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路径与策略

2021-11-23

关键词:网络空间主权共同体

程 乐

(浙江大学 光华法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该理念成为中国各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为关键的核心主题,并得以不断深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显了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普遍共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疫情背景下,与疫情相关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和污名化言论等在网络空间泛滥,如外媒在命名病毒时频繁使用各种与中国相关的污名化言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注射消毒剂以消灭病毒的虚假信息等,严重阻碍了全球客观公正、科学理性地抗击疫情,甚至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生命损失。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所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和中国智慧。此理念已逐步走进了国际舆论场,治网理念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支点之一。因此,探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路径与策略,至关重要。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阐释

通过分析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治网理念的重要论述以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的相关报告和文件,笔者认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释分析。

第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同时重视网络空间的技术和社会属性。一方面,网络空间具有形式上的虚拟性,可被视为由相互依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构成的虚拟环境,包括互联网、电信网络、计算机系统、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以及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等硬件;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具有主体上的现实性,因此不仅强调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也强调网络空间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第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坚持自由与秩序的辩证统一,注重互联网形式完整与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有机结合。自由与秩序并重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契合互联网自身的原则和特性。如果将互联网视为符号,能指(互联网形式)和所指(互联网内容)构成了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两部分。鉴于此,只注重互联网整体性形式而忽略其内容会导致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只注重互联网内容管理而忽略互联网形式上的整体性会造成互联网碎片化发展。

第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重多方参与,倡导多元协同共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即整体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网络空间的各个个体相互独立,各有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律、治理规则,但又是密切相关、有机统一,只有国际社会各个个体协同共治,才能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平等互利的、包容互信的网络空间。

第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开放与主权的辩证统一,坚持网络主权,同时注重强调开放与合作。其一,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网络监听、网络攻击和网络恐怖主义等行为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如美国棱镜门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其二,鉴于各国在法律制度、信息化水平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同,因此要尊重各国根据其信息与通信技术水平、政治制度、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等自主选择其网络空间治理模式。

目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普遍认同,尤其是在强化政府规制作用和网络空间主权方面。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皆开始通过立法强化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管控,以通过发挥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规制作用来保障网络安全;俄罗斯于2019年5月通过了《主权互联网法律》;欧盟于2020年7月发布的《欧洲的数字主权》中提出了数字主权和技术主权的概念。

三、中国治网理念的国际传播

笔者以“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 cyberspace”“cyber sovereignty”和“cyberspace sovereignty”为关键词在国外媒体和中国海外媒体官网上进行了搜索。通过分析多篇报道发现,外媒对基于中国治网理念的相关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片面认知和偏见。

这些差异化的见解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外媒体的报道大多从消极的层面,伴随着浓厚的、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此外,还错误地将“网络主权”概念视为一种保护主义和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观念,认为此行为可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提供在国内市场发展的机会,从而减少其竞争对手。第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被曲解,赋予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色彩,被视为旨在重新利用当前的国际秩序来创造一种以中国为核心的制度。第三,国外媒体新闻中,中国“网络主权”的舆论形象已自带成见地被固化,被认为是一种绝对控制权、封闭主权,而且片面地将网络主权定位到数据与信息的范畴,并且在数据的审查和监管方面夸大中国对互联网的控制。第四,中国海外媒体等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以描述性事件为主,缺乏针对这一概念进行专门性详细解读的相关报道。

国外媒体的片面和错误言论以及中国海外媒体的诠释不到位可导致中国治网理念难以影响、引导国际舆论,难以获得更多国际受众的认可,不利于增强中国治网理念的传播。媒体已成为大国网络空间博弈的重要话语战场之一,从目前的传播现状和实践来看,中国在中外舆论战中仍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应充分重视中国网络治理领域的国家形象媒体构建。

四、路径与策略

结合目前中国治网理念及其国际媒体传播现状,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以提升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和制度话语权。

第一,需要厘清中国治网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推动各个概念之间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内在统一。如前所述,国外媒体对中国提出的“网络强国”“网络主权”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认知是片面的,错误地将网络强国思想视为中国威胁论、将网络主权视为一种绝对控制权。因此,需厘清中国治网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其与网络强国和网络主权之间的关系。

第二,需要加大对中国海外媒体的扶持,敢于以及善于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国际事件发声,提升中国海外媒体对国际事务、重大国际事件以及关键概念的界定主动性,从而增强中国海外媒体的影响力和对外传播能力。中国媒体事业起步较晚且系统尚不成熟,而国际上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体基本上皆在西方国家。尽管这种局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但是作为国家战略,有必要加大对中国海外媒体的扶持,使其敢于并善于在具有争议性的国际事件中发声,从而增强中国海外媒体的影响力和对外传播能力。

第三,变革中国海外媒体的宣传方式,丰富新闻报道文章体裁,推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经关键词搜索发现,中国海外媒体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治网理念的媒体文章以事件性或介绍性新闻为主,大多从“是什么”出发。因此,建议丰富新闻报道文章体裁,不断增加解释性或评论性新闻报道,进而从“为什么”的视角去阐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治网理念。

第四,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治网理念宣传方面,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分析国外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其大多报道为消极的、负面的,而且本质上其所讨论的并不是网络空间问题,而是意识形态问题,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根深蒂固的共产主义恐惧症,其背后原因本质上是两种制度之间的角力。因此,建议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治网理念宣传方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第五,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推介中国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治网理念,提升中国网络空间制度性话语权。首先,在通过国际组织制定网络空间政策、规则、标准以及国际机制等方面,争取国家对国际事务、重大国际事件以及关键概念的命名权和定义权,推动国际舆论形象“自塑”而非“他塑”。其次,在重量级国际会议平台上,要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导权,并将构建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治网理念融入国际规则的制定、审议和修订过程中,推动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方案的国际化。最后,要不断推动国人在国际组织高级和中级等各个岗位上任职,不断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六,要扩大、深化全球网络合作领域,夯实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传统网络合作包括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间谍以及建设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应不断寻求在新领域的合作,如数字经济、反腐败、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疫情防控、人工智能和网络文化,以及合作打击(疫情)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等。通过深化上述领域的合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秩序观可得以深度展现,这有助于夯实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主权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主权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馆在刘公岛开馆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