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员膝关节生长痛和膝关节损伤的甄别与施治
2021-11-23芮留铭张琦伟
芮留铭,张琦伟
前言
青少年运动员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由于不合理的训练方法、超强的运动负荷或者不可预期的运动事故,导致其承受伤痛的折磨而无法正常参加训练,甚至可能提前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另一方面,青少年运动员处于骨骼发育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一些运动员时常出现“非损伤性”的膝关节疼痛,这是生长痛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疼痛时常被误诊为“运动性损伤”从而进行“见痛止痛”或过度治疗,最后不仅没有改善状况,反而恶化了“病情”。当两者同时相遇,一方面会给诊治带来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正常的生活、学习、训练以及比赛。因此,科学甄别两类疾病并辩证施治,对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青少年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的异同点
1.1 青少年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特征比较
“生长痛”这一概念是1823年由Duchamp首先提出的。[1]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生长痛的认识逐渐深入。现代医学将其解释为:指一些孩童在生长过程中,经常表现为反复的双下肢膝关节周围的间歇性疼痛,尤其以胫骨及其周边部位痛感最为明显,并伴随刺痛、钝痛、酸痛等痛感。这种疼痛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正常身体活动,严重时还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引起焦虑和不安。针对生长痛发病特征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只不过详略有别。有学者指出:生长痛常发于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部位,其局部组织无红肿和压痛,关节活动无异常;疼痛多发生在晚间,白天也有,在过度运动和疲劳时症状会加重;另外,生长痛最大的特点是间歇性发作,可能痛了几个晚上就不痛了,但过一两天、一两周,又或者一个两月又出现疼痛,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而后可自行缓解;这种不规律的发作通常会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也有些会更长,若不经过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往往也会自行消退。[2][3]
而膝关节损伤是属于病理性的,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运动员,由于膝关节损伤的病因有很多,再加上损伤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膝关节损伤的特征类型也比较多样。常见的损伤类型包括滑膜损伤、肌腱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囊损伤、软骨损伤、髌骨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等等。[4]在诸多损伤类型中,以韧带损伤为例,当该位置发生损伤后,常会引起膝关节左右两侧的剧痛,在没有外力的辅助下不容易伸直,且内侧会产生肿胀的感觉;当膝关节在外力下强制伸直,疼痛便会加重;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韧带的愈合,疼痛感会逐渐减轻。内侧副韧带如果出现撕裂的状况,皮下组织会出现淤血,并伴随膝关节水肿的出现;而当“半月板”受伤时,半月板的一部分就会滑落到膝关节中,这时就会导致关节活动存在一定的障碍,严重影响关节的屈伸活动,出现“交锁”现象。通常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在进行屈伸实验时会产生一定痛感,在回旋挤压试验中结果呈阳性;损伤以后,膝关节时常会出现剧痛,情况严重时也会出现肿胀。[5]
由此可见,在症状表现上,两者存在一些差别。即“膝关节生长痛”无明显红肿压痛,发作时亦不影响关节的屈伸活动,且发作时间极其不规律;而“膝关节损伤”表现为局部的红肿压痛,在一段很长的固定时间内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
1.2 青少年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病因比较
首先,非常肯定的是两者的发病机制都不是单一的,两者的病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交叉的关系,比如膝关节的过度活动都是导致两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某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出现膝关节处的疼痛而去就医时,医生会从生长发育、运动损伤、既往病史或直接碰撞所导致的疼痛等多角度地去诊断膝关节疼痛的原因,而在专业运动队中的队医对于发生膝关节疼痛的青少年运动员更倾向于从专业的角度去判断为损伤性的疼痛,而忽略了少年儿童运动员也可能会发生“生长痛”的可能。
医学领域关于“青少年孩童生长痛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施贻杰认为:“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其骨骼发育迅速,但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的长速相对较慢,不能与之相适应,故而产生牵拉痛”。[6]他的观点比较符合大众的普遍认同。当然也有人认为“生长痛”的发病原因是多元化的,它涉及解剖学机理、与痛阈的关系、与局部温度的关系、与运动的关系、与骨密度的关系、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与下肢微循环的关系等等。[7]
徐静等人则认为“生长痛”的发生与骨代谢、骨骼生长、骨龄、下肢微循环、下肢力线、痛阈值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密切。[8]还有些学者从营养学中微量元素的角度进行过研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当儿童少年缺乏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时,其发生生长痛的概率就明显地高于同龄孩童。
另一方面,运动医学领域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病因”研究也有很多。且各年龄段、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角色、不同强度、不同的发力方式和特殊运动环境下的运动员皆有发生膝关节损伤的可能性,损伤的种类和发病机制各有不同。何景力指出,青少年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对于膝关节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且在运动中青少年注意力多集中在运动中,自我防护意识差,使得膝关节容易受到伤害;其次,膝关节本身作为一个特殊的人体结构,相较于髋关节等稳定性不足,而在运动中所承受的身体重量成倍增加,并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在关节面较窄而着力点集中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关节损伤;最后,青少年多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跑跳能力与身体协调性较差,因而在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中容易受伤;且青少年在高强度运动中容易出现疲劳等情况,体能恢复不及时,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运动则会增加膝关节受损的几率。另外,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和生活中也会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而导致膝关节受伤,也成为他们职业寿命的隐形杀手。[9]
由此可见,无论是膝关节生长痛还是膝关节损伤,它们的病因都较为复杂,相对来说,膝关节生长痛的发病病因更难确定,这可能会给诊断和医治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3 青少年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比较
关于青少年生长痛的发生率,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家庭条件之间的孩童都可能存在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还有待各位学者的深入考究。当前关于生长痛发病率的研究多以临床与走调的统计数据为参考。
EvansAM等报道,在4~6岁儿童中,生长痛的发病率高达36.9%。在2~12岁的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生长痛的发病率由2.6%~4.4%不等,也就是说平均百名孩童当中就有2-4名有发生“生长痛”的可能。[10]
关于生长痛的发病年龄各位学者给出的判断标准有所出入。有学者提到“生长痛”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3-10岁的孩童身上;有些根据所接诊的病例举出:发病年龄最低的为2岁,最高的有16岁,而5-9岁的居多。[11]
王昕红等人对其所收治的34例儿童生长痛患者进行骨龄检测,发现骨龄发育迟于同龄儿的有26例,也就是说34例研究对象中,骨龄发育迟于健康同龄儿的共26例,占比77%;与同龄儿发育较慢、发育一般或者发育较快的有8例,占比23%;而且疼痛程度与骨龄大小呈正相关。生长痛患儿的骨龄比同龄儿的发育较迟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骨龄发育迟缓有可能会引起“生长痛”。[12]
谈到“青少年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位置与不同年龄段之间的运动员其损伤的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卢卓通过调查研究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特征发现前锋运动员膝关节急性损伤的发生机率最大为30.08%,其次是后卫运动员为23.58%,损伤机率最小的为中锋运动员;而后卫运动员和中锋运动员的慢性损伤机率较前锋运动员的高,分别为14.63%、11.38%、8.31%。[13]
(2)按照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典型工作岗位-钨极氩弧焊焊工的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设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魏新换等人对100位患有膝关节损伤的武术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武术运动员半月板的急性损伤占87.5%,而半月板的慢性损伤占12.5%。并且,这些运动员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又具有右膝多于左膝,外侧多于内侧的特点:右膝半月板损伤占75%,左膝半月板损伤占25%,左、右膝内侧半月板损伤占12.5%,左、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占87.5%,其中仅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就占75%。[14]
此外,诸如其他球类运动员、田径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的膝关节损伤发病率同样也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而相对于一般孩童,青少年运动员经常从事高强度,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所以其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普通同龄人。在青少年运动员人群中,若只拿“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做比较的话,膝关节损伤的几率也要大于膝关节生长痛。
1.4 青少年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手段比较
在生长痛的诊治方面,各位专家与学者所持观点不一,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
对于认为生长痛的发生与缺乏微量元素存在关联的学者认为应该鼓励患儿多进食含锌、钙丰富的食物,如贝类、牛奶等,对缺锌、缺钙程度较重者予以药物补充;对于认为生长痛的发生与小儿先天身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导致肾精亏虚的中医学者认为应该以补肾强精,辅以养阴清热为治疗原则,另外可以进行局部按摩、针灸、中药熏洗和外敷;对于认为生长痛是解剖学上的下肢姿势错误或先天缺陷、骨代谢及骨密度水平的影响、与下肢过度活动、痛阈值和微循环关系的影响、与心理因素等综合因素的学者们则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应对的诊疗手段有:鞋垫干预姿势、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行为认知干预等辩证疗法;对于认为生长痛是儿童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的正常现象的学者则认为应该给患者及时补充营养,不要对生长痛进行过度治疗,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可以看出在生长痛的防治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做到辩证看待与施治。
关于膝关节损伤的治疗,一般我们都认为要以“治”为主,“养”为辅。预防膝关节受伤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讲,保护好膝关节也就是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医学领域,国内外对于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手段的研究颇为丰富,对于不同的膝关节损伤部位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正所谓“对症下药”,总结下来也有以下几点:
要想预防膝关节损伤要做到避免重复的加压下蹲、寒冷刺激以及过度使用膝关节,必要运动时可佩戴护具等保护措施;当膝关节受到损伤时要针对病情及时采取救治,如物理疗法(包括超短波、微波、红外线、石蜡疗法等)、热敷、非甾体抗炎药等方法进行积极治疗。ErikssonK[15]等 和PanniAS[16]等根据临床经验提到:前交叉韧带(ACL)的“Ι”期手术修复的失败率为17%,且在膝关节稳定性检查仪20IbKT-1000试验中,42%的膝关节有异常的松弛度;对断裂位于交叉韧带附着的骨性撕脱,可考虑进行急诊修复,将撕脱的骨块复位,并用缝线或钢丝通过骨质上的钻孔固定,或用螺钉穿过骨块将其复位至骨床上。还有关于帮助膝关节损伤恢复的康复训练方法,如肌力训练(等长、张、动练习;开、闭链运动、Plyometrics练习等);使用康复支具和应用电刺激、激光等物理疗法等辅助治疗膝关节的损伤。[17]若是出现膝关节处的积液,可采用等长、等张、等速肌力练习方法或者协调平衡和本体感觉练习法等科学的康复锻炼法,中医上可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熏洗方法,综合治疗膝关节积液并预防其复发,效果显著。[18]
综上所述,青少年膝关节生长痛与膝关节损伤在防治手段上的对比中,两者既有差异,又有相同。相同的是都可以通过物理疗法来治疗或缓解症状,不同的是,前者的理念体现以“养”为主,“治”为辅,后者是“治”为主,“养”为辅,这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两者的诊治要辩证对待。
2 分析与讨论
虽然看似生长痛和膝关节损伤两者之间并无什么联系,但是如果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我们有时候就不容易分辨出来到底是哪一种病症,尤其是当运动员处于少年时期时,偶发性的膝关节疼痛往往会被教练员或者医生当作膝关节损伤来看待,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误诊和误治,因此必须要判断出两者的异同点,这需要队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管是“膝关节生长痛”还是“膝关节损伤”,他们共同的特征当然是膝关节某个部位的疼痛,但疼痛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疼痛发生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发病周期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当活动量增加时,疼痛会加剧的特点;甚至严重时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学习、生活、训练以及比赛。
但是两者也有者明显的差异性:首先,从发病年龄上看,生长痛只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青年运动员的发生率较小;而任何年龄段的运动员都有发生膝关节损伤的可能性。其次,从发病表现上看,“生长痛”表现为反复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及其周边部位较为明显。笔者在14岁时曾有过“生长痛”的发病经历,发病时表现为双膝髌骨下方以及胫骨粗隆周围的疼痛。而膝关节损伤大多表现为单侧膝关节疼痛,发生部位较生长痛而言更具有不确定性。第三,生长痛发生时,其局部组织无红肿压痛,且关节无功能性活动异常,疼痛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而膝关节发生损伤时,往往会有明显的局部组织红肿和按压痛,还会影响该部位的正常活动,如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则会一直疼痛和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第四,从症状发生时间看生长痛大多出现在晚间,白天较少;而膝关节损伤后,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能会发痛。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是身体发育的敏感期遇到了体育活动量的上升期,因此无论是膝关节生长痛还是运动损伤都有发生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这两类病症可能会单独出现,但也可能会同时出现,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于膝关节生长痛与损伤的诊断还是要严格依据其发病特征进行初步判断,也可借助医学仪器(如x光线、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进行检测,这样可增加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只要能正确诊断,在治疗的时候方可“对症下药”。
目前针对膝关节生长痛的治疗方法采取以养为主,以医为辅,因为其本身就不属于损伤,所以不应过度治疗。只需增强营养,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再加上适度的运动,就可缓解。其次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对生长痛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并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而针对膝关节损伤的青少年运动员就需要适用不同的医学治疗手段,医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为丰富,在这里笔者就不多做举例。
3 结语
关于膝关节生长痛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参考文献。建议对有过生长痛经历的运动员(被试)与无生长痛经历的运动员进行对比,观察其在骨龄愈合后期(成年期)膝关节部位的结构与功能有无发生异常变化,如胫骨粗隆处较同龄人是否有明显的关节特征上的变化,亦或者有生长痛经历的患者会不会在腰、腿等部位长出“类妊娠纹”,相信这会对运动员选材、运动寿命的测量以及运动员膝关节生长痛的诊断产生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可从统计学和大数据的角度针对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家庭环境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去探究青少年运动员膝关节生长痛和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差异。一能丰富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给有兴趣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基础,二能为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提供科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