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新品种鸿粳4 号选育与应用
2021-11-23马成仁林洪祥张剑峰
马成仁,林洪祥,张剑峰
(1 沈阳市天实水稻技术研究所,沈阳 110200;2 辽宁沈农利民科技有限公司,沈阳 110133)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优质粳稻的主产区之一,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辽河平原, 种植品种以生育期150~160 d 的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为主。 多年来辽宁省水稻育种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但总体看,选育的品种中仍然普遍存在着生育期偏长、高产不优质等问题[2],尤其是生产上推广的辽星1号品种,经过多年种植,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品种的抗病性逐渐下降。育种者针对生产上的主要问题,根据性状互补的原则,进行了资源筛选和杂交后代的选择,以提高品种的抗性、改善品质为主要育种目标, 选育成中熟水稻新品种鸿粳4号。 该品种的育成,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沈阳市天实水稻技术研究所2008 年以达选13 为母本,以辽星1 号为父本进行杂交。 杂交后代F1~F3代按混合法进行加代,F4代后按系谱法进行选择,2014 年获得稳定的株系,2015~2016 年在所内以沈稻6 号为对照进行2 a 品比试验。2017 年申请辽宁省中熟组预备试验,比对照增产显著;2018 年进入辽宁省中熟组区域试验,2019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年进行,均表现为增产。2018~2019 年连续2 a 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了抗病鉴定, 同年在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了米质分析。2020 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苗期性状
种子萌发力好,芽势、苗势表现强劲,出苗快而整齐,成苗率高;秧苗叶色浓绿,幼苗健壮,成蘖时间早,分蘖快,根系多;2 叶1 心“断乳期”不易感立枯病,抗低温、抗盐碱能力强,秧苗不滞长,插后发根力强,快速返青,不易出现“大缓苗”现象。
2.2 成株性状
株型紧凑,叶片直立上冲,理想株型,群体透光性好,叶下穗。叶色浓绿,剑叶较长,功能叶片光合效率高。 生育期157 d,主茎平均14.5 片叶。 成熟后平均株高106.5 cm,分蘖能力好,成穗率高。半紧穗型,穗长17.7 cm,有效穗数27.4 万穗/667 m2,每穗总粒数127.4 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6.2 g。 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适中,谷粒黄白,颖尖黄色,稀短芒。 成熟后籽粒转色好,种皮薄。
2.3 稻米品质
2019 年经辽宁省水稻区试网统一取样,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分析: 鸿粳4 号的糙米率为81.8%, 整精米率为67.8%,垩白度为2.3%,透明度为1 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为75 mm,直链淀粉含量为16.4%,米质达到部优二级标准[3]。
2.4 抗性表现
2018~2019 年经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穗颈瘟诱发鉴定, 稻瘟病综合指数2 a 均为1.0,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抗稻瘟病。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2018 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26.7 kg/667 m2, 比对照沈稻6 号增产4.7%;2019 年续试,平均产量668.2 kg/667 m2,比沈稻6号增产5.9%;2 a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47.5 kg/667 m2,比沈稻6 号增产5.3%。
3.2 生产试验
2019 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655.2 kg/667 m2,比沈稻6 号增产4.0%。
3.3 生产试种
2019~2020 年在辽阳、沈阳、铁岭、抚顺等稻区试种15.6 hm2,平均产量735 kg/667 m2,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并表现出抗病、抗倒、品质优的特点,深受种植户的肯定。
4 适宜区域
适宜在辽宁省内沈阳、辽阳、铁岭等≥10 ℃活动积温3 000 ℃以上稻区种植。
5 栽培管理要点
5.1 稀播育苗
沈阳地区一般4 月15~20 日播种, 播种育苗前晒种2~3 d,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 药剂浸种消毒5~7 d,防止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发生。 小拱棚旱地育苗, 播芽种子250~300 g/m2,秧龄35~40 d,叶龄3.5~4.5 叶;盘育苗播干种子100~110 g/盘,秧龄30~35 d,叶龄3.5~4.0 叶;钵盘育苗播芽种子3~4 粒/孔,秧龄40~45 d,叶龄4.5~5.0 叶。 秧苗长到1 叶1 心开始通风炼苗,要早开棚、晚关棚,以防温度过高秧苗徒长;注意2叶前苗床不可浇水过多,做到干湿交替,培育根系生长[4]。
5.2 移栽
沈阳及其以北稻区一般在5 月中旬插秧,最晚于5 月25 日插完,切不可插6 月秧。 鸿粳4 号属于大穗型品种,建议在中等肥力的田块内,株距以30.0 cm×13.3 cm 或30.0 cm×16.6 cm 为宜,根据苗情要确保3~4 苗/穴,以保证本田的基本苗数在5 万苗/667 m2左右, 每穗成粒120~140 粒,构造良好的高产群体,为高产丰收奠定基础。
5.3 合理施肥
鸿粳4 号属喜肥品种,本田化肥以氮、磷、钾肥为主, 若施入农家肥或有机肥时可适当减少化肥施入量。 纯氮13~15 kg/667 m2,按底肥∶蘖肥∶穗肥=5∶3∶2 的分配比例施入。 底肥于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占化肥总量的50%,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施用。 分蘖肥在移栽后半个月时施用, 可配合含硅、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一起施入,促进分蘖。 穗肥可在穗轴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施用, 此期施氮可增加每穗颖花数;也可在减数分裂期前施用,具有防止颖花退化和增加茎鞘贮藏物积累的作用。 磷肥(P2O5)8 kg/667 m2,全部随底肥一次性施入。 钾肥 (K2O)10~15 kg/667 m2, 其中70%用于底肥,30%用于水稻拔节期追肥[5-6]。
5.4 科学灌溉
根据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需求, 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 整个生长期间全田应采取浅、湿、干的湿润型管理方法,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温度和氧气环境, 以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分蘖的发生[7]。在非盐碱稻区,采用浅水移栽,移栽后采用3 cm 浅水护苗灌溉,保持水层3~5 d;缓苗后实行浅、湿、干灌溉,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植株有效分蘖;7 月中旬分蘖达到30 万苗/667 m2后要排水晒田6~7 d,晒到田间土壤有细纹发生;水稻孕穗期保持8~10 cm 水层,此时为水分敏感时期,要保证田间的水层; 抽穗扬花期保持5 cm 水层,水稻生育后期干干湿湿灌溉,保证根系活力,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促进籽粒饱满,提高结实率。 对因施氮肥过多而贪青的田块,由于植株含氮量高,生长过旺,生育后期易发生倒伏,要适时多次排水晒田,晒到田面呈现裂纹之后复水,复水后间歇浅灌。 收获前10~15 d 停水。
5.5 适时收获
9 月底至10 月上旬,当水稻籽粒黄化完熟率达95%以上、 含水量降到20%以下时即可收获。对于含水量超过16%的水稻,收获后要进行烘干或晾晒,待水分降到14.5%以下即可入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