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滋养文明实践新风
2021-11-23王明阳
王明阳
乌兰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红色血脉沿着洮儿河和归流河河水,浸润着2353.5平方公里的土地,滋养着36万乌兰浩特儿女。如今,这里正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这种崭新的方式,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乌兰浩特市作为兴安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18年12月,按照自治区党委、盟委的安排部署,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站)建设工作有序进行,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干有方向、干有标准、干有章法”。
文明实践重在思想,入心入脑
2018年,在第20个中国记者节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论宣讲平台,乌兰浩特市委讲师团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宣讲重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方式,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史宣讲就到哪里”的理念,打造“理论学习轻骑兵”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开展面向各类群体的宣讲活动,通过网上网下联动,形成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送单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模式,用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小道理、小故事、小节目、小段子,讲党史、讲理论、讲政策,深受老百姓欢迎,掀起庆祝建党百年、汇聚团结奋进力量的热潮。
建立宣讲项目库,开展点单式宣讲。乌兰浩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全市1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征求群众理论政策需求,汇总后纳入志愿服务项目库。针对这些需求,在全市各行各业广泛招募理论宣讲志愿者,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理论宣讲志愿者队伍,这些百姓宣讲员中,有来自党校的理论专家和专业讲师,有对基层情况十分熟悉、擅长做群众工作的“第一书记”,有坚守初心的老党员,有擅长农技的“土专家”,还有脱贫致富的农民……按照宣讲员特长,分为党政理论、典型事迹、党史故事、红色文化、脱贫致富等不同类别,通过“兴安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平台录入项目库。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平台自行点选宣讲员和宣讲内容。接到群众“点单”后,志愿者可以通过管理菜单第一时间响应完成“点单式宣讲”。
用老百姓听得进、听得懂的形式去讲。乌兰浩特市有近10万蒙古族居民,蒙古语宣讲小分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将党史知识翻译成蒙古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党史宣讲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党的认同;组织离退休干部组成党史学习教育“银发宣讲团”和“五老报告团”,他们深入社区、农村、机关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28场次,受众1200余人次;乌兰浩特市红色资源丰富,由200余名学生组成的“小小红色宣讲团”走进红色文化展厅,为学生、家长、游客宣讲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党史和内蒙古历史的宣讲,目前已为1000余名学生、家长、游客进行60余次宣讲;乌兰浩特市有许多群众性文化队伍,组成了“业余乌兰牧骑”志愿服务队,编创了快板、相声、数来宝、乌力格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嘎查村、社区宣演,让身边人来演、唱、说身边事,使宣讲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学习‘四史,可以让我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从历史中重温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今后我会继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友谊嘎查党支部书记邴巴特尔说道。
让党的创新理论人人都能看得到、听得着。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学堂微信公众平台,每周三晚上8:00在全市各级网上“学习讲堂”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网上听课学习,今年已开展19期,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送进千家万户,送到党员干部群众身边;将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制作成网上理论微卡片,每日在全市各级网上“学习讲堂”推送,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市委讲师团与市融媒体中心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精心策划选题,将党史故事、英雄故事、红色故事制作网上理论宣讲产品,《红船上的故事》《井冈山会师》《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七一讲话精神》等理论短视频“微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随时随地可听、可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志愿服务强在项目,实抓实干
按照“群眾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的思路,由乌兰浩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接群众需求,根据服务项目有针对性统筹志愿者,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乌兰浩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经排查发现目前仍有部分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生活缺乏照顾、感情缺乏寄托,较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们健康成长。为此,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打造“8+N”志愿服务项目上重点培育“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组建3类10支“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一是成立以各单位一把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医生、女企业家、最美家庭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市级“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1支,目前成员130人,开展2次“爱心妈妈”进校园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儿童76人。二是成立以社会组织为主要成员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3支,在各街镇开展女童防性侵、家庭教育指导等课程,实现“爱心妈妈”志愿服务专业化。三是成立以妇联干部、妇联执委、辖区女性为主要成员的街镇“爱心妈妈”志愿服队6支,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常态化关心关爱辖区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截至目前共接收30余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各界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生活用品、700余件个人衣物和1000余册图书。
乌兰浩特市爱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打造“早安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以围绕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主线,连续多年用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群众健康撑起一片蓝天。今年91岁的赵方叶老人因患有脑梗、冠心病和肝腹水等疾病,行动不便,每次去医院检查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折腾”。爱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为老人提供诊疗服务,并与老人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我的帮助很大,他们经常入户为我检查身体,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老人的孩子赵宏宇如是说。多年来,爱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早安健康”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上门诊疗等形式,让辖区老年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社区健康服务。目前,爱国社区居民与爱国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达到6288人。
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义工联盟成立于今年2月,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义工联总负责人,各文明实践站站长为义工联志愿服务队各分队的负责人,线上注册志愿者1300名,进入常态化志愿专项组人员80人,截至目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超500小时。和平义工联在辖区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立了“和平义工服务V站”。每天配置一名“和平义工”站岗服务2小时,遇到周末或其他人流密集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增派人手。站内配置基本医疗药品、相关应急用品等,为居民群众提供休息服务、指引服务、咨询服务、宣传服务等便民服务。
阵地建设精在融合,共建共享
乌兰浩特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统筹推动,共同发展。
扎实推进网格员队伍建设。乌兰浩特市全市14个镇街现有基准网格1093个(街道700个、镇393个)。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精细网格化管理,在全市推行“楼栋、单元长制”,为每个楼栋选用1名楼栋长,步梯楼每个单元选用1名单元长,高层电梯楼每个单元选用3名至5名单元长,每个单元长网格范围仅为15户左右,确保单元长既管得到、又管得动,真正将“微网格”落在单元内。目前,全市城区共有居民小区536个,共建立基准网格941个,推选志愿者楼栋长(片长)2238名,志愿者單元长(胡同长)8647名,网格覆盖率、工作开展率均达100%,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了“组织在网格中建立、志愿者在网格中服务、活动在网格中开展、矛盾在网格中化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微治理”工作模式。
充分发挥在职党员服务作用。制定印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五个阶段、三项制度”,设定“五个一”规定动作,即在职党员在居住地社区加入一个网格、联系服务一户群众、认领一个服务岗、参加一支志愿服务队、参加一次社区“主题党日”活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时,同步做到联系一户(在职党员帮联户)、认领一岗(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岗)、加入一网(社区网格)。扎实开展在职党员“两地报到、双岗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承诺践诺、“挂牌亮户”活动,盟市两级8690名在职党员完成社区报到,共认领志愿服务岗位5项21类,组建志愿服务队246支,实现了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完善在职党员进社区履诺情况档案,落实在职党员履职情况上报制度,在职党员进社区管理更加规范。
1个中心、14个实践所、111个实践站、三项提升工程、八个服务平台,六大系类“我帮你”主题实践活动,454支志愿服务队,41000名志愿者……2018年年底的初出茅庐,乌兰浩特市的志愿服务熠熠向阳;3年后的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悄然绽放。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文明乌兰浩特、幸福乌兰浩特、活力乌兰浩特,正洋溢着蓬勃生机,奋力谱写着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