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是一种智慧
2021-11-23林华烨
林华烨
(浙江省宁海县城中小学)
落日的余晖将暖暖的金黄洒满校园,校园办公楼的东隅,年轻的英语老师带着十来个孩子在大声地朗诵英语单词。散学后的校园略显喧闹,英语老师带着扩音器,浑厚的男中音在喧闹中嘹亮而坚定,他的目光时而追随书本,时而用手指向单词中念到的窗户、桌子,孩子们虽跟着大声念着,却摇头晃脑,心不在焉,眼神游离……
我的心怦然一震,不仅为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的勤奋与责任,也在质疑与困惑,学生心不在焉,我们的付出会与收获画上等号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只在“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付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在我国,人们也常用“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来称赞老师。我们有一桶水就恨不得把整桶水都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为了能让孩子们听得进去,我们尽着最大的努力,恨不得把自己的声音全亮出来,把想要说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但是,细想一下,我们有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用心在接纳,在思考,在汲取?想到平时自己也喜欢用扩音器,这是学校体恤我们用嗓过度时犯咽喉炎而在教师节给我们的节日礼物,本意是让我们呵护嗓子,只需轻声地说话便可将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一个孩子的耳畔。然而,大嗓门儿的我们,总是带着扩音器依旧大着嗓门儿,于是,教室里总能回旋盘绕着老师们毫无保留的声音,尤其是教室门开着的时候,教室与教室间的声音便相互对碰,纠缠着,嘈嘈切切,错综交杂……
俗话说,“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久入其室,人的嗅觉中枢亦会适应室内的香味儿。同样的道理,学生对声音的适应也是如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总是用尽可能大的声音讲授知识、提问、鼓励,感觉声音大些仿佛就心里有底似的,以为这样学生就能注意力集中,不会因为听不见而走神。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师一厢情愿的善意呢?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能看到这样熟悉的场景:老师在台上讲得投入,学生慵懒地坐着似听非听。是啊,声音来得容易,会主动“钻”进耳膜,又何需全神贯注?在课间,操场上,走廊里,教室中,学生交流,都是用最高分贝的,喧喧嚷嚷,尽管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长的忧患?
古有“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之说。在浮躁而快节奏的当代,引导孩子们安静地听课,安静地看书,安静地思考,学会静心,学会静气,是多么重要!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坐不住,埋怨他们没耐性,责怪他们不细心,可是,我们又何曾给予他们静坐、培养耐性、训练严谨个性的机会?我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难教,个性太强,不知感恩,可是,我们又何曾静静地给予他们关注,悄悄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探究问题的症结,追寻巧妙而不着痕迹的引导方法?
一位哲人说得好:“善于聆听的人是智者。”其实,聆听是一种教育智慧,只有我们学会心平气和地讲话,“敏感地聆听”学生,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
是的,只有我们先让自己的声音小下来,让学生都静下来,我们的耳朵才能清晰地捕捉到孩子心灵之弦震颤的声音。那,就让我们学着慢慢静下来,静下来,学会一种叫作“聆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