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2021-11-23罗勇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67

商业会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会计专业

罗勇(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 400067)

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与影响,新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与重塑,客观要求高等教育顺应潮流,重构学科定位、调整教育内容、探索改革途径。适应新形势发展,加强新文科建设,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2018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对接会上提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同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在认真学习《宣言》的基础上,本文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改革问题做些探讨。

一、“新文科”建设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虽然人们对“新文科”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新文科”的“新”不单是“新旧”“新老”的新,而且是“创新”的新,是结合时代要求的系统创新。吴岩(2020)认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目标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的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2019)从四个方面阐释“新文科”的“新”:一是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二是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三是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以及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四是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着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适应“新文科”发展“新”趋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同样面临着新的变化、新的要求。

第一,新技术、新经济要求会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一代科技革命成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无人机、VR设备、AR游戏等新产品、新服务,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无人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具体到会计领域,新技术与会计的渗透融合趋势日益加快,网络会计、智能会计、区块链会计、大数据会计、共享会计等不断涌现,给会计学科发展和会计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的会计工作将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以核算为主的传统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不断减少,会计人员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会计职能从传统的算账、记账、报账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经营管理职能的持续转型升级,会计职能呈现出技术化、分析性的综合经营管理特征,势必要求高校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顺应这些变化,许多高校开始着手对传统会计学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如清华大学调整了培养方向,减少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投入更多教育资源到具有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背景的更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方面。

第二,新时代、新使命要求会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坚持“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立足新时代,践行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文科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新文科”建设将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会计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领域。深入推进会计学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堪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同时,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使命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到“五育并举”。为此,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要贯彻以上文件精神,在原来“德智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美育和劳育的教育。

第三,新阶段、新格局要求会计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中国,融通中外。新文科建设应扎根神州大地,体现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文化。同时,更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新发展格局的确立,高等会计教育如何立足中国,总结中国会计实践经验,发出中国会计声音、弘扬中国会计文化、形成中国会计学派,使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走向世界,是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中国视野、中国格局、中国坐标,而是置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吴岩,2019)。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在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计规则与惯例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为维护国家利益、维持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探索

《宣言》擎画了新时代中国高校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路线图,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如何推动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本文借鉴其思想,拟从新目标、新专业、新课程、新模式、新文化五个方面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一)塑造新目标:强化会计人才培养价值引领

《宣言》指出,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会计是经济发展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经济数据的编制者,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强调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监督和观念上的总括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出现,产生了合同诈骗、虚假交易、财务舞弊等许多新问题、新现象。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伦理抉择和道德考验,这时更需要强大的思想政治信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这势必要求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开设思政类课程、强化课程思政、加强社会实践、开展诚信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地落实到会计人才培养的始终。

基于《宣言》的教育精神,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具有现代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全球化视野的“新儒商”精神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着力培育会计专业学生“志存高远、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商道价值理念,推动“新儒商”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义”与“利”,着力培育“诚信精业、经邦济民”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学院积极实施“大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育人。根据“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内涵的价值特性,从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教师言传身教、加强课堂管理、优化课程设计、抓好诚信考试五个方面提出了“五个着手”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探索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结合六协同”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生态。学院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基础,积极推动一流专业、一流学科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和本科阶段均开设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德知能一体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知识传授、执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等融会贯通,在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考试评价中全过程贯穿课程思政要求,并以此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实现了思政元素对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入和系统贯通,让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真正做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学院以诚信作为会计德育的核心思政元素,自2000年起就坚持开展“会计不做假账从考试不作弊开始”的诚信“免监考”思政育人教学实践,后续又通过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进一步强化诚信价值理念,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新文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打造新专业:促进会计学专业优化升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宣言》要求:“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

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一些重要改变,企业越来越需要的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教授认为,会计教育必须着眼未来,朝着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集会计财务、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专业能力于一身,同时具备战略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势必要求高校对传统的会计专业予以系统性优化。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在会计硕士(MPAcc)下设置了智能会计、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会计、“互联网+会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财务等方向;山东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智能会计)”专业(方向)实验班;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会计学(大数据方向)”“财务管理(大数据方向)”实验班。新专业(方向)重点突出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恰当分析的专业洞察力以及智能化辅助决策分析能力等适应会计数智化转型发展能力的培养。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国际话语权和领导力在不断提升,高校会计教育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切实重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未来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能不只是核算,而是要解决会计如何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问题,解决的是经营问题、管理问题,即领导力的塑造。为此,高校会计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视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我国的一些高校顺应形势,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类专业在学生领导力培养方面,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商界领导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与分析能力。中央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管理会计”方向或“财务总监”实验班,让学生侧重于学习掌握企业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未来的技术变革与财会工作转型。未来,随着会计学专业“管理化”发展,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是否应当合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开发新课程:优化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宣言》提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是要聚焦“新文科”建设,适应会计专业发展新方向,开设一批“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会计专业课程。目前,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都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例如,山东财经大学开设了云会计与财务共享、数据分析与智能财务、机器学习与智能决策等课程,同时增加设置了数据库原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方法导论、R语言或PYTHON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数据基础课;重庆工商大学开设了大数据会计分析应用、智能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规划运营、云平台财税一体化等课程。

二是要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调整一批会计专业课程。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普遍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千校一面,多年不变。在会计数智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必须要进行反思。另外,税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手工实验等一些传统会计专业课程应该如何开也值得思考。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做出改革,淘汰了其中一些课程,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山东财经大学还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整合为一门课程(“会计学”),都是有益的尝试。原来,许多高校开设了会计理论、会计史等课程,后来,由于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加之课程师资匮乏、优秀教学案例稀缺等原因,这些课程逐渐淡出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作为中国新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不了解中国会计历史,该如何进行会计创新?如何做到文化自信?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设置,加强会计传承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是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四)构建新模式:推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宣言》建议,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界、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要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目前,多数会计课堂沉浸于讲解一般性会计知识,老师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育界对这种典型的知识导向模式诟病很多。在信息时代,知识学习的渠道很多,并且知识的淘汰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导向的弊端更凸显无疑。但是,什么是能力导向?如何做到能力导向?许多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更不知如何着手。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从被教育者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出发构建教学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不在于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个体完成一切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动手能力等;特殊能力是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不同阶段的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实践能力等。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范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促进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形成,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要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开放的协同育人。一方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要积极主动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举办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验班、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多种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全面推行班级与企业“结对子”,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用友新道、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校内基地植入企业元素,校外基地强化教学功能;成立会计实训公司,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打通行业专家进入学校的通道,建立专任教师行业锻炼制度,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持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等院校采用“2+2”或“3+1”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开设ACCA、CIMA或CGA项目班,引入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招聘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通过访学、游学、交换生等形式,促进师生海外交流常态化。

(五)建设新文化:构建中国特色会计教育质量文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教育界就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施展特长和才华。为此,许多高校推行了学分制改革,并且逐步减少了会计学专业的最低学分要求,把更多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爱好、特长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但是,从效果上看,改革力度还不大,学生自主权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没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文化,缺乏“质量”理念,没有将“质量”融入到会计教育教学中。质量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宣言》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文科特色质量文化。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制订遵循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要求高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强调高校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建立新的质量标准,打造新的质量文化?基本原则是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产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在教学评价中,要更加关注学生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要重视“教改”,更要重视“学改”。在会计教学中,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技术手段,探索推进学生学习改革,更加广泛地采用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体验学习、行动学习等教学模式,促进形成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另外,高校还要定期或不定期从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等方面对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正确处理“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新文科”建设是系统工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应该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会计与科技、共性与个性等关系。

(一)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在传承中创新是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丢弃传统,就是自断根基;不求创新,必然走向枯竭。“新文科”建设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于求变,要立足两个大局,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会计学科发展中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智能会计、大数据会计、财务共享、区块链会计等新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已经对传统会计学科产生很大冲击,必须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将会计新理论和新实践融入到会计学科发展之中。既不能墨守现有会计理论,也不能不遵守会计规律而一味求新。其次要处理好教育教学改革中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结合学科特点,顺应时代需求和技术条件。行动学习、虚拟仿真、移动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各类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也各有利弊,必须尊重教学规律,避免不切实际的推广应用。

(二)处理好会计与科技的关系

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冲击,特别是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有人认为会计即将消亡。本文认为,回顾会计历史,会计源自原始人结绳记事、刻画符号,从无格式的流水记录,到格式账簿,从单式记账到复式记账,从手工账到电算化到信息化,会计的发展演进无不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协调共生。科技在变,但会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职能始终未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会让会计消亡,反而进一步促进会计的发展,使会计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结绳记事、刻画符号→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是一个发展的轨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会计的职能。如果因为技术的进步就断言会计消失,就会陷入“唯技术论”的机械主义陷阱,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会计的关系。

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会计与科技的关系?王爱国(2020)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先导是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基础。会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吸收融合新兴技术,来改造和丰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其教材内容。本文认为,当前,虽然出现了网络会计、云会计、智能会计、区块链会计、大数据会计等会计新领域、新技术,但是,其落脚点和核心词仍然是“会计”,“网络”“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都只是技术手段。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过于强调技术而弱化会计,也不能将技术和会计完全分割开。例如,不切实际开设过多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类课程,忽视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校情各不相同,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是必然之路。分类发展是高校主动适应人才分类需求的有力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既要符合新文科发展方向,尊重会计学科规律,还要结合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背景、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如师资条件)等个性因素,改革目标、思路、举措都会有所不同。既要避免一拥而上的改革,也要避免“千校一面”的改革,更要避免不切实际的改革。要在尊重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盲从、不跃进,按照分类发展的要求,彰显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特色。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