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像多媒体技术在航天科普中的应用探析

2021-11-23祝巍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分析

祝巍

摘  要:我国已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不少耀眼的成就,相关媒体报道层出不穷,社会各界对于航天事业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因此,针对相关航天知识的科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航天科普领域的发展情况,声像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并通过分析声像多媒体技术在航天科普领域中的成功案例,着重探讨了目前我国航天科普工作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声像多媒体技术  航天科普  应用分析  航天领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7(a)-0001-03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China's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ZHU Wei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made many dazzl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related media report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erospace industry. Therefore,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relevant aerospace knowled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focuses on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Aerospace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pplication analysis; Aerospace field

我国航天事业发轫于1956年,60余年来我国已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不少耀眼的成就,相关媒体报道也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航天事业的关注和重视。但关于航天领域的专有词汇、技术用语以及相关观念,大部分群众还是稍显陌生。因此,针对相关航天知识的科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航天科普工作,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之外,科技协会、航天局等相关单位也开始利用航天发射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对社会各界开展多维度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其宣传影响力。

总体来看,航天科普教育的传播效果是明显的,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吸引力不足、形式刻板等。而针对这些问题,便需要借助声像多媒体技术对航天科普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1]。

1  声像多媒体技术简介

1.1 声像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声像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声音、图片或影像来进行数据记录、储存、传输工作的一项技术,其可以借助摄影、摄像、后期处理等相关专业技术手段,融合多元的文化元素,将科普知识以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电影等方式传播于现实或虚拟世界的各个领域。

目前航天科普方面的声像技术应用主要以图片、视频、声音为主要数据媒介,以光盘、USB设备为主要载体,汇聚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文学传作手法、美学原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元素,制作成科普教育类电影、科普教育专题纪录片、科技成果分享纪录片与热度新闻等进行科普宣传。在航天普及领域,声像技术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题材、多变的艺术风格等特色,紧跟时事,能够起到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激励科技进步的不可替代作用[2]。

1.2 声像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声像技术的综合性很强,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细分为直观可见的形象、特殊的储存数据方法、高速高效的传播途径、准确的信息传递、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广泛的传播渠道等。针对航天科普领域,本文仅着重论述直观可见的形象、特殊的储存数据方法、高速高效的传播途径这3个特点。

2  声像多媒体技术在航天科普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提高了群众的关注度。因此,在航天科普中除了大力进行科普宣传外,应进一步运用声像多媒体技术的思维,深入思考优化航天科普工作。本文将针对目前航天科普工作中声像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航天科普工作的开展。

2.1 借助声像多媒体技术进行理念创新

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航天科普实际效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最近十数年来进行了理念与手段上的改进。在理念上,由“要我公布”转变为“我要公布”,基于声像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将国家航天计划的有关资料在官网上免费公开,各界人士都能在官网上免费下载相关的高清图片和视频。其中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自建立起至今这60多年以来,在多個载人航天项目、登月项目、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等的大量的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这些资料之所以能够存在,离不开全国人民的贡献,因此人民有权利查阅和使用。这种理念上的创新正是基于图片、声音、视频等成熟的声像多媒体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并在航天科普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3]。

因此,在航天资料公布方面要实现理念创新,使声像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应该做好下述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主动”拍摄航天声像资料。未来航天工作人员在开展航天任务时,在不干扰到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行拍摄工作,以航天科普的角度,拍摄一些更具创意、更加独特新奇的航天声像资料,从而提升目前航天科普效果与科普资料质量。

第二,畅通群众获取航天资料的渠道。目前,群众在获取航天资料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壁垒,例如,一名航天领域的发烧友想通过相关航天资料了解月球的地形地貌,他可以很轻易地从互联网上找到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月球高清影像,但如果他想找到嫦娥一号、二号的相关资料,那就得大费工夫了。因此,应当畅通群众获取航天资料的渠道,建立相关网站或者APP,打破知识壁垒,从而提高航天科普的传播范围。

第三,建立航天声像数据库。可以借鉴NASA官网的成功经验,并引进目前“BAT”等大型IT企业在海量数据管理中的先进技术,由相关部门出资建立专业的航天声像资料数据库,安排专业团队进行运维,并负责对过往航天声像资料进行录入、发布与管理,强化航天科普资料的传播力度,扩大航天科普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2.2 提高群众在航天任务设计中的参与度

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新地平线号(New Horizons)探测器从冥王星上空飞掠而过,拍摄下史上最清晰的冥王星图像。该探测器上搭载着Clyde William Tombaugh(冥王星的发现者)的骨灰,其成为了人类最远的太空旅客。除此之外,探测器上还存在着许多具有特殊含义与作用的物品、设备与资料。其实,从20世纪末开始,NASA就开始有意识地让民众参与到航天任务设计中,诸如Cassini土星探测器、Phoenix火星探测器、LRO、The Kepler telescope、VoyagerI探测器等航天任务都运载了美国民众的私人物品飞入了深空之中,在NASA最近的几次航天任务中,还开展了邀请民众参与将自己的影像送入太空的相关活动;STS Endeavour OV-105航天飞机其名中的“Endeavour”一词便是以开展征名比赛中获胜的中学生所命名的;“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则由美籍华裔小朋友马天琪所命名;而欧洲航天局的Rosetta彗星探测器也是由类似的命名活动而得名的[4]。这些设计不仅提高了航天设计的创新性与群众的参与度,更进一步扩大了航天任务的影响力与航天科普的传播广度。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到一些提升群众在航天任务设计中的参与度的思路。

第一,创新设计航天任务。目前我国航天任务设计仅由航天工作人员一方负责完成,由于精力有限、视角单一的问题,使得目前航天任务设计方面缺乏新意,难以吸引群众注意力。因此,后续航天任务设计中,可面向全国或者全球民族发布诸如征名活动等想法、思路的网络征集活动,给予群众参与设计的权利,从而极大地提升群众的参与热情与参与积极性。

第二,建立专业化科普队伍。应当成立一个专精于航天科普的团队,专门负责后续航天领域的科普传播工作,以此优化改善航天科普工作的各个环节,力图实现航天科普工作的“标准化”与“常态化”。

第三,将科普工作纳入航天任务总要求中。应当将航天科普工作纳入到航天任务的总要求中,要在航天任务设计中明确体现出航天科普要素,并将该要求贯穿于各项任务书中,此举可自上而下提升科普工作在航天任务中的地位以及各单位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

2.3 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立体化科普传播

目前NASA将“愤怒的小鸟”这款经典的多平台游戏作为其科普传播工具,让群众能够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获知NASA在小行星探索方面的相关战略。该游戏以卡通动画的视觉元素、生动诙谐的表现形式,向群众直观地展示了NASA近期完成的多个航天任务,包括猎户座飞船、Deep Impact探测器、Dawn小行星探测器等,让群众能够脉络清晰地掌握到NASA太空计划的部署情况及详细内容。通过此方式,NASA在全球数百万人范围内扩大了其航天任务的影响力与科普率[5]。

现如今我国航天科普工作尚停留在科技展览馆展示科技成果、专家开办科普讲座、航天工作人员偶尔与学生群体展开互动交流的初级科普阶段。互联网数字化时代下,上述的航天科普手段依然重要,不会轻易被淘汰,但与现有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相比,其在航天科普的传播效率、传播成本、传播广度等方面是远远不如后者的。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数字化信息时代,航天科普也需要积极制订 “互联网+航天科普”相关发展计划,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坐上互联网的这辆顺风车,实现科普领域的跨越式提升与发展。

具体而言,要实现航天科普的立体化传播,应当着力于下述几点。

第一,实现航天科普网络化,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科普场馆。其中,NASA的官方网站是一个极佳的成功实例。通过深入调研,掌握NASA的设计构建思路,以移动端、电脑端为载体,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虚拟科普场馆。我国移动端、电脑端均保有着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也是虚拟科普场馆能够进行后续传播工作的先决条件与基础。

第二,充分运用新兴多媒体技术,强化传播力度。动画、电影、游戏在中国具有庞大数量的受众,同时也是青少年接受度最高的传播方式。因此,在后續航天科普工作中,应充分应用符合航天科普主题的动画、电影、游戏等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寓教于乐,提升群众对于航天科普知识的接受度,实现航天科普的立体化传播。

第三,成立专业化运营团队,实现航天科普的产业化发展。在航天科普工作显现出一定的影响力与关注度之后,应当与相关专业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航天科普运营团队。通过对航天任务进行宣传与推广,进一步扩大其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并以核心产品带动周边产品发展,保证其盈利能力,最终实现科普工作的市场化、产业化,以保证航天科普工作能够实现可持续化发展[6]。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在航天科普领域中存在的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吸引力不足、形式刻板等问题,可以借助声像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改进。通过借助声像多媒体技术进行理念创新、提高群众在航天任务设计中的参与度、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立体化科普传播等多途径进行优化改进工作,以期更加行之有效地开展航天科普工作,并更好地发挥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激励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建.航天科普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7,9(20):110-112.

[2] 杨辰晓.融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3] 褚安安.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8.

[4] 刘映国.NASA开放式创新特点研究与思考[J].卫星应用,2016(9):18-25.

[5] 沈汝源.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6] 张曼倩.防控抗疫期间的航天科普实践[J].科技传播,2020,12(19):35-37.

猜你喜欢

应用分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快乐教学法在提高少儿羽毛球启蒙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1)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