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视角下银行内审模式的转变方式

2021-11-23陈秀龙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内审可视化数据库

陈秀龙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

一、引言

200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出大量的数据,这几年,物联网、云计算、5G、区块链蓬勃发展,为大数据发展壮大提供了便利条件。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中央审计委员会上的发言,为大数据审计发出了时代的召唤。目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银行在履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逐步以不同的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这些海量数据的出现,为内部审计提出了挑战,也产生了机遇,银行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旋律,转变内审模式,顺应时代潮流。

二、大数据内审的必要性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的大数据审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运用,并在审计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结果。对传统内部审计体系不足之处的研究不难发现,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内审之中是很有必要的:

(一)传统内审体系不适用信息时代

当今时代,信息急遽爆炸,产生大量的数据,使得系统风险扩大,传统方法下内审质量难以保证,构建更为完善的大数据内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传统审计方难以处理大量数据

在处理大量的数据时,传统的审计方法很难奏效。数据规模膨胀到传统方法无法预测的数量级,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为把有价值的信息从大数据中提取出来,就需要利用大数据的先进技术。

(三)传统审计效率不能满足审计需求

大量数据的产生,使得手工翻传票逐渐变得不可行,或者需要浪费大量的审计资源,使得审计成本跟成果不相匹配。大量的数据还使得每个数据的信息价值降低,传统的抽样审计以部分代替整体,造成误差增大,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大数据内审的转变路径

(一)审计模式的转变

1.从传统模式转为信息化模式。在大数据的环境下,传统的手工翻账模式已经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信息化的系统设计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面临的新问题是信息化系统数据需要新的合理审计模式。

2.从现场模式转为非现场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场审计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已经不再作为最重要的审计模式,非现场模式开始逐渐取而代之。新冠疫情改变了工作的方式,也对社交距离产生了新的要求,远程的非现场审计就显得尤为必要,顺利登上历史舞台。

3.从事后模式转为事前事中模式。传统的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通过查看已发生业务事件产生的资料,审核业务的合理、合规、合法性,起到查处错误的作用。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新的审计模式,将会实现内部审计数据的实时连接,弥补了传统审计的滞后性,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发现处理问题的及时性。

(二)审计方法的转变

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方法对审计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要把数据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内部存在的价值。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单一的抽样审计往往不能达到审计目的,需要对审计对象的经营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会让信息更完全,有利于数据的深度挖掘,使得结论更全面可靠。利用大数据方法能够根据分析情况的不同,提前预知计审计的风险,快速查找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项目的成本,发挥全样本审计的优势。

(三)审计人员的转变

1.注重大数据背景人才的引进。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银行内审工作需要具有大数据背景的人才,引进相关专家是最快方法。一是在招聘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有大数据背景的人才,达到开源的目的。二是在从其他部门调入人员时,不再仅仅考虑专业背景和资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能力的比重,达到内部转化的目的。三是在寻求外部审计资源时,重点考虑大数据审计专家,达到学习外部先进经验的目的。

2.注重与信息科技部门的合作。大数据审计系统需要依托信息科技部门来设计、开发和管理,系统中的基础模型往往都是由内审部门提出业务需要,科技部门根据要求建立,这个过程中需要内审人员与科技部门人员充分沟通学习,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了解一定的大数据相关知识和系统平台运行原理,以便提出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部门人员也需要了解内审的基本原理和宗旨,使大数据审计系统能够准确实现内审人员的意图。

3.注重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所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都需要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针对大数据的软件和平台情况进行基础性学习,初步掌握大数据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基础的大数据审计方法。对于有余力的审计人员,在掌握审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后可以进一步参加高级培训班,及时掌握新的大数据审计技术。

4.注重加强审计人员的参与程度。从大数据审计平台筹备到建立、从发展到健全的全过程,全体审计人员都需要积极参与、探索尝试、发现问题、解决疑难。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大数据审计的认知,多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要开发和运用适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大数据操作软件,如可视化操作软件,简便易行,可以发挥全部审计人员的智慧,增加大数据审计的质量。

四、大数据内审的环境支撑

(一)领导重视

1.了解大数据审计。主管领导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了解国际大数据内部审计现状,知晓大数据审计技术可以显著增加内部审计的效率、极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客观性、稳步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2.支持大数据审计。大数据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的突破和改革,必然面临新旧内部审计思想的碰撞,需要领导阶层予以理解和支持,促进大数据审计思想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大数据审计的建立需要银行各层级和业务各部门的配合,也需要在领导层面予以沟通协调。

3.监督大数据审计。大数据审计的建立离不开大量资金、人员和技术的投入,只有在领导的监督下,才能使资金用到实处,人员充足,技术投入顺畅。大数据的运用也需要在设计顶层加强领导监督,杜绝涉密数据的滥用和泄漏。

(二)建章立制

1.建立大数据运营制度。大数据包括规划建立大数据库、采集存储大数据、归类整理大数据、调取使用大数据、监督保护大数据等方面。这些方面都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大数据能够正常的运营。

2.建立大数据保密制度。保密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降低风险:一方面可以建立脱密审计数据库,把正常的大数据进行必要的脱密之后再放入审计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分级授权管理,减少涉密人员的数量,控制涉及秘密的范围,积极对涉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3.建立大数据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利就会导致滥用,大数据审计也是一样,需要对内部审计数据的使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和监督,并建立相关的监督办法和处罚细则。

(三)平台建设

大数据审计应该从总行层面建立一个统筹完善的应用平台,这样可以有力的促进大数据内审工作的开展。平台应该包含统一的分析平台和数据库。分析平台应该是开放式和可视化的,方便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分析数据和创造模型。数据库应该在三个维度上建设:一是总行数据库,存储银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工作日志。二是分支行数据库,存储总行数据库反馈的财务、业务等数据和本地审计人员的操作数据。三是内部审计人员个人数据库,存储内部审计人员的个人偏好,如面板摆布,预警信息,预测信息,个人擅长领域等,以及个人建立的私人模型和历史业务信息。

(四)技术支持

1.数据采集技术的支持。在现行的银行内部审计过程中,非结构化数据占比很高,并且不可避免。一是图像识别技术。主要处理图像存储的信息,增加计算机对图像的处理、理解和分析。二是音频处理技术。主要运用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学习理解语言语义内容,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的语义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和系统,实现理解语音所表达的意思。三是文本采集技术。现有的主流技术是网络爬虫技术,即是从网络中在搜集相关信息,筛选整理并存储的技术。主要的网络爬虫技术包括有一般的通用网络爬虫、关注信息变动的增量网络爬虫和约定主题的聚焦网络爬虫等。

2.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技术,即利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现代数学等技术理论,对海量的、杂乱的现实数据进行归类、选取、汇总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找出规律,发现价值,定位有效的内部审计疑点和可疑内部审计目标。数据分析中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预测算法等。

3.面板可视化技术的支持。对于普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了解和操作计算机语言较为困难,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审计线索和审计疑点通过一个可视化的面板展示给内部审计人员就变得非常实用,如可视化的报表、可视化的图表、可视化建模等。

4.分析预测技术的支持。分析预测技术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计算机算法来总结历史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使其自动学习,总结其内在的规律,发现新的未知的关联关系,并通过该规律和关系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常用的预测技术有先验的贝叶斯预测技术、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学习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等。内部审计运用该技术使得事前预测成为可能,并能够做到全业务流程不间断的实时监测。

猜你喜欢

内审可视化数据库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