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谈小学语文和德育的融合教学
2021-11-23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 丰 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的融合教学,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逐层挖掘出来,并给以透彻的分析,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既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也接受到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内容的熏陶,寓德于教,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促进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一、深究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文本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富含大量文质兼美的德育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双重性特点,深挖文本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把握德育的恰当机会,将语文教学和德育融合起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当然,实施语文和德育的融合教学,语文教师切忌夸夸其谈,不举实例,只讲道理;当然也不能只讲实例,不做分析,语文教师要避免走入两种极端,要将德育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相得益彰,融合教学。
例如,在学习《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通过阅读文本,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祖国美好河山的色彩美、姿态美和意境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本的资源是丰富的,其蕴含的德育思想是广泛的,只要你善于研究,善于挖掘,善于运用,一定可以将两者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推动语文教学和德育的同步提升。
二、把握尺度,扎根课堂,发挥文本德育功能
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语文和德育的融合教学。能被专家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它们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外,还是非常难得的德育素材。但是课文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往往又不会直接表达出来,它需要读者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和归纳总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揣摩,在讨论的过程中总结,由此及彼,多推敲,多琢磨,从而体会到文章的道德思想。当然,将德育和语文融合教学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如文本分析、材料阅读和讨论环节。
例如,在执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笔者抓住主人翁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护住学生的三个关键字眼“拉”“撑”“护”,突出“撑”,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撑”。谭老师拉住学生,张开双臂,趴在桌子上,双手撑在桌面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弓着身子,撑起双手,意味着谭老师打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落下的一切,也说明谭老师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宁愿用一个人的生命去换取四个孩子的未来,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通过多次重复使用“撑”字,谭老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发高大。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这就像谭老师在牺牲之前,向学生介绍的人生价值一样,人生的价值在于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借力学生生活实际情境,开展语文和德育的融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确实要深究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在学习新鲜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德育思想的熏陶。当然,开展语文和德育相结合的融合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种方式,它还包括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领悟文本的内容,对文本的中心思想和字里行间蕴藏的德育思想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再经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于无意之中,将生活的实际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执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时,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和所列举的事例,而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有关合作的实例,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将德育思想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团结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深究教材,充分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和把握尺度;扎根课堂,发挥文本德育功能”的两种形式,可以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帮助学生学到了语文学科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因此,将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德育的辅助教学形式,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和实时引导,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个人品质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