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
2021-11-23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赵德霖
文/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 赵德霖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水平越来越高,进一步为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不断提高绩效评价质量,要重视结合大数据技术,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
一、发展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服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大数据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工作,能够保证对图书馆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发展作用。
(一)用户的反馈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改进方向。从本质上来看,高校图书馆是面向全体师生服务的场所,最主要的价值也是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在如今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图书馆从传统的纸质文献逐渐转换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广大的学生而言,电子化、信息化的阅读方式受到更多的认同和肯定,所以加强数据库建设是关键。通过数据库的建设,首先是对整体图书馆的使用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也是持续保证后续反馈的重要途径。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绩效评价,能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提供多元化的改进支持,促进数据库的建设更加完善。
(二)服务绩效评价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资源优化提供决策依据。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的内容为主,需要根据师生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而其中的内容或数据库资源,直接决定了使用质量。通过绩效评价的工作,能够切实了解当前馆藏情况是否满足了师生的使用需求,在数据库中的资源是否需要完成重组和再分配的任务,存在无用、无效的信息是否及时清理,良好的绩效评价作业,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做好筛选。
(三)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评价。针对大数据的视角下,就绩效评价相关工作的实施,从侧面反馈了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以及师生对其的分析认同。通过绩效评价的作用,能够帮助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图书馆的实际使用情况,将其资源和建设进一步完善和科学,针对工作人员能够的予以支持。所以,高校图书馆做好绩效评价工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服务绩效评价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所谓的科学性,指的是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合理和中肯的相关原则。首先,在数据库的建设结构上要有科学化的依据,明确高校图书馆最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师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摆放在师生需求上,能够为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数据库服务科学化程度,包括其呈现的方式、媒介以及内容等。在大数据的环境要求下,主要的信息资源应当能够流通,针对高校需要建设专门的局域网平台,使得资源之间能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得到交换,同时始终保持资源的完整性,这也是明确数据库的服务绩效评价是否合理的直接因素。最后,在绩效评价机制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迎合用户以及师生的反馈和建议。需要明确,高校图书馆的无论何种工作,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广大师生,所以绩效评价的使用也需要尊重、吸纳师生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保证图书馆的实际服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系统性原则。结合过往的实际经验来看,高校图书馆的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多元化的工作。首先,绩效评价工作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需要充分体现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内涵,了解到资源内容的全面性,避免资源体系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同时,高校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当尊重原有的系统原则,要针对内容、服务等不同需求,有侧重地予以评价和反馈。各个学校以及相应的职能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图书馆的使用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三)可行性原则。部分高校图书馆过分追求数据上、信息上的亮点挖掘,使得高校的绩效评价工作没有价值,无法切实可行地加以操作。具体而言,绩效评价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和经验主义,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尽管目前结合过往的实践经验,已经具备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建设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专门结合高校的实际建设成效,依托于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矛盾,为后续的评价工作做好完善的铺垫。首先,要根据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专门的原始数据评估积累,要将绩效评价的具体项目罗列出来。其次,要对过往的信息和数据反馈内容进行的分析对比,构成一个具象化的媒体资源库,为其后续的数据库服务平台搭建提供支持。
(四)动态发展原则。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不是固态不变的,而是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充实,同时受读者用户需求和大数据环境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是动态发展的。所以,针对高校图书馆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应当在动态化的模式下予以呈现,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和调整,以求最大程度上契合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为后续的工作和发展做出强化的基础保证。
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的完善
(一)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设置合理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帮助馆员提升自身的工作热情,还能更好地评价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有一部分属于非效益型指标,主要是将图书馆的社会绩效作为评判的准则。例如用户利用信息的转化率,团队效益以及相关单位的投入效率等,都能反映图书馆的效益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职员创新能力,都属于图书馆非效益指标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和效益挂钩,但是对于图书馆的社会绩效而言,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例如,图书馆的收益,图书馆的书籍使用增长幅度,用户增长幅度,用户保持程度以及相关员工的服务效率等,都能够体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绩效动态。对于图书馆自身能够提供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以及相关资源配置的利用率,资源运用效率等内容的评价对于图书馆而言十分重要,通过优化评价内容,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好地掌握馆内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应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数据库的内容。1.数据资源数量。在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的数量,资源数量对于高校图书馆考核工作而言十分重要,只有丰富的资源储备,才能更好地为校内师生提供相应的资源。2.数据资源质量。数据的优等质量能够更好地反映高校对于自身图书馆数据库的认真程度以及高校图书馆的竞争能力。通常看来,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绩效评价应当根据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文本的精确程度,文本的准确率完整程度都应当符合相关要求,错误率越低,绩效评价越高。其次,数据库呈现的清晰程度也十分重要,数据库内是否存在乱码,缺失的现象,这对于评判而言十分重要。3.数据资源更新频率。对于高校自建数据库而言,其更新频率越高,说明数据库的环境适应能力越强,生命力越旺盛,越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其价值也会越高。因此,数据库更新的频率对于数据库考核而言十分关键。4.检索系统及其功能。在进行大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服务体系评价时,其平台的索引系统和功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评价内容,也是衡量数据库绩效过程中十分复杂和繁琐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数据库的检索结果的符合程度是抽象的,很难用具体的量进行表达,导致量化存在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用户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使用及其感受到一定的主观影响,其满意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很难根据用户的感受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评价。因此,在进行索引功能和系统的评价时,图书馆应当依据索引的准确程度以及输出方式的舒适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应当注意灵活性与标准相结合的原则。5.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所谓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其实根本上就是数据库中资源内容的利用情况,数据库的利用率能够直观地展现数据库的绩效,利用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关数据的使用频率,能够反映出本图书馆中师生对于某类型内容的需求程度。根据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应当采取动态观察的方式,根据收集读者的搜索内容、搜索次数、下载次数、点击次数等内容,展开长时间的跟踪调查,进而展开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总结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策略,为了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水平,要重视结合有效的大数据技术,不断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策略,以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