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社团管理
2021-11-23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张静怡郭美娇
文/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 张静怡 郭美娇
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工作由来已久。在对其他高校调研后发现,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拥有学生社团。然而,部分院校图书馆对学生社团没有专门管理,仍是学生自发组织举办活动,不但活动缺乏持续性,社团发展也受限。与此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对图书馆社团的经费支持、考评和其他社团也存在不合理,使社团在举办活动、服务师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社员难培养,社团持续发展难保障。所以,改进图书馆社团管理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图书馆社团运营的困境
(一)社团缺乏支持、培训,指导工作效果不佳。高校图书馆社团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图书馆独立管辖模式、多部门合作融合模式。几种模式相比,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由于学生物质资金支持缺乏、统筹组织培训能力有限、社团承办活动形式单一,社员不稳定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高校的发展,图书馆功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社团所能承载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与其他社团相比,图书馆社团,除了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以外,越来越多地承担了信息素养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传播的功能,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但与之不匹配的是大多数社团学生仍缺乏图书馆学知识、运营经验和专业老师的指导。导致举办活动难有效果、参加比赛难有成绩、取得创新性成果更是难上加难。进而使得社员在社团中失去获得感,导致人员流失,社团组织极不稳定。
(二)指导教师“选才”角度给社团的副作用。伴随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逐步深化,服务内容不断增加,馆员的工作强度也随之加大。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成立社团来解决图书馆馆员人力不足的问题,分配日常工作给社团学生,图书馆馆员对社团都是兼职管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招聘社员时以固定工作内容“选材”。这种“选材”其实是对社团成员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负责馆藏管理的这类社员跟勤工学生工作内容没有区别,负责新媒体的同学没有对其进行培训和专业指导就直接编辑文案、剪辑视频,没有劳动报酬或其他奖励对于工作进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认为自己是图书馆的“苦力”,缺乏价值感,不愿参加图书馆社团。
(三)社团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的缺失。一些图书馆社团一直未建立管理制度,或是参照校社团联合会或校学工部等组织的相关文件,缺乏针对性。在图书馆社团开展工作时,没有标准化服务流程和操作手册指导来规范社团运作,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
再者,许多社团没有考核晋升机制。社团成员工作热情缺乏持久性,是大学生社团的通病,若要社团长久良性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社团成员凝聚力,多管齐下营造社团文化氛围。增强社团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这就需要对社团开展的活动、社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而这个过程中,考核机制缺失就会导致对工作评判的主观性或不公平性,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成员的归属感。
(四)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对图书馆社团考评机制不合理。高校社团的评价一般由校社团联合会或校学工部等组织开展。
(五)由于部门工作的局限性,对社团的管理及评价往往统一标准。有的院校会将图书馆社团与专业竞赛类社团归为一类,竞赛比赛类评分权重较高。某些学校对省、市级图书馆学会或图书馆专业方向的竞赛未纳入学生竞赛评定系统,这类比赛的定位比不上校内普通竞赛。这样就造成了图书馆社团在评比中失去竞争力。多数学生选择社团时,如果以社团评比级别为参考,会导致优秀合适的新成员对图书馆社团缺乏认同感,图书馆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发展将更加困难。
二、对高校图书馆社团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团建、培训能大大提升提升社团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的质量,提升社团成员归属感。尤其是纳新结束,需要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馆藏编目、文献信息检索、新媒体制作与传播、活动策划等。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学生指导,某些高校有创客空间的图书馆,还可以经常聘请创业方面的导师。借助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将学习内容、培训课程进行推广,减少因场地、时间等限制,营造社团相互交流学习的氛围,提升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不论是常规活动还是像读书节一类的大型活动,都可以交由图书馆社团学生进行组织、策划、安排和实施,充分给予社员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培养社团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指导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及授权容错机制,使社员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出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集体协调能力,使社团不断发展壮大斩获奖项,提升集体荣誉感。这样良性循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使每一个合格的社员都成为对学校、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进一步规范图书馆教师的指导工作。如想社团不断发展,图书馆需要转变思维,从用人转换成培养人的角度。馆员主动解决举办活动面临的场地、资金等问题,有效指导学生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共谋协同创新,不能默认他们在业余时间的付出就是志愿奉献,给予社团学生劳动所得,突出成绩给予奖励。
当然,个别高校社团管理忽略指导教师的规范和支持,只重视社团成绩、学生成绩,不太合理。可以通过参考其他学校对馆员这部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参考学校其他社团对经费管理考虑指导教师工作的经费支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将图书馆社团指导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选材”带来不良影响,消除功利,做到公正公平。
(三)梳理完善社团管理体制。为了方便把控社团活动中的人员管理和服务进度,社团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是建立规章制度、梳理社团工作流程、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其次是构建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注重不同类型成员对“获益”的需求。比如:可以采用部门+项目制模式结合管理。即社团组织结构还是按部门式划分,但在开展各类服务实践时,采取“项目制”模式结合。通过挑选总负责人,把握活动节奏、挑选项目组成员、调节项目环节人员分工。如此一来,即将各专长社员聚集提高效率,同时又给予社员结合兴趣参与到不同项目环节中的机会,体验不同角色的机会。这种方式可避免因岗位单一造成的工作重复,增强成员的活动积极性,提升成员综合能力。
同时需避免考评过于量化,重视社团成员对于社团的评价。如此一来,可参照的制度、完善的流程、科学的管理,使得图书馆社团在校学生社团中保有良好的口碑,也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社团建设。
(四)提升社团在高校社团中的地位。图书馆社团开展工作的效果是社团好坏最明确的指标,社团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也使得图书馆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新形象。所以,通过社团扎实的工作,来提升社团的影响力,是社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图书馆需要跟学校相关部门多沟通和联合,为社团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社团学生施展才能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实践机会和创业孵化项目,重视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在筹备比赛、举办活动中所需经费审批和学校社团评价的制度不合理,要主动提出合理可操作的建议。
三、结语
高校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人才。高校图书馆社团对于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团队具有重大意义。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保证社团的长期运行,从成员培养、社团工作、制度规范、社团评价等多方面重新定义图书馆社团,从多方面加强对社团的支持,保障图书馆社团持续在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