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
2021-11-23刘凯
刘凯
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近些年来,我国乃至世界都频繁发生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人们的正常生活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的研究中,同时,也加大了对地质环境应用的力度,从而达到最佳的地质灾害防治效果。
1 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1.1 地质灾害
受人类活动、自然地壳板块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近些年来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质灾害指的是在地壳板块之间由于运动导致的结构破坏性损害,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会给人类正常生活带来巨大打击。发生地质灾害后,想要凭借人立即予以控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地质灾害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其防治重视起来,采取科学手段予以防范,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1.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境、水环境等艺术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来讲,地质环境会受到地球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受到上述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环境之间相互干预,从而使得地质环境持续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地质环境的变化,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分析和判断,寻找出地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提高对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并有所针对的制定防治方案,避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更为严重的伤害[1]。
2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2.1 完善的地质灾害紧急避让制度
在地质灾害警报之后,相关部门必须及时作出反应,并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若判断地质灾害造成的危险程度较高,则必须由政府部门组织人民群众快速疏散,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当然,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后也要对当地的受灾情况进行调查,例如建筑受损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等,从而有根据的做好后续重建,帮助人们快速重建家园,回归正常生活[2]。
2.2 建立地质灾害警报系统
为了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降低灾害发生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必须对以往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并对其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可以在四川这类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建立警报系统,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提前预警。在建立地质灾害警报系统时,应该利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提高该系统对地质灾害的预测敏感度,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有效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问题。
2.3 加强区域性的规划和建设
如今我国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想要有所提升,就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同时,也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应该对当前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细致勘察,从而保障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过程中有明确的数据作为参考,也能够对更加明确地质边界线,与此同时,还要对可能发生严重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这些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更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规划和建设;其次,在完成区域的勘察并判断当前区域是否危害性,同时充分考察当前地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之后,就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也能更有预见性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抢险救灾;最后,不仅需要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勘察并制定防治策略,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和可能发生灾害的规模,制定出更为符合现实情况的长效防治策略。例如规划好疏散路线和避难场地,完善公共场所的救灾措施等。
3 地质环境应用
3.1 地质环评体系建设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做好地质灾害紧急应对措施,首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地质环评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对地质有影响工程的环评工作;其次,需要做好地质灾害的提前预防,同时要对可能发生风险的严重性予以评估,此外,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地区的具体特点不断调整评估工作,使其更具备合理性,能够对当地地质更好的进行分析,降低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再次,需要做好对环境功能区的评价;最后,必须加强对地质环境工程容量的评价[3]。
3.2 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为了保障易发地质灾害地区的地质环境安全,从而最大程度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必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主要从工程属性、地质架构等方面开展,首先,要提高对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从而保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开发地质,避免影响地质架构;其次,在工程建设开始前要对当地地址信息予以收集,并做好相应的地质环境安全评估,以此为根据开展后续建设;最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对每一个环节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予以评价。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也成为了我国政府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须结合地质环境变化规律,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制定出完善且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