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贤江体育思想及其核心价值

2021-11-23律海涛臧泽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教育

律海涛,臧泽宇

杨贤江为近代杰出教育家,优秀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捍卫者与践行者,在其短暂人生中,撰写发表了大量教育著作,其中包含丰富的体育教育思想,对体育本质、体育价值等问题之研究颇为深刻。他的体育思想与主张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杨贤江体育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是一件极有价值的工作。

1 德智体三育并重、视健康为第一要务

鸦片战争之后,准开五口通商,基督教徒纷纷东来,传教设学。自北平同文馆设立后,其他各种近代化学校也相继创立,东方大国开始被动接受西方近代文明。1898年,中日战争再败,光绪帝欲 “ 变法图强 ” ,立意改革传统封建教育体系,废八股、兴学堂等举措集中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教育主张。严复倡导 “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 成为近代学校 “ 三育并重 ” 教育思想的先声。20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继承并发扬了 “ 三育并重 ” 教育思想,并进一步提出 “ 健康第一 ” 的观点,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础。他认为: “ 学问以使心思道德日趋于完善为旨。若培植己材,而偏于体育,贲获而已;偏于德育,程朱而已;偏于智育,仪秦而已。必兼有三育,融会精彻,始能成为完人 ” 。[1]欲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立志改造中国社会、造福人类的一代新人,则必施以 “ 三育 ” ,且缺一不可。国富民强之基,在于人的改造,教育担负着培养 “ 德智体 ” 全面发展人才之重任。杨贤江对即将投身教书育人工作的师范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 盖儿童之于教师,犹水之于源,木之于根。欲流清须浚其源;欲叶茂须固其根。欲感化生徒……大半在教员之品格之高尚也。 ”[1]然而高尚之品格,须平日之累积。故师范生在校期间,必须 “ 涵养德性、启迪知识、强健身体,以备为人师、为人范也 ” 。[1]足见,学生时代是 “ 完人 ” 培育最重要、最宝贵之时代,青年学生应刻苦励精、诚心学修。在此关键时期 “ 培其根、建其基 ” ,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方能为社会谋幸福。

在论及德智体三育之养成时,杨贤江主张不畏劳苦,自我精进。他指出: “ 凡学问事业之成立,由自己独立而成者,及因他人指导而得之知识,其兴味之深浅,有霄壤之殊 ” 。[1]

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获取德智体三方面知识时,由自身之力获得者,则兴味深,把握力强。而由教师引导而获得者,则兴味浅,且把握力弱。故此,杨贤江号召青年学生——吾国未来之栋梁,须先养成自我精进的自动力, “ 欲动天下,须先自动 ” 。不论在修学、修心和卫生各领域皆应有 “ 自动的生活 ” 。例如卫生,涵盖运动、饮食、休息与睡眠、清洁四方面,不待教师监督,自己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具体包括晨练内容、时间与次数;每日三餐进食数量;每日睡眠时间以及适宜起床时间;每周淋浴、更换衬衣次数,以及沐浴阳光和呼吸清新空气等等,都做了详细具体的计划。据此号召学生自励奋进,积极进取,以完成教育之目标。

在阐述德智体三者关系时,杨贤江尤为重视体育的基础功效,视健康为第一要务。所谓 “ 健康之精神,宿于健全之身体中 ” ,健康的身体是实践人生责任的基础,如若体弱多病,即使知识广博、品格高尚,也未必能实现远大理想。杨贤江在《青年问题》一文中指出: “ 青年第一要紧,应把身体培养得健康,能够忍劳、耐苦。否则,身体力量不够,虽有努力工作的志愿也不能达。 ”[2]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生活,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物质基础。不论为个人、为社会和国家,青年人都要重视体育,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从而激发活动之天性,塑造雄伟之体魄,保持民族之无穷新生命。中国 “ 尚武 ” 之风古来有之,然宋代之后,重文轻武之风日盛, “ 武健侠烈敢斗轻死 ” 之民族特质逐渐消失,进而变质尚文。延续至今日之读书人,其形象可谓:面色惨白、肌肤萎黄、平胸弓背,一副毫无血色的皮包骨。如此之青年,何谈抵御外侮,何谈改造社会!因此,从国家兴亡,民族健康的视角,杨贤江强烈呼吁:青年人,莫忘了体育! “ 人生的责任在为人群谋福利 ” ,若要担此责任,就要讲究体育,就要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通过体育锻炼磨砺青年,使之能吃苦耐劳,意志坚韧, “ 几乎是饿不杀,冻不死的才好 ” 。[3]只有这等奋发敢为的青年,中华民族的崛起才会大有希望。

2 体育具有身心两健、养成健全人格之价值

从杨贤江对体育之本质、功能与价值以及体育目标的认知中,不难发现其哲学基础是 “ 一元论 ” 的身心观,视人为精神与肉体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育的本宗是 “ 造就完全之人格 ” ,即灵与肉、身与心协调、完美统一之发展。杨贤江对此指出: “ 人是兼有两性的,有了身体,又有精神……这种种都发达了,都充实了,才是个完全的人。 ”[4]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其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体育运动最为直观、最为表面的功能是发达筋肉、强健体格,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更为深层的教育价值,能够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磨练意志和振奋精神,这使得体育之价值从物质层面跃升到精神层面,成为近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杨贤江指出: “ 体育是造成健全人格,养成具足生活的一种工具 ” ,每个学生皆应 “ 重视体育,实行体育 ” 。这是青年一代 “ 应有的态度,应尽的义务 ” 。[5]他从个人生活和服务社会层面,进一步强调在运动中练就的 “ 强健身体和活泼精神,是个人生趣的根源、工作的利器。 ” 青年人如果忽视 “ 体育生活 ” ,则是自暴自弃,就无疑表明自己是个 “ 废物 ” ,是个 “ 呆子 ” 。[6]如此体弱多病之人,不仅不能服务社会,还需社会给养,这简直是一种 “ 缺憾 ” 、更是一种 “ 罪恶 ” 。因此,杨贤江从健全人格、国家富强的视角,告诫青年: “ 切不要忘记最和你有关的体育生活啊! ”[5]

杨贤江在阐明体育之价值后,就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要让青年学生深刻了解体育的真义,产生对体育运动意义及身心两健的价值认同。其次,培养青年的运动兴趣,并逐步形成运动习惯。杨贤江尤为重视 “ 兴趣 ” 对培养青年体育习惯的作用,他指出: “ 人之作事,以有趣之故,而后能工,何也,以精神奋发故也。 ”[1]兴趣可以激发求知探索之欲望与行为,然而体育兴趣之所得,须以刻苦努力为先导,不以眼前筋骨磨炼、技能探究为苦,而以运动之后身心愉悦为乐。兴趣与快乐是体育生活习惯的根基,杨贤江主张: “ 要以快乐的精神扶植体育的根柢 ” , “ 以规律的生活完成体育的训练 ” ,[5]即形成体育习惯。但封建传统所谓 “ 规矩的教育,把青年原来的活泼性、趣味性,完全消灭了 ” ,[2]他们简直不会谈笑、不会探奇搜密、索然而寡趣,到处是死板的面孔,丝毫看不到一点兴味。因此,杨贤江认为学校教育应从 “ 兴味 ” 入手,培养青年探索知识、强健身体之兴味。这样的兴味, “ 不怕浓郁,越浓越好 ” 。

杨贤江基于 “ 一元论 ” 的体育观,强调体育具有身心两健之价值,而体育兴趣与体育习惯的养成能使体育在健全人格塑造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3 反对 “ 选手体育 ” 、倡导体育普及化

清末在 “ 师夷制夷 ” 思想影响下,对西方近代文明,由被动接受逐渐转向主动吸纳与借鉴。在教育领域, “ 远法德国,近采日本 ” ,首先引入军国民教育,并纳入教育宗旨,使兵式体操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教授内容,以达 “ 尚武强国 ” 之目的。继之,倡导民主的自然主义体育取代军国民体育,学校体育目标由唯物的保种和尚武思想,演进为身心合一的民主思想,原有的兵式体操不敷时代的需求,以竞技为特征的各种球类和田径运动在各级学校逐渐兴起,各种体育赛会也蓬勃发展起来,如远东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以及校际间运动比赛。随着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其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即 “ 锦标主义 ” 和 “ 选手体育 ” 。赛会组织者设竞赛总锦标,参与单位为夺锦标而专门训练几名 “ 体育选手 ” ,以夺得锦标为荣,借以扩大校誉。此时,盛行的竞标主义体育,只关注锦标的得失,而忽略 “ 运动道德 ” ,也忽略体育普及化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竞技运动几乎成为 “ 体育 ” 的替代品,一般国民误以为体育即是运动竞赛。[7]这一畸形发展态势,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质疑。

杨贤江对此提出了自己观点,首先他并不反对竞技运动,但对畸变的 “ 选手体育 ” 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竞技运动可以提振尚武之精神、唤起运动之兴味,如若宣传得当、组织有序,定会收到普及之效。同时对 “ 选手体育 ” 批评指出: “ 学校教育上所提供体育卫生,应以保证健康生活为目的,惟近来学校体育,专注重训练几个选手为夺得锦标之用,对于其他大多数同学的体格完全忽略,这是极大的错误 ” 。学校应把 “ 体育卫生的利益普遍供应全体同学。 ”[8]“ 选手体育 ” 发展的结果,使学校有限资源被少数人享有,剥夺了多数学生运动的机会。使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对体育的厌恶感,这就完全违背了体育普及化的本宗。我们提倡的体育应以平民主义代替体育的贵族主义,以全体学生平均健康发展,代替参差不齐的体育畸形发展。[9]

此外,就体育选手自身而言,为提高竞技能力,专门的超强训练会给身体带来极大损害。不仅如此,锦标主义对选手课业问题、道德问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杨贤江指出,竞技场的优胜者,并非 “ 个人生活的胜利者 ” 。夺得锦标的学校,全体学生的体育成绩未必优良。他呼吁学校体育应回归普及化发展轨道,注重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坚持课上与课外相结合,视体操与课外运动同等重要。打破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希望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自然的活动, “ 和风里,阳光下,流水上,碧海边,那里都是怡情、娱目、健身、壮气的好处所。 ”[10]这种平民式的运动更符合国情,更有利于普及大众体育。

4 贤江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4.1 基于 “ 身心合一 ” 的体育观,深化了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使学校体育目标由 “ 物质 ” 层面跃升到 “ 精神 ” 层面

近代以来, “ 体育 ” 这一舶来品,在媒体宣传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展下,使人们对其具有一定的认知,对它所具有的健体功能,相信很少有人持反对意见。然而,杨贤江指出,体育不仅担负 “ 身体 ” 层面的功能,对 “ 精神 ” 层面也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并明确提出: “ 体育是造成健全人格的一种工具。 ” 因为,精神与肉体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协调发展的。除强身健体外,体育锻炼也可看作是对心灵的洗礼,对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一种美的享受。体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强健而美体格与体质,而这种美是身体与精神和谐之美,是内外兼修之美。我们几乎不能相信有精神的美,除非它反射在美的肉体之上。[11]杨贤江对体育价值的深化与拓展,使学校体育目标提升到 “ 精神 ” 层面,朝着身心合一,塑造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4.2 注重体育自然属性研究,推动了体育科学化发展

杨贤江将自然科学理论融入体育领域,用以分析、解决体育问题。认为 “ 学校体育应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的体育活动。 ”[12]他从人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规律,分析为何青年尤其要重视体育锻炼指出,体育原本是应该伴随全人生的, “ 但青年期因为身体的变化较多,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没有安定,便当有十分的锻炼。 ”[13]杨贤江还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分析总结出体育之目的在于促进体格、体质、体力和气力四项协调均衡发展。阐明体格、体质和体力三项生理指标的测量、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气力与前三项不同,属于心理学范畴, “ 乃是精神之力 ” 。从上述分析,可知杨贤江对体育自然属性研究已颇具深度,其体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近代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

4.3 注重体育游戏的推展,促进了 “ 人本主义 ” 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

杨贤江在考察学校体育推展时发现体育教员往往只注意正轨体育教材,而忽略体育游戏。他在《青年与游戏》中强调指出,游戏有许多价值,可以舒缓压力、发展个性。游戏与工作同样重要,二者是 “ 组成青年生活的原料 ” 。 “ 青年要做个完全发达的人,便应看重游戏,和看重工作一样。 ” 游戏是学生的本能,也是发展个性的极佳教育手段。在学生未成年之前,体格与人格尚未发育和发展完全,此时施以本能的兴趣的游戏,可使其感觉与智慧及其动作相互连接,习得一种感觉,并产生各种灵敏的动作。[9]杨贤江重视体育游戏,从学生兴趣出发,关注 “ 天性 ” 与 “ 个性 ” 发展,促进了 “ 人本主义 ” 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

杨贤江基于 “ 身心一元论 ” 的体育思想,既有时代烙印,又独具特色。对近代中国体育科学化、教育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前旨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