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对策研究
2021-11-23刘玲玲孙梦祥张宇坤赵孟龙
刘玲玲 孙梦祥 张宇坤 赵孟龙
郑州财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政府制度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相互协同、交叉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形成的一种有机新型创新系统。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至此,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历程[1]。总体而言,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打破体制壁垒、文化隔阂,探索有效推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最佳效益,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生产和转化效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使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这是当下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导向,从培育交叉学科、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多元协同创新平台、建章建制做好保障服务和加大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培训四个方面着手,统筹规划,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协同多方位资源发展长效机制,深入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1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分析
协同创新一词最早由美国专家Peter Grow提出,指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和信息,落实知识、目标和行动,实现在资源优化互补、知识分享、转化、目标的一致、行动的同步等方面的契合,最终达到多方主体创新要素的优化、整合和协作创新的过程[2]。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执行者,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多样并渐趋成熟,主要包括校内跨学科协同创新、校外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校企、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部分高校对协同创新内涵认识不到位、浮于表面,理论研究多于实践落实,传统的产学研概念根深蒂固,缺少优质平台完成各方协同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缺乏健全的制度以保障协同创新的连续性,等等。鉴于上述情况,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和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2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探索
2.1 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多元平台
地方高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应该根据各专业情况,面向主体学科,在传统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基础上,积极与地方政府、省内外高校院所、区域骨干企业紧密结合,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以人才、学科、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四位一体”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有效聚集相关资源要素,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多元协同创新平台。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采用传统模式设置企业的校内研发中心和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利用全国行业领军企业的优秀资源建设特色专业和高质量课程,以及实践中心建设等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面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一方面,依托区域骨干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共建校内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以科研项目为驱动,资源共建共享,校企联合科技攻关解决企业行业科技难题,催生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同时支撑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门服务机构,组建一支科研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队伍,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的服务。积极响应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博览会,结合学校优势推荐特色科技成果,实现供需咨询共享,同时设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校企科技成果,以科技引领产业进步,以资本加速成果转化,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延续性。
2.2 跨专业深度融合,培育协同创新人才
跨专业协同创新育人,打破了固有专业思维的禁锢,立足不同的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地方高校应整合同类专业,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以项目为驱动,构建多专业跨学科融合培养平台,如机电类专业依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企业驻校研发中心或者工程实训中心,以科技创新项目为引导吸收跨专业、跨学科师生入驻,可融合机械、机电、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平台提供机电信息类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学习资源,又从项目中获得科技创新适当载体。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导师,突出成果导向,以技能竞赛、国家、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多种形式呈现成果,以跨学科交叉和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新产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3]。
2.3 建章立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做好持续保障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主要涉及资源使用与共享、科研合作模式、经费管理、人事管理、利益分配与成果共享、章程与制度建设等方面。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聚焦于合作模式的宏观研究,对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尤其是科研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始终是“老大难”问题,而提出的政策缺乏解释力和操作性,未能形成有效的政策工具[4]。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应打破体制壁垒和文化隔阂,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有限资源有机融合,发挥最佳效益[5]。如郑州某高校建立的《郑州某学院横向项目研究管理办法》《郑州某学院实施“支持骨干教师应用研究能力提升计划”管理办法》《郑州某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郑州某学院学术交流管理暂行办法》《郑州某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郑州某学院科研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倾斜政策及保障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等“老大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
2.4 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协同创新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协同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6],关乎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地方高校应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引导青年教师进驻企业顶岗工作,提高专业技能与工程经验,科研骨干教师承担企业攻关课题,直面行业前沿问题,催生原创科研成果;二是引进企业导师客座高校讲堂,通过内培外引和专兼结合的途径,打造校企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三是构建协同创新激励机制,从政策倾斜、资金和制度等方面保障稳定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四是打造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团队,以项目为驱动,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培养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7]。
3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深入融合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改革体制机制,培养交叉学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各方面潜力,从而更好实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