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柱锤冲扩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

2021-11-23江来云

山西建筑 2021年23期
关键词:陷性成孔侧向

江来云

(中铁五局集团机械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衡阳 421000)

我国60%左右的黄土都是由湿陷性黄土构成,且绝大部分位于我国的黄河中游地区,其面积大约达到了27万km2。湿陷性黄土的这种分布,使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很多基础建设、铁路公路建设时,都要面临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这一问题。随着我国对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高等级铁路对路基工程工后沉降控制要求十分严格,沉降控制成为路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处理湿陷性地基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强夯法、垫层法、桩基础、化学加固法、预浸水法、柱锤冲扩桩处理法等等。如刘智[1]阐述了强夯法的运用过程,有效处理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问题。刘春[2]则对黄土湿陷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和其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湿陷性黄土,并综合各种因素探讨了渠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然而柱锤冲扩桩适应性强、效果好[3],因此广泛运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4]。本文以银西高速铁路甘宁段工程为背景,系统的分析湿陷性黄土易沉降的根本原因,然后提出柱锤冲扩桩处理该地基的基本原理,运用柱锤冲扩桩来处理地基沉陷过大的问题,使得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工程借鉴意义。

1 工程背景

如图1所示,本项目位于陕甘宁交界处,地层上部均为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Ⅱ级~Ⅳ级,湿陷土层厚度最大约30 m。

在施工点处地层主要为砂质黄土、细圆砾土、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冲积细圆砾土,下伏白垩系砂岩夹泥岩。其工程地质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地基土层物理指标

2 湿陷性黄土破坏原因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局部荷载作用下,不仅产生竖向变形,而且产生水平位移。其主要原因是浸水状态下土体自身结构产生变化,抗剪强度也急剧降低,侧向极限能力大大削弱。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地基出现大量侧向挤压,导致湿陷性的扩展。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来说,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湿陷变形区各水平面被水浸泡后没有压差,因此不存在侧向挤压现象,但在外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范围内存在侧向挤压现象。通常,最大压力发生在基础周围的垂直段上,并且集中在基础宽度的1.0倍~1.5倍的深度范围内。当基底压力或压力较大时,侧向挤压的水平范围和影响深度也较大。

3 试验方法与试验步骤

3.1 柱锤冲扩桩作用原理

柱锤的冲扩桩技术是借鉴了土桩、强夯置换等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发展起来的[5]。采用柱锤进行冲击扩径桩,采用直径为300 mm~500 mm,长度为2 m~6 m,质量为1 t~8 t的细长柱锤。主要用于提升5 m~10 m的高度,将地基土打入孔内,达到设计深度数次,填充桩柱夯扩桩,并与桩间土相互作用。其中,柱锤冲击扩径桩的处理方法是在冲击钻进过程中,对桩位原土进行强制挤压,对侧向土产生挤压作用[6]。锤底土体受到强烈冲击,孔底土体被夯实。在成桩过程中,将夯实的填料挤入桩周土中,桩径不断扩大到1.5d~2.5d(d为孔径)。桩间土进一步夯实,特别是复钻施工中的桩间土的夯实效果更好。原状土不断压实,冲扩成孔时孔隙不断压缩,在瞬时荷载作用下,土体中产生较大的冲击波,破坏土体原有结构,局部液化,产生大量裂缝,增加排水渠道,排水顺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在桩周(1.5d~2d)内发生塑性变形,达到强夯效果[7-9]。在柱锤冲击过程中,对孔边土体进行切割和挤压,并对孔底土体进行夯实,对桩间和桩底土体具有压实作用。

随着柱锤深度的增加,上覆土压力增大,压实效果增强。柱锤孔内压实机理不同于强夯。强夯是将地表土层夯实[10]。压实效果与深度直接相关,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实效果逐渐减弱。当钻孔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上覆土压力和桩侧土的约束,压实效果较好。

3.2 试验步骤

本次试验采用机械设备有CFG23型液压步履式长螺旋钻机、卷扬提升式夯机(锤重3 t)、小型装载机,如图2,图3所示。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试桩位置拟设于DK385+109.23~DK385+441.73段区间路基,桩径0.6 m,桩间距1.4 m,桩长8 m,桩位按正三角形布置。按长螺旋成孔工艺进行,预成孔直径40 cm,成孔后夯击成孔直径为60 cm,本次试验42根柱锤冲扩桩。

施工时,桩体应呈梅花形布置,间距为一孔。每7根桩分成一组(外围6根,中间1根)。成孔后回填,在处理过程中,由外向内进行施工。

试桩共分六组,每组7根。当螺旋成孔后,夯锤对准桩孔中心,自由下落至孔底,孔底夯击不少于4次,当听到清脆的锤击声后,开始进行回填夯击。每次夯击次数以听到清脆的锤击声为止,并记录夯击次数,试验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柱锤冲扩桩工艺性试验参数

4 试验结果

通过对第一、二、三组试验桩的检测,根据静载荷试验结果,该场地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213 kPa,满足设计要求。原状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132 kPa。其次该场地3口探井土样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说明湿陷性已全部消除。并且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ηc=0.93~0.94,均不小于0.90,满足设计要求;桩身水泥土压实系数λc=0.97~0.99均不小于0.97,满足设计要求。且由图4可知,三组试验段地基静载试验中最大的沉降值分别为4.03 mm,15.62 mm和7.10 mm,都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试验结果的综合反映,桩间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完全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桩径远大于设计要求。该施工技术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表明该技术是一种经济、可行、有效的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5 数值模拟

为了能够让所建立的模型尽可能的能和原始地质条件相吻合,同时为了方便数学计算,所以需要对原始的地质条件进行一定的设想与简化。结合实际工程概况,把数值模型中的岩土设定为连续均匀的介质,模型的尺寸为半径×高度=1 m×2 m的圆柱体,模型如图5所示,因此在模型的上边界施加一个由0 kN缓慢加大到466 kN再减少到0 kN(加压与泄压),如图6所示,并监测试件顶面中点的位移,约束条件为底部全约束,其他面不做约束。试块力学参数见表3。

表3 试块力学参数

模拟检测曲线结果如图7所示,在荷载逐步增大的过程中,顶面中点也在不断的往下位移,起始位移的速率比较小,但随着时间的增长速率不断地加大,最后达到最大位移为16 mm,接下来突然卸载,曲线有所下降,说明在卸载之后试件恢复了一小部分的变形,最后变形量稳定在了15.7 mm,与实际工程结果相吻合。

6 结论

1)在柱锤冲扩桩作用下,桩孔中的土体在剪切作用下横向挤压,形成被动破坏区。桩间表土在被动土压力的作用下被抬升。随着深度的增加,柱锤在孔内形成较强的压实作用,孔下土体在压缩机制下形成主压实区和次压实区。冲孔深度越大,压实范围越大。

2)柱锤冲扩桩处理湿陷性地基时,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得到提升,试验可知选用水泥土回填厚度为80 cm,锤重3 t,锤距为2 m,锤击次数8锤时,桩顶以上2 m范围内夯击10锤,综合效果最好。

3)在地基静载试验中,地基沉降值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大,桩土中水泥土的平均压实度达到0.97(轻夯标准)。桩间土的平均压实度达到0.93(轻压实标准),s<0.015。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陷性成孔侧向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一起飞机自动改平侧向飘摆故障分析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在既有线市政道路桩基施工中冲击成孔的应用分析
不良地质情况下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施工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要点分析与质量控制
冲击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乘用车侧向安全气囊性能稳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