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量化评价分析
2021-11-23郑伟卢擎华
文/郑伟 卢擎华
过去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政府在社会建设中要对社会进行管控,要增加各种规则和法规,要进行各种审批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治理有了新的思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无数,处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指标的量化评价。而在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也逐渐普及今天,改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情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我国目前需要深入落实的关键性工作。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创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展开量化评价,以此来推动社会治理进程。但是,目前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对于各项指标的筛选与量化评价工作的实施,最终效果与预期仍存在差距,还需要结合当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现状进行优化。
一、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的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治理效果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实现“善治”目标,体现出政府部门参与社会治理的公开性、合法性和大众参与性[1]。在“善治”这一目标的引导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用投入大量成本便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为了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需要对所有参与治理工作的主体展开有效的培训与教育,创新治理手段以及社会治理机制,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参与度,还可以节省政府运行的成本投入。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目前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政府公共治理工作加以重视,这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政府能力不强,那么便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整体质量。所以,政府部门务必要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以此为前提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才能够有效提高政府能力,带动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
二、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对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进行分析得知,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政府工作质量,并且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社会安全网络建设提供保障。立足于整体层面,关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指标体系建设,需要从公共治理绩效、治理内涵以及政府职能等多个角度着手。为此,下文围绕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展开分析。
(一)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构建指标体系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例如,比较常见的有文献研究法,明确体系指标,随后分析隶属度与相关性,对所有指标进行筛选[2]。对筛选之后的指标体系展开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从而明确最终版本的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各个流程均保证科学性,才能够保障指标体系结果的有效性。另外,关于指标测度也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相同测度指标所选择的统计方式与计算口径必须一致,指标体系中涉及的赋权与指标数据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建议利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权重,再按照国际与国家层面颁布的标准制定无量纲化表,在构建指标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均要满足规范要求。
2.系统性原则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涉及诸多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要全方面认知社会治理能力,将其作为系统性目标,其余相关关键词便可以视为指标体系的子系统,加强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均衡性。同时,构建树状结构,分解所有指标,使其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形式存在[3]。选择指标时要保证指标全面性,尽量避免遗漏现象。所有指标要有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要互相制约。针对选择的指标展开相关性分析,如果相关性过强,会对最终评估结果带来影响,此时要将一些隶属度相对较低的指标删除。
3.可行性原则
在社会治理的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法治。当改革碰到很大的利益问题时,就常常会出现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协调、矛盾或冲突,整个社会方面的问题就凸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政府过去曾经出台过一些制度来化解矛盾,比如说信访制度等。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社会治理常出现的误区,如果一些制度最后不能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构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立足于实际情况做好指标评价工作,采集完善的信息数据。首先,选择指标要体现出实践性特点。因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在体系构建方面可参考的经验有限,无法保证完整性与全面性。所以关于指标的制定,要将基础理论和实际情况充分融合,制定二级指标时应该将社会治理能力情况加以呈现[4]。与此同时,制定指标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关键性指标,采用相对较少的指标体现社会治理能力;其次,选择指标要具备简洁性。明确指标划分依据以及理论支撑,确定指标名称时要尽可能地简洁、易懂,所涉及的相关数据计算才更加便捷;再次,选择指标要以法律为依据。其实世界各国在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最终没有其他选择,就只有法律的途径。尽管法律也有缺点,因为法律更多的是强调程序公正,强调依法申诉的程序。法律是必须有终审的,它强调一个事物最终要遵从规则,不管是申诉方还是被诉方,最终法律都会给出一个裁决,所以法治的途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最后,指标应该具备现实可行性特点。针对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进行评价,无法保证所有指标均可以得到量化测量,其中部分指标不能准确地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评估标准可能不统一。所以,在指标体系设计环节,要最大程度地保证现实可行性,采集一些真实且能够准确计算的数据,尽可能地以定量指标为主,加强指标可行性[5]。
(二)体系构建流程
1.明确指标种类
构建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指标种类,这是初选指标的第一环节。在选择指标时,要先确定主观客观指标的设置。一些学者提出,公共评价无法保证准确性,排除政府工作质量这一因素,群众对于政府工作的效果满意度不高。另外也有一些声音表示,经过实践研究发现,群众满意度有可能会误导政府服务绩效评估结果[6]。因为群众站在不同视角发表观点,对政府部门的评价也会欠缺公正性,难免会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但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群众维度这一指标非常重要。为了尽可能地减小误差,在设计指标环节建议采用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则可以单独列举。
确定主观客观指标之后要设置定性与定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可以将社会治理效果直接呈现,通常比较常见的设置方法是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定性指标可以从各个层面了解社会治理能力。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以融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利用指标无量纲化的方式使定性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7]。最后则要设置正向、逆向指标,评价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时会将评价体系细化成为若干个子系统,其中一些指标数值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所以,必须要对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进行全方位分析与考虑,才能够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2.选择获取指标方式
获取指标的方式比较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有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因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体系构建可参考的经验有限,所以建议采用文献调查法,采集政府社会治理工作有关的资料,确定各级指标。随后再与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展开沟通,明确具体指标[8]。
3.指标设计
目前,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也将社会治理工作提上日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有利于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那么在创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时,关于指标的设计,建议从教育行业、就业质量、群众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受到公共选择理论与善治理论的影响,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明确了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指标,其中包括“教育行业发展状况”“群众就业与收入情况”“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实施进度与效果”“群众身体健康素质”“社会治理格局与状态”“公共安全保障”“群众满意度”等。
三、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量化评价
(一)量化评价数据来源
结合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以及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现状展开量化评价,采集相关数据。关于量化评价数据的获取可以从地区环境治理、地方政府网站公布数据与统计数据库等多个渠道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9]。同时,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等也是开展量化评价的重要主体,可以在地区社会组织网中获得有价值的指标数据。在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渠道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工作中得到体现,那么在采集量化数据方面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社情调查,搭配实地访谈的方式采集量化数据,保证最终评估结果准确性与权威性。除此之外,遵循可行性、导向性与系统性等诸多原则,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参考以往积累的社会治理量化评价经验,选择经济发展指数、地方社会良性发展因子、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教育行业发展情况等指标,展开地方社会治理水平的综合评价。
(二)量化评价建议
1.实现经济增速
社会治理能力量化评价很大程度上应该创建于基层。实际上大量的社会治理矛盾都来自于基层,当矛盾反映到上级时,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多事情完全可以在最初环节、在萌芽状态解决。现在基层群众经常反映的是,一些基层工作者的工作未从群众角度出发。基层人员应该多一些关心他人的精神,对工作负起责任。如果上上下下都能把基层在预防和化解矛盾中的重要性认识清楚了,切实加强各种基层工作建设,包括物业、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各种基层组织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就能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涉及的所有指标权重在指标体系中相对合理,特别是居民收入与群众生活这两点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10]。另外,地方政府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一方面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地方政府部门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使经济发展效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并且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要求将所在地区GDP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加快产业转型,并且提高所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比,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2.构建良好的政社关系
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政府部门和社会关系必须保持良性互动,采用“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对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将市场作为媒介,不仅能够为政府部门奠定扎实的经济发展基础,还能够拓宽社会发展空间,使其更具民主性和自由性。经济市场化建设必然会导致政府在经济范畴内的作用弱化,所以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要保持平衡。建议采用动态平衡机制,不仅能够体现出社会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效果,还可以保障社会发展各方面权益。另外,政府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水平,一方面要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另一方面则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3.推动科教事业发展
社会治理中包括文化治理这一项目,而高新技术产品与技术市场成交额也是文化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地方政府要在科技事业这一领域加大力度,提升科技转化率。建议各大高校与研究院构建技术成果供需系统,所有科研人员能够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开展科技项目的研究,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实现产业化建设的目的[11]。
4.深入落实生态环境治理
第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地方政府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重点控制污染物排放,其中包括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以免一些大规模工业项目对环境质量带来影响,尽可能节省土地开发与商业建设等领域的经济投入;第二,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重点开发清洁型能源,应用可再生性环保能源;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的行业,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尽可能加快第一产业现代化建设,并且实现生态型农业的发展目标;第四,做好环境质量评估工作,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
四、结语
地方政府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可以推动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科技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够获得理想的社会治理成效,地方政府可以构建社会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结合当前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现状,明确各项指标,重点强调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行性,提高地方社会治理能力。除此之外,结合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进度,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进行量化评价,明确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效果是否满足地方政府既定目标要求,协调政府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治理相关制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