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021-11-23车旭升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9期
关键词:机体体育锻炼肺炎

张 瑞 ,车旭升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

新冠肺炎的突发性、传染性对社会各群体文化、生活、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疫情已经基本稳定,但如何应对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然值得我们去深思。研究表明,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由事件所引发的应激情绪可能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对个人造成永久性伤害,同时还可能伴随冷漠、遗忘、麻木、注意力分散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从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依赖与独立、盲目与自觉等诸多矛盾并发的时期,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弱势群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有10%~20%的青少年被心理健康问题所困扰,同时有50%的成年人,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于青少年时期。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但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生活抗压能力。锻炼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具有改善锻炼者情绪状态,增强锻炼者认知功能,消除锻炼者心理障碍等多方面的效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在神经、身体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较少。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本文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益,旨在为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如何科学参与体育锻炼提出建议。

1 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生活学习习惯的改变、长期居家无法外出、疫情造成的社会舆论等问题均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青少年群体面对同一刺激时,由于环境、家庭、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形成青少年个体认知评价和判断的差异性,导致不同青少年对刺激事件产生的反应也不同,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由前人研究可见,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恐惧、焦虑、抑郁、愤怒、孤独感、不安感等。

1.1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青少年恐惧心理

恐惧是指个体身处于受威胁的环境下,想要逃离当前困境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害怕是其本能反应。新冠肺炎疫情下,恐惧心理一方面可以培养青少年疫情防控意识,避免病毒的侵害;另一方面,由于恐惧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青少年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症状。而过度的恐惧心理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非理性行为,例如外逃疫区、盲目就医、疯狂抢购等。

1.2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青少年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情绪体验。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机体的警觉和应对能力;过度的焦虑,会产生病理性变化,形成焦虑障碍。青少年过度关注疫情信息、自己或亲人患病或疑似患病、学业发展压力、线上线下教学随时切换的不适应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现象都会引起青少年产生焦虑障碍心理。国内学者对396名青少年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发现疫情期间有22.0%的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比疫情前高出4.1%。焦虑障碍会使青少年出现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学习效率较低等现象。

1.3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青少年抑郁心理

抑郁是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部威胁,从而产生内心持久低落的情绪体验,是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大多数人首次发病是在青少年时期,常常伴随着悲观、无助等消极情绪。长时间的居家隔离、父母行为方式的转变、已患病的青少年再遇疫情的多重刺激等现象,加剧了青少年患抑郁心理的风险。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业压力的增加,而疫情阻碍了正常的学习计划,导致青少年更易出现抑郁。15~18岁青少年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11%~14%,如果没有干预,抑郁问题会持续到其成年,造成工作不适应、家庭关系不和谐等负面影响。

1.4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青少年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也会遇到其他心理健康问题:(1)愤怒。出行受到限制、父母管束过多、患病被人歧视等原因,都会引起青少年产生愤怒的情绪,同时可能会引起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2)不安。娱乐活动单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缺乏学习的动力;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机体产生惰性,从而引起睡眠质量管理不佳,生活不规律,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3)孤独感。学校的封闭与社交的隔离导致青少年缺乏与同龄人以及亲人的互动,青少年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相关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急性时期,有超过1/3的青少年患有高度孤独感。

2 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新冠肺炎感染风险与机体免疫能力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力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下降,同时心理压力的增加,会导致人体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概率提升。研究表明,面对相同刺激时,焦虑程度较高的一组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刺激事件,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能起到有效抑制的作用。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会下降,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对不良情绪反应有所抑制。 国内学者采用心理神经免疫学方法,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释放β内啡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积极情绪。综上所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提高青少年机体免疫力,降低青少年新冠肺炎的感染概率。

2.2 增强人际交往,提高主观幸福感

社交能力是青少年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项能力,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普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个体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而根据攻击性的易感因素模型,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解释最显著,达到了17%。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压力。通过团队体育锻炼活动,加强人际交往,帮助青少年缓解孤独感、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

2.3 增强心理弹性,感知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从负性刺激事件中恢复后,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缺乏心理弹性的青少年认为严重压力、逆境影响力是持久的;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青少年认为负性刺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反应是短暂的,对于高难度实验任务有着更为积极的认知评价。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个体心理弹性,对于恐惧、焦虑、不安感等负面情绪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减少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参与体育锻炼越多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受到心理弹性的负向调节,越容易感受到自身情绪的变化,领悟社会支持,发展亲社会行为。面对应激事件时,个体所获得社会支持越多,越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感知社会支持,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3 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体育锻炼建议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结合现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对青少年科学参与体育锻炼提出以下建议。

3.1 适量体育锻炼,缓解不良情绪

适当运动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拮抗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免疫功能,缓解不良情绪。研究表明,30min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机体拮抗中重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对于初学者而言,需选择力所能及的项目,降低项目难度,循序渐进,并根据锻炼实际情况加大难度,让初学者不断挑战,收获成功。但也有研究表明,运动量大、运动强度大的体育锻炼,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烦躁等负面情绪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如少量无氧运动(如举重)能减轻抑郁情绪。不同群体,身处情境不同,所采用的锻炼方式也不同。对于身居于疫情重灾区的或已经感染新冠肺炎的青少年,居住在隔离区,空间受限,运动器械几乎没有,加上自身患病,机体的免疫力较差,适宜选择持续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的养生类运动,包括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不仅对身体机能有改善的作用,也有祛病强身的效益。对于疫情不严重的地区的青少年而言,活动区域较大,活动内容相对丰富,可以选择小强度不太紧张的项目,如慢跑、跳绳、骑自行车等;残疾障碍青少年,结合自身情况,可以选择球类运动等直接参与或观看体育赛事、书籍等间接参与的方式,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排泄负面情绪。结合前人研究,一般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建议以持续时间30min、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以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无氧运动为辅。同时,需结合青少年当时身心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复学后,应开展以“恢复性”运动为宜,从慢跑、骑自行车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后续逐步增加强度、时间和频次,循序渐进,引导青少年科学体育锻炼,缓解负面情绪。

3.2 增强趣味性,转移注意力

长时间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容易导致神经高度紧张,机体产生不良反应。虽然体育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但是让青少年“填鸭式”参与体育锻炼,往往会适得其反,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过激行为。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注意力难以集中,会受突发事件所干扰,不适合做深入思考和复杂动作。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趣味性高,更加贴近学生寓教于乐的特点,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对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体育锻炼趣味化,可以让青少年注意力由疫情转移到体育锻炼中。注意转移认知重塑脑部组织结构与功能,提高大脑其余部位的兴奋性,打破原有引起患儿不良行为的刻板模式,抑制不良情绪。

体育锻炼项目、形式的枯燥性是青少年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针对此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举措。(1)具有体育锻炼意义的游戏,如“黄河长江”“蒙眼抛小球”等。(2)模拟故事场景,如青少年为了完成抗洪救灾的任务,需要跳过河流,翻过大山等形式;也可以利用VR虚拟技术制造运动场景,给青少年更好的体育锻炼体验。(3)体育锻炼网络平台新模式。可以组织青少年参与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网络体育竞赛;也可以组织青少年观看喜爱的奥运冠军或明星健身达人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体育锻炼视频,发挥偶像效应,吸引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趣味化的体验,能够让青少年注意转移,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3.3 参与团体项目,增强人际交往

因远离儿时伙伴,与父母交流较少,青少年极易产生孤独感。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团体项目扩大交往范围, 增强合作意识,体会成功感与自我效能感,促进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极佳的效果。团体项目既为个体提供体验的环境, 也为个体提供团队合作达成特定目标的机会,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对自尊产生积极效应。通过体育锻炼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社会支持对青少年进行影响,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隔离区内的青少年可以与患者或医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能有效宣泄青少年不良的情绪,激发积极情绪,坦然面对疫情带来的恐惧、孤独感等负面情绪;隔离区外的青少年,家人的陪伴极为重要,可以设计以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锻炼方式。例如,家庭“室内马拉松”赛、家庭定向越野接力赛等小范围的团体项目;也可以采用做家务代替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体能、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亲子沟通,促进家庭和谐。现阶段,疫情已经基本稳定,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也可以以社区、学校等为单位,进行小范围的互动锻炼,增强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同伴可以满足青少年安全感和信任感等社会性需求,弥补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缺失的依恋需求。

3.4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稳定机体生物节律

突发疫情,打破了青少年原有的生物节律,青少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研究认为,固有的生物节律被打破,新的应激源刺激降低了机体免疫力。生物节律的改变导致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紊乱。良好的生物节律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有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下午6时生理机能最强烈,物质代谢旺盛,有利于机体排泄不良情绪。因此,可以组织青少年借助网络平台参与体育锻炼打卡任务或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线上展示活动,由家长或教师进行监督,鼓励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以改变其参与网络活动的形式,通过观看体育赛事的间接形式参与体育锻炼,逐渐由线上转为线下的直接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有利于摆脱负面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前人研究,针对青少年需要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使其遵守生物节律,如疫情前已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最好按照原有锻炼计划,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体育锻炼时间所占每日计划的比例。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稳定机体生物节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4 结 语

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刺激下,又进一步威胁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科普疫情下体育锻炼对刺激事件的效益,让青少年掌握科学的锻炼方式,调节不良应激情绪。与此同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当加强联系,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机体体育锻炼肺炎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来势汹汹的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邓俊峰作品选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柴油机机体常见损伤的检修
浅析12V240ZJB柴油机碾瓦烧轴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