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鱼渔同授”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2021-11-23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小学王亚平
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小学 王亚平
无论对语文学习还是个人发展来说,作文能力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如何切实培养儿童作文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以广泛阅读为促进,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饱含辩证事理的千古诗句,深刻地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客观公正地说,儿童之所以“习作恐慌”,最直接的因素即在于缺乏“习作之米”,要么感到“无话可说”,要么就是“假大空虚”。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实现“扭亏为盈”呢?唯一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大量而又多元化地进行阅读,为作文活动积聚素材,进而谋求“厚积薄发”的质效。
例如,教师善于引导儿童通过课内外阅读、相互间分享,通过各种类型的“以赛激趣促读”活动,日积月累的“滚动式”复合,建立“作文素材资源库”等,让“阅读与吸纳”成为情趣意识和常态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从途径和形式上来说,它包括“纸质阅读、生活阅读、信息阅读、体验阅读”等,而不是狭义上的单项阅读。
二、以内学外用为促进,不断传授作文技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善于以“教材教学”与“课堂教学”为支撑,认真教学并努力教会儿童作文的方法、能力与技巧,并通过“内学外用、学用结合”等途径,引导他们在熟能生巧中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下的作文表达之路。
例如,通过《白鹅》《猫》等课文阅读教学,引导儿童学习——抓住外形、动作、性格等主要特点描写动物;通过《太阳》《松鼠》等课文阅读教学,引导儿童学习——借助多种说明方法描写事物;通过《落花生》《白鹭》《桂花雨》等课文阅读教学,引导儿童学习“对比表达、借物喻人、托物言情”等作文方法……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性,教师教导有方,他们就会心中有“法”。假以时日,就会收获“久久为功”的实质性效果。
三、以形式变换为促进,不断地训练作文表达
“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不但不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道,还会在“无趣、被动、机械、枯燥”中让儿童逐步失去作文学习的意识和信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根据“校本与班本”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采取作文教学途径和训练方式,把儿童真正引向“善教乐学”的作文活动天地。
例如,在五上第三单元教学结束后,引导儿童在阅读与讨论课外“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缩写,看谁缩写得比较成功;在《杨氏之子》小古文教学后,我引导儿童结合实际认知进行扩写,并加上自己的学习体会,看谁扩写得比较形象和具体;针对《牛郎织女(二)》中“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我引导儿童进行“补白式”作文训练……这些方式都是强化儿童作文训练的有效活动形式。
四、以生活链接为促进,不断地激发作文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元素相机融入其中,不仅有利于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优化结构过程,增加教学厚度,而且有利于逐步培养儿童的实际观察和情感体验等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更加有利于实现“生活互动”状态下的读写互动目标。
例如,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生活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和风霜雨雪等生长变化情况,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热点、节日庆祝和人事现象等,积极开展社区环保、餐饮浪费和零花钱使用等调查活动……在此基础上,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或个体形式,或小组合作下的“想一想、谈一谈、写一写”活动,既可激发儿童的作文灵感,又能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练”良好效应。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阅读与积累、内学与外用、训练与强化、观察与实践”等基本途径和形式,引领儿童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作文启蒙教育”这篇大文章,是一种“功在当前、利在未来”的德善之举,我们应为之贡献自己的心智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