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圈楼宇感受文明实践的味道
2021-11-23夏一萌
夏一萌
文明蕴含在人民的幸福感里
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民族精神与城市个性、历史传承与时代进步、内在价值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是上海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发展史、奋斗史。
总有人说,上海是一个永远值得信任和无比留恋的城市,很多看似无解的难事,在上海总能办成。这背后体现出的,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力量,人们无论是在商圈楼宇里,还是在城边新农村,总能发现上海人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
文明在哪里?就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就在城市干净优美中,就在楼宇邻里温情中,更是在热爱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人民的幸福感中。
上海以内涵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着力打造阵地网络全域覆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特色品牌交相辉映、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双向提升的“上海模式”,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点评员:张祖平,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
商圈楼宇多了一抹“暖阳”
“全球高楼大厦最多的10大摩登都市排行榜”上海上榜,上海城市面积6638平方千米,坐落着1121座摩天大楼,其中有世界第二高的建筑——上海中心,这是网上一组被广为转发的不完全统计排行榜。摩登高楼、车水马龙、繁华人群……这些都是外地人对上海的“刻板印象”,通过几天穿梭摩登大厦间的走访体验,发现钢筋水泥的背后也承载着温暖人心的“烟火气”。
上海静安区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坐落于上海中心城区热闹商圈中,入驻企业55家,商铺183家,企业员工3100多人。大宁国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位于商业广场的二楼,在大宁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蓉带领下,我们开始接触这座商城中的文明实践站。
“由于商业广场企业多、白领多、周边辐射居民区多,实践站以白领、居民需要为导向已推出20个服务点,致力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人人都是公益人,处处都是公益地為主题,打造热门商圈的文明实践宝藏地。”杨蓉介绍道。
走进楼宇二楼,“ 欢迎您回家吃饭”公益活动,精美的海报和醒目的标语吸引我们围观。原来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商业广场所属辖区街道共有近30位医生、护士、建设者在春节期间奔赴武汉,成为最美“逆行人”。“陪家人好好吃顿饭”成为春节奋战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共同心愿。“ 大宁街道人”牵挂着每一位“最美逆行人”,他们平安返乡后,街道随即向商圈内的餐饮企业发出倡议:为大宁援鄂一线英雄补上错过的团圆饭!17家餐饮及茶饮单位响应,纷纷拿出自己的经典菜式套餐,向援鄂医护人员、建设者发出了“欢迎您回家吃饭”的诚挚邀请。社区摄影爱好者为活动拍摄海报,青年社工为照片创意文案,辖区青年设计师工作室进行明信片设计制作,爱心在社区传递,文明在辖区践行,当245份精美的“团圆饭”被送到“逆行英雄”手上时,英雄们都感动不已,纷纷点赞大宁社区有温度!
此外,在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夜市摊位上开设“好心人爆料站”,这里也是人气十足,居民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方便地向后台系统爆料身边的好人好事。与此同时,这里还设立了“公益夜市摊位”,提供诸如“党史”宣传教育、慈善义卖、志愿者招募、文明实践项目路演、文明习惯倡议等丰富的宣传服务内容。
…………
这些接地气、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使原本由钢筋水泥铸就的冰冷商圈,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上海市文明办负责人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热门商圈楼宇内,既是落实“服务群众”要求、又是紧贴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实际的创新之举,不仅盘活了商圈企业资源,扩大党建“朋友圈”,还通过“楼楼联动”“楼企联建”机制,形成资源对接和共享,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已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老洋房里入住新成员
如果说繁华盛景的“摩登范儿”是上海的华丽衣裳,那么梧桐树下的老洋房便是刻在上海骨子里的文艺气息。
徐汇区天平街道“66梧桐院”的主楼,是由匈牙利建筑师在1932年设计建造的牧师住宅,是一栋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花园住宅,这里现在有着新的主人——“天平66梧桐院·邻里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2020年,“天平66梧桐院·邻里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入选首批5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这里的星巴克社区咖啡店,听障人士在咖啡店有机会找到工作、待业人员在这里得到培训、社区65岁以上户籍老人可享免费升杯或者饮品优惠……“咖啡+公益”,是这家社区咖啡店的最大特色。
这只是“天平66梧桐院·邻里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一部分。在上海,各个区都在建设自己的社区服务综合体,“邻里汇”就是徐汇区的社区服务综合体。依托这些服务站点,党建、助餐、养老、亲子等多种需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搞定,它不仅提供各项民生服务,还是社区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徐汇区天平街道红色资源丰富,不仅有宋庆龄、张澜、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等19处红色经典遗存,还有秦鸿钧、雷经天、邓六金等革命先辈志士在这里留下的传奇故事。不久前,一场由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区域单位年轻人、辖区内幼儿园孩子们共同演绎的情景剧《共产党员雷经天》上演,天平人演天平人,在表演中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成为这场演出最大的亮点。
据主创团队负责人天平社区学校校长林凤慧介绍,《时代楷模——共产党员雷经天》情景剧,创作团队始终坚持不外聘专业演员,参演演员中有天平市场监管所的公务员,有辖区内咖啡店的咖啡小哥,还有社区学校的兼职老师,社区居民参演热情不断高涨。雷经天之子雷炳坚观摩了这场社区人主演的演出,“他们是用心在演,故事非常感人肺腑,精神也能够深入人心,这是向革命先辈致敬的一出戏,对我们来说也是感触颇深”。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当年的革命者为什么能保持那么高的热情,而参与了完整的演出,完全理解他们的精神了。”剧中“青年雷经天”扮演者、mew cafe咖啡师岳天宇这样回顾着自己的演出经历。
这样得到群众参与点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常在这座“老洋房”中上演。
…………
老建筑孵化新韵律、好基因根植强内核,新时代文明实践让老洋房焕发新色彩。
让社区居民拥有“家门口的生态花园”
在徐汇区西南角的梅陇三村,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的老式小区,居住有2300多户、6500多名居民,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千人。想象中,在这里生活一定是“一地鸡毛”,但小区居民们却走在了“乐活”潮流的前列。
“零废弃物”“立体空间种植”等等听上去颇为“新潮”的名词,成为居民们每日亲身体验、参与的实事。而最勤于实践环保理念,为把小区打造成绿色花园而出力的,是一群平日在家相夫教子的主妇。她们以“绿主妇”称呼自己,从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始,探索出小区自治的成功典范,成为小区一道绿色的风景。
走进“绿主妇志愿服务队”,这里的阿姨们正在热火朝天编织毛衣,一针一线编织出“慈母”的牵挂,他们正在为远方贫困儿童准备过冬毛衣。这件事,他们从2012年起就开始做了,截至目前,“绿主妇”们编织了数万件爱心毛衣、手套、围巾等捐赠至西藏、贵州、云南等十余所希望小学,她们也感染和感动着社区居民,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绿主妇”也成为社区居民自治共治最闪亮的名片。
在梅陇三村有一片都市菜园,这个居民们自己管理的小菜园还很注重低碳环保,蔬菜不打任何农药,培育芽菜的阳光房靠风力发电提供照明,用来灌溉的水是平日里收集的雨水。志愿者在菜园里劳作,孩子们在菜园里学习科普知识,种出来的蔬菜已经被派送到500多户独居老人家里,这都是“绿主妇”发起的 “家庭一平米菜园”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成果。一平米小菜园不但增加绿意,更增添居民间的互动,居民在打理菜园中把自我环保行动固化为一种习惯,让习惯感染和带动身边人。
在整个社区,一个个环保或公益项目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居民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绿色种植、爱心编织,还有将塑料垃圾变废为宝的各种手工劳作等等,都有一个个兴趣小组,将社区里一些志同道合,而且也有一定手艺、一定特长的居民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方式集结起来,尽情释放个人热情、施展个人才华,成为“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鲜活生动的实践写照。
如今,“绿主妇”的“绿”不仅体现在小区生态、公益、志愿服务理念上,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细节中。她们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加入和谐自治的“绿色家园”。
在家门口“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上海各街区不断把文明实践阵地向人群最聚集的地方拓展与延伸,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 “原本以为退休后就再也交不到新朋友了,加入志愿服务队后,我每个月就盼着和大家一起参与活动。本月我们团队中原来从事审计工作的队员为我们讲解‘第三次分配。”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高工谈心会”成员俞鸿虎,在讲到退休生活时脸上洋溢出喜悦之情。
“高工谈心会”是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之一,由社区内60余名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退休老同志组成,他们中年龄最大的近90岁,年龄最小的也近60岁,是一支名副其实的“三高”服务团队。
“高工谈心会”成立以来为社区居民和相关群众组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余次,听众达6000多人,组织培训每年达千余人次受益,为中小学生辅导3000余人次。组织撰写文稿、征文以及论文、调研报告等共计250多篇,为上级部门提供近百条合理化建议,法律咨询达200多人次,并为5000多人提供了卫生健康服务。日常活动之外,他们还把在各类活动中的宣讲、交流文章材料等汇编成册并付梓印刷,《我与中国梦》《华阳老人讲故事》等书籍先后出版。为提高宣传效果,他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宣传片,内容包括健康护理、国防知识、生活常识、法制宣传、航天知识等,共计70余部。
通过多年实践,“高工谈心会”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衍生服务品质,依托高级专业人才的资源优势,多年来谈心会在社区开展了众多主题宣讲、公益和服務活动,包括高血压健康自我防护、安全防范教育、法律维权、科学养生、数字化学习进家庭、低碳环保等在内的养教结合的主题学习服务项目辐射和影响了整个华阳社区和居民。
“高工谈心会”成为华阳路街道传播新时代文明建设成果、宣传雷锋精神“行走的名片”,谱写了一曲“夕阳无限好”的正能量篇章。
美丽乡村“绣”出幸福姿色
修身道、修身亭、心迹墙、沁花屋、核心景、实践站、志愿桥、村规路……这些都是位于闵行区浦锦街道西北部芦胜村的街景,走进这个田园瓦舍交相辉映、乡村风光无限的小村庄里,常望得见清澈的水,看得见干净的宅院,感受得到闲适的水乡生活。
“原来可没有这么洁净,这里曾经一度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一些村民从这里搬到城市居住了。‘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硬件焕然一新,几户搬出去的村民又回来住了。” 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引导我们参观时介绍道。
芦胜村位于浦锦街道最西北,常住本地人口800人左右,老龄人口占常住本地人口的53%,外来常住人口2100人左右。芦胜村独创“芦胜pvp”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新路,促进乡村文明之风,重塑乡村魅力。
据悉,“芦胜pvp”(partyvolunteer-public)模式,即美丽乡村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其中第一个p代表党建引领;第二个p意为公众,代表共治;中间的v是志愿者,代表自治。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志愿者三位一体,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以“绣花功夫”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留住村民“乡愁”的,是这里的志愿者们。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每天清晨6点,这支平均年龄62岁的芦胜“美丽乡村”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头戴草帽,手拿扫帚,践行着数百年前的《朱子家训》,他们把芦胜村的内外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年365天,180多个村民自愿“包下”了清扫这个活计,不拿报酬,只为了让自己的家园焕发新生机。
“特殊天气、情况可以不用去或者晚些去。”近期,由于时常遇到“台风”天气,村干部总是叮嘱志愿者们保护好自己,然而很多志愿者如果遇上身体不适或者突发情况,宁愿换上家里人顶替,也不愿意放弃出来的机会。“铁打的志愿服务岗位,流水的志愿者。”村干部们笑称,现在很多村民都让家人一起加入了进来,没事自己上,有事家人替,干劲很足。
通过志愿服务,不断摈除不良陋习,村内主干道、宅前屋后、公共绿地等环境焕然一新,乱堆乱丢等不文明现象明显改善。随着志愿服务不断深入,逐渐在村民中树立起“芦胜是我家”的理念,形成“家园卫生人人有责”新风气。
“诗画田园,美丽乡村”“一双勤劳手,绣出中国梦”……走在芦胜村,要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墙壁上一份份墙绘,与墙上所写的《芦胜铭》遥相呼应,这恰到好处地映射出了芦胜人的情感与寄托,那是一份织出乡村田园美丽梦、发展梦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