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人预后的相关性

2021-11-23王冬梅陈梅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炎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王冬梅,陈梅霞

脑出血是指由于非外伤性损伤造成病人大脑实质的血管破裂出血,占脑卒中的20%~30%[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急性期脑出血造成的死亡率为30%~40%[2]。目前认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以及吸烟均为脑出血病人的高危因素。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炎性因子的诱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组织的损伤情况[4]。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主要通过调整Th1/Th2细胞比例影响病人的预后[5]。本研究分析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5.93±7.31)岁;体质指数(BMI)为(23.18±1.39)kg/m2。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脑出血量,出血量>30 mL为大量脑出血,10~30 mL为中量脑出血,<10 mL为小量脑出血;根据病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组,mRS评分<3分以下为预后良好组[6],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组,其中预后良好组55例,预后不良组45例;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资料比较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自发性脑出血;②年龄18岁以上;③发病时间小于6 h;④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在6分以上;⑤为中量脑出血。

1.3 排除标准 ①急性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脏病;②脑血管病;③肝肾功能障碍;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急性发作;⑥2型糖尿病;⑦活动性肺结核或恶性肿瘤;⑧已发生心力衰竭;⑨年龄<18岁;⑩严重精神疾病。

1.4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采集病人的静脉血液4 mL,3 5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人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

2 结 果

2.1 两组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比较 观察组MIF、HMGB-1、OP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MIF、HMGB-1、OPN水平比较(±s)

2.2 不同预后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比较 预后良好组MIF、HMGB-1、OPN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比较(±s)

2.3 急性脑出血病人预后与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出血病人预后与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详见表4。

表4 急性脑出血病人预后与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4 急性脑出血病人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Logstic回归分析 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OPN表达水平均为急性脑出血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5。

表5 急性脑出血病人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Log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通过对脑出血病人的病理学研究发现,病人在发生脑出血后,首先并发血肿部位的占位性病变[7],随机在炎性因子以及应激反应的介导下,激发大脑缺血,最终造成病人的脑细胞死亡。神经功能损伤是造成病人脑组织出现水肿的重要原因[8],而在此过程中,炎性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脑出血的不断进展,应激反应不断放大,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影响机体的下丘脑功能,儿茶酚合成减少,进而造成神经功能的下降[9]。

MIT主要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细胞生长以及血管生成作用。在疾病进展过程中,MIT明显抑制病人的巨噬细胞从T细胞的激活区域向外运动,同时,激活周边的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作用[10]。与其他促炎性细胞不同的是,MIT主要以前体的形式储存于病人的垂体前叶细胞中,当病人的应激反应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时,则MIT迅速分泌[11],导致病人循环体液中MIT水平升高,而在急性脑出血病人中,病人最为主要的损伤即为神经功能损伤,随着大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的不断提升,病人的应激反应水平上升,造成局部MIT大量入血。而在本研究中,相比健康人群,急性脑出血病人MIT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人的疾病预后不良程度的升高,MIT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蒋令修等[12]在对急性脑出血病人MIT水平的研究中发现,脑出血死亡病人MI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病人。

OPN在炎症反应以及由于炎症反应造成的机体组织结构的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OPN可作为炎性趋化因子,导致病人的小胶质细胞向病灶部位进行迁移,调节病人的小胶质细胞功能,促进其向抗炎小胶质细胞表型分化,从而降低急性脑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13]。本研究中,由于均为急性脑出血病人,机体的代偿作用,导致OPN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不良预后风险的升高,OPN水平明显升高。徐叶等[14]分析急性脑出血病人预后与OPN的相关性显示,OPN水平的升高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病人的不良预后评价的可靠依据,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HMGB-1较为广泛存在于病人的各种组织以及器官中,在急性脑出血病人的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大量细胞被破坏,细胞膜发生损伤,造成大量的HMGB-1释放入血,而释放入血的HMGB-1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炎症反应,诱导黏附因子以及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造成血脑屏障功能降低。本研究中,随着疾病进展,病人HMGB-1水平明显下降,分析认为,随着病人HMGB-1水平升高,血脑屏障进一步破坏,最终造成病人大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不良预后风险升高。陈聪等[15]研究认为,HMGB-1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病人临床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血清MIF、HMGB-1、OPN表达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人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病人预后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炎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