖啡出口贸易,因此对白银货币涌入如何对菲律宾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有直接的感受。总体上,他认为以白银流通为主的货币状况非常适合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接受舒尔曼委员会的问询时,维南西奥·巴尔巴斯阐述了菲律宾以白银流通为主的货币状况给菲律宾经济带来的许多好处。当委员会问到“白银流通对出口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他认为这增加了菲律宾的出口,因为当菲律宾的出口商品以白银计价时,出口商能获得更好的价格。在被问及“白银流通对进口贸易有何影响”时,他同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的理由是这样的:当菲律宾人能够以更好的价钱卖出蔗糖和马尼拉麻时,他们变得更富有了,因此他们不会在乎为一小块进口布或其他商品多付一些钱。另一方面,当委员会咨询他是否应该在菲律宾引入金本位制时,他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认为在菲律宾引入金本位制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经济灾难。他向委员会提及了他所了解的荷属东印度引入金本位制的情形:“正如在爪哇和苏门答腊所发生的那样,那里建立起了金本位制,但那里的蔗糖庄园几乎要毁灭了”。他相信,如果殖民政府冒然在菲律宾引入金本位制,菲律宾的农业和出口贸易很可能将遭遇类似的命运①。总体上,维南西奥·巴尔巴斯认为白银货币体系为菲律宾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带来了价格优势,这将带来菲律宾经济的总体繁荣。如果殖民政府引入金本位制,菲律宾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则将消失,其后果可能是一次急剧的经济萧条。

在舒尔曼委员会咨询的各界专业人士中,一名从事蔗糖和马尼拉麻出口的商人查尔斯·伊尔德顿·巴纳斯(Charles Ilderton Barnes)與维南西奥·巴尔巴斯的看法类似,他们都赞同在菲律宾保留和延续当地的银本位制。他从当地的商业惯例和人们的日常使用习惯出发,解释了为什么以白银流通为主的货币体系最适合菲律宾的经济生活。在被问到“白银货币是否适合菲律宾群岛”时,他回答说: “在我看来, 白银货币的确非常适合这里”,“所有本地人都习惯了使用白银货币, 所有有产者如今也都习惯了按菲律宾流通的白银货币来计算他们的财产”, “甚至可以说, 本地人认为这里的白银货币一直没有变过。事实上按本地人的感受,墨西哥比索的价格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②。

舒尔曼委员会还咨询了其他银行专业人士,其中来自汇丰银行马尼拉分行的职员琼斯(H.D.C.Jones)从整个亚洲地区的货币使用惯例出发,解释了菲律宾当前货币状况的合理性。殖民政府认为,海洋亚洲地区国际金银比价的波动严重破坏了菲律宾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但作为银行业专业人士的琼斯却不这样认为。当委员会问他“你认为货币价格波动是否对商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时,他回答说:“不,我不认为这会造成严重冲击。即使白银价格急剧下跌,也没人对此不满,一切都将照常进行”。随后,他又解释说,这是因为菲律宾与以白银流通为主的亚洲其他地区(中国、日本和海峡殖民地等)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国际金银比价波动被殖民国家视作财政和经济事务管理的严重威胁,但琼斯基于其在菲律宾的实际经验,认为这对菲律宾的商业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为白银货币是亚洲各地都认可的通行货币③。

尽管美国殖民政府面临着汇兑困难,但是在马尼拉商业群体的呼吁下,立刻引入宗主国金本位制的建议被暂时搁置了。舒尔曼委员会在咨询了马尼拉的商人、银行家和本地专业人士以后,建议殖民政府接受他们的诉求,在菲律宾维持银本位的货币格局④。这一政策受到了马尼拉商业群体的欢迎。他们在给殖民政府的联名信中,呼吁殖民政府应尊重马尼拉多年以来形成的商业惯例,在菲律宾保留白银本位制。联名信是由当时马尼拉的3家银行主管共同发出的,目的是希望殖民政府继续维持免税进口墨西哥白银比索的政策。信中写道,由于美国人的到来和美国货币的涌入,马尼拉必然会出现大量兑换墨西哥白银比索的需求。这是因为,墨西哥白银比索是在菲律宾当地唯一被广泛接受和流通的货币,美国人如果想在菲律宾购买物资, 或者美国士兵想在菲律宾消费, 使用墨西哥白银比索是唯一的选择。信中说, 3家银行愿意与美国殖民政府合作,维持墨西哥白银比索与美国货币之间二比一的固定汇率,前提是美国能继续运行3家银行免税进口墨西哥白银比索①。殖民政府暂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在菲律宾延续了多年以来形成的白银本位制。

三、 美国殖民地财政自给自足原则与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

美国殖民政府在初期之所以愿意继续延续菲律宾本土的银本位制,一方面是出于对突然改变菲律宾货币状况可能会引发经济灾难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殖民初期,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未来不会长期统治菲律宾,军事占领将很快结束②。在古巴,当美西战争结束以后,美国通过《斯普纳陆军修正法案》授予了古巴名义上的独立。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也将很快授予菲律宾独立,到时菲律宾的货币事务将交由当地的民选自治政府来决定。

与当时许多人的预想相反,美国最终决心在菲律宾维持长期殖民统治。1902年,根据《组织法案》建立殖民地文官政府以后,显然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将延续很长时间。继续延续菲律宾的白银本位制就意味着使菲律宾的货币体系继续接受亚洲市场的巨大影响。在海洋亚洲地区控制漫长的海洋边界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能将殖民地的流通货币与宗主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殖民统治的财政收支平衡是很难实现的。最终,考虑到菲律宾以白银流通为主的货币现状,美国国会采纳了殖民金融专家查尔斯·科南特(Charles Conant)的方案,铸造新的白银货币替代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同时将新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建立一种间接的金本位制。货币政策上的急剧转变并非基于任何金本位制优于银本位制的合理判断,而是基于殖民地财政管理的实际需要。

殖民地财政收支平衡是美国在菲律宾维持殖民统治的关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洋帝国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早在内战结束以后,曾在林肯和约翰逊两届总统任内担任过国务卿的西华德在构思美国未来的外交政策时就意识到,未来的国家竞争将从领土扩张转向商业扩张,以领土扩张为目的的陆上帝国将让位于追求商业扩张的海洋帝国③。西华德的海洋帝国规划在内战刚刚结束的岁月里没有激起太大的反响,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美国国内出现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时,海洋帝国的设想重新在一些政论家的论述中出现并影响了美国在19世纪末的对外政策④。海洋帝国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从美国直达亚洲的“海上高速通道”,菲律宾正是打通亚洲“海上高速通道”计划的关键一环。

因此,美国希望能维持在殖民地菲律宾的合法统治,但并不希望领土式的殖民统治成为本国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一战略要求美国以最小的统治成本建立一个支持商业扩张的海上帝国。与这一战略相对应,美国要求殖民政府能够在菲律宾依靠殖民地的税收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这被称作殖民地财政管理的自给自足原则(financial self-supporting)。舒尔曼委员会在报告中即阐述了这一基本原则。委员会认为,未来对菲律宾的成功治理需要遵守两条基本的财政管理原则。第一条是殖民地财政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主权所有者(即宗主国)的利益,而是为了当地民众的福祉和殖民地国家的发展。这条原则是美国殖民政府在反思和吸取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经验和教训时做出的。这是因为对美国而言,菲律宾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殖民地本身的经济价值,而在于其连接美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通道价值。这使美国在考虑殖民问题时的出发点在根本上有别于西班牙掠夺式的殖民统治。美国的目的在于促使殖民地繁荣,使自身获得占领和殖民菲律宾的合法性,从而保证其在亚洲地区的话语权和战略地位。殖民地财政管理的第二项原则就是殖民地财政应该实现“自给自足”,亦即殖民地的财政支出应该由殖民政府的全部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来承担,而不应求助于宗主国的拨款①。

如果没有一个与宗主国货币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体系,殖民地的财政收支平衡将很难实现。这是由于殖民地的税收收入以白银计价,政府购买物资和发放给殖民地美国官员的薪资却需要按照宗主国的金本位制美元计算。如果不能保证美元能始终以固定价值兑换成当地货币,美元在当地的购买力将遭到损害,这不仅会影响到政府的物资购买,也会影响到给美军士兵和美国官员发放的薪水。因此,如何在白银流通为主的菲律宾确定货币体系以适应殖民地财政管理的需要成为美国殖民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财政问题一直是影响殖民政府货币政策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早在军政府统治时期,殖民政府在保留菲律宾银本位的同时,也希望能在菲律宾境内维持美国货币与在菲律宾流通的墨西哥白银比索之间的固定汇率,以此来保护美元在菲律宾的购买力。当越来越多的美国军队登陆马尼拉、前往菲律宾各地作战时,给士兵和官员发放薪资、为军事行动提供后勤保障都需要大量的开支,这些开支都是以美元来计算和发放的。1898年8月接管马尼拉后,美国殖民政府同意了菲律宾银行业界人士的请求,废除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禁令,允许他们免税进口墨西哥白银比索,条件是银行应帮助殖民政府维持菲律宾流通货币(尤其是墨西哥白银比索)与美元之间二比一的固定汇率。在1900年7月之前,银行一直遵守着与殖民政府的协议。1900年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国北部爆发, 大量的外国军队涌入中国, 这使得市场上对墨西哥白银比索的需求急剧上升,银行不再能够保证美元与墨西哥白银比索之间的固定汇价。当年7月31日, 银行宣布墨西哥白银比索兑美元的汇价为1.98比1,不再遵守与殖民政府达成的协议②。

1900年货币状况的急剧变化使塔夫脱委员会(the Taft Commission)意识到,在流通墨西哥白银比索的菲律宾实现殖民地财政收支平衡是异常困难的③。1900年夏,当银行不再遵守与殖民政府的协议、下调了美元兑墨西哥白银比索的汇率后,市场上美元的汇价一路走低。日常交易中的小商小贩只愿意以1.50~1.75的价格兑换墨西哥白银比索④。亚洲市场上的急剧变化使美元在菲律宾的信誉和购买力遭到了严重损害,殖民政府不得不在菲律宾境内出台紧急措施以稳定汇率。这些措施的本质是殖民政府以其所持有的墨西哥鹰洋来维持美元在菲律宾市场上的固定汇价,其代价就是政府所持有的墨西哥白银比索储备将不断减少,从而危及政府在当地的购买力。

据此,塔夫脱委员会认为,要维护殖民地的财政收支平衡,殖民政府有必要彻底改变菲律宾的货币状况。委员会认为,只要菲律宾群岛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仍然是墨西哥白银比索,美元与墨西哥白银比索之间的汇率将受亚洲市场状况的影响而持续波动。不过委员会也意识到,在菲律宾直接引入美国的金本位制是行不通的,因为当地民众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使用墨西哥白银比索来结算工资和从事交易,如果直接引入美元,菲律宾的物价可能会立刻翻倍,给当地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委员会建议殖民政府模仿日本的做法,在法律上设立一种虚拟货币与黄金保持等值关系,同时将实际流通中的白银货币与这种法律上的虚拟黄金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其实际做法便是在菲律宾新发行一种白银比索,但这种白银比索不再随着亚洲地区的白银货币波动,而是将其与金本位美元的汇率固定为二比一①。最终,美国国会采纳了这一方案,在菲律宾建立起依附于美国货币体系的金汇兑本位制②。

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对菲律宾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质上,金汇兑本位制是将菲律宾比索与金本位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这使得菲律宾的货币汇率无法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动而调整,意味着菲律宾无法根据贸易收支状况的变动调整货币和汇率政策。根据理查德·胡利对菲律宾经济增长进行的长时段研究,金汇兑本位制使菲律宾的货币相对于东南亚邻近国家的汇率长期被高估,影响了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③。再者,金汇兑本位制使得菲律宾的金融体系在遭遇出口冲击时表现得更加脆弱,1919—1921年,菲律宾的金融危机就与金汇兑本位制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从长远来看,美国主导下的金汇兑本位制是根据殖民地财政管理的利益需要而设立的,损害了菲律宾本土商业群体的利益。

结    语

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是美国殖民政府根据财政管理的利益需要压制马尼拉商业群体诉求的结果。在美国殖民之初,马尼拉的商业群体认为应该尊重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货币流通惯例,在菲律宾保留白银本位制,货币价格应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与商业群体的诉求不同,美国殖民政府关心的是如何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亚洲地区金银比价的持续波动对殖民政府的财政管理构成了严重挑战。最终,殖民政府根据其财政管理的利益需要,通过法案将菲律宾比索与金本位制美元的汇率人为地固定下来,在菲律宾建立了依附于宗主国货币体系的金汇兑本位制。这对菲律宾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损害了本土商业群体的利益。

当今世界货币格局的調整启发我们重新评估历史上货币体系的变化。事实上,当代的货币格局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20世纪之前的亚洲货币状况——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格局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各类货币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占有份额。这些最新变化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历次货币转型,在解构殖民话语的基础上分析货币转型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

(责任编辑: 颜  洁)

猜你喜欢

财政管理
浅谈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财政管理困境与路径探析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国乡镇财政改革中的激励机制与财政管理
中国乡镇财政改革中的激励机制与财政管理
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