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23张道毅
张 磊 张道毅 龙 勇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1 市场化进程下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
多彩的贵州有两样东西特别珍贵: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是民族文化。而这两个“宝贝”资源在黔东南最为富集。[1]黔东南民族是一个以侗族和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且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氛围浓烈,对研究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学者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制定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时,需要建立在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也能进一步将黔东南州侗族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在市场化进程下,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各大项目大浪淘沙般地演变传承着,部分项目消失殆尽,部分项目经过了不断的改良与进化逐渐适应现代社会。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开始,受到生存环境和自身的需求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侗族人民不断探索着自然、影响自然、适应自然,应运而生一些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相关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一批传统体育项目保存完好,至今流传,如侗族吃新节时的斗牛,还有抢花炮、独竹漂、打陀螺、荡秋千等项目,仍有传承;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几乎消失殆尽,如,走竹竿、水旗和打飞棒等项目;还有一部分项目摇摇欲坠,如侗戏、侗族武术等。纵观黔东南州侗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进程黔东南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在战争年代竞技性项目得到空前发展,在和平年代表演性和娱乐性项目百家齐放,在新世纪严格的法治社会和丰富的社交生活下各项目种类开始出现分化发展,一批重对抗竞技的实战类项目和危险性大练习周期长的项目开始走向萧条、娱乐性项目逐渐被替代而淡出生活圈,历史价值较高和经济效益良好的项目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得到保留和发展。
2 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2.1 影响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外部因素
不稳定的外部社会环境是促使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内部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诱因,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限制侗族武术的发展。自古乱世出英雄,战争时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为求民族自保,不得不研究搏杀技能,涌现出了许多侗族武艺高强的民族英雄:如母系氏族下的庇护侗乡死后化身为神的萨岁、农民起义领袖吴勉、“林王”林宽、到后来的开国大将粟裕等,动荡的社会使得侗族武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在现今的和平文明年代,不需要习武亦能自保,加上习练侗族武术要能吃苦,且有品格不端着不传、好吃懒做者不传等严格的择徒标准和习练者不得不遵守的“六重六轻”款约,侗族武术的传承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高标准的择徒标准和严格的传授纪律保障了侗族武术的武德,但也限制了侗族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影响黔东南侗族传统项目发展的第二大外部因素。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受地层岩石和地质外营力作用,境内可划分为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2]在侗语里,侗家的称呼“gaeml”,意思是指用木条、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遮拦、隔离,用作族称其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的人们,[3]所以,侗族人民常年居住地多为喀斯特地貌,常年受岩溶的侵蚀,都是陡坡狭路,大山深沟、峻岭峭峰,平时上山下河劳作渔猎都面临着各种野兽和田险的威胁,需练就高超本领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但此地又很少有开阔的平地进行体育项目练习,仅能在“坝子”上进行,所以,黔东南衍生出来的侗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对场地要求不高,项目多有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地势险恶,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许多项目才得以历代延续下来。黔东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降雨多,河流分支也多,大大缩短了河岸两边的居民狩猎、劳作与活动范围,也阻断了两岸的交流,为扩宽活动范围,两岸人民便利用竹子的浮力来渡河,渡河方式经过多次改良,于是慢慢衍生了独竹漂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正因为这种气候,此地物种丰富,人们可以通过狩猎改善生活,山林里面多有毒虫沼气,如利用不好对侗民们来说也是个生存威胁。
2.2 生存需求是影响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部因素
人们的生存需求与精神需求是影响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部因素。艰难的生存环境,加上深山老林里山高路远,在寨老管制下的侗寨寨民与外界环境接触少,难有机会接触了解到外界的新生事物和知识,经济落后,贫穷率高,常年潮湿的居住环境也会让寨民们抵抗力变差,寨民们染上疾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所以人们对强健体魄和良好心态的需求变大,劳作间隙挥舞手中的锄头、棍棒、刀、板凳等工具,几个人一起将这些工具的玩法加以规则限制进行表演或切磋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还能愉悦身心,至此,黔东南侗族村落各村寨寨民们纷纷习练侗族武术、相互摔跤等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对抗疾病,并以此获得身心愉悦增强抵抗力延年益寿。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可说是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艰难的外部生存条件、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恶劣的居住环境和贫穷的生活状态对侗族人民的生存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挑战,是优势也是机遇。虽然这些因素时刻威胁着侗族人们的生命安全,却能迫使他们不断谋求生存之道,要想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子孙万代生存下去就要有个自娱自乐的好心态,不断完善搏杀技能和提高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如此,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项目便长期存在并延续至今。
3 现代进程中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思路
3.1 对外用好社会大环境,拓宽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3.1.1 进行新媒体的多渠道宣传,展现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魅力
新媒体时代的多渠道增加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出镜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刷视频看直播等现代传播方式多样化,也乐于接收或学习自己所不熟知的领域,这对鲜有人知的侗族传统体育是个很好的契机,如大山里的功夫村等就是一张很好的名片。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现,黔东南侗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经济水平逐渐好转,在如此好的社会大环境中加上本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蕴,要用好这些名片和媒体平台,多渠道地让这些传统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扩大宣传范围,提升侗族体育项目的影响力。
3.1.2 与旅游业结合,带动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
旅游业发展成为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展示平台。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愈发发达,黔东南州的旅游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2020年东南州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黔东南旅游业经济运行情况不佳,压力大,但是副州长胡国珍也表示黔东南州的旅游业正在向支柱产业转型,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4]旅游业的发展是侗族传统体育展现给外地游客的重要平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具有表演特点、娱乐性强的侗族武术、侗戏、舞龙舞狮、多毽、摔跤等都可以在旅游景点进行展示与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乐趣,最大程度地利用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政策。
3.1.3 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发展护航
政府政策红利从精神层面丰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现在许多民族文化项目因传承人年事已高,新一辈年轻人外出务工者居多,先有人会愿意受苦受累的学习那些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充分借助政府平台,用好政府各项扶持民间艺术的相关政策,对各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即将濒临失传的项目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留其原滋原味的文化特性和活动形式,丰富其内涵,让得以保留下来的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与发展。
3.2 对内激发动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3.2.1 积极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提升侗族传统体育竞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竞技体育展现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与表演魅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规模较大的竞技比赛中,将未能进入比赛项目但表演性和观赏性都较强的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开幕式进行表演与展示,趣味性强的项目如高脚马、打陀螺、哆毽等还可作为暖场项目邀请嘉宾共同参与,感受其项目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对于有机会冲刺进入到省或者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的项目要高度重视,向竞技体育运动赛事进军,对于已经纳入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侗族传统项目,运动员们要苦练运动技能,争取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3.2.2 用好民间信仰,广泛宣扬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用好民族英雄膜拜,弘扬侗族武术,宣扬侗族文化。侗族人们民间信仰氛围十分浓厚,这种信仰根深蒂固,包括自然崇拜、莎岁崇拜、图腾崇拜、祖先英雄崇拜、禁忌以及占卜等内容,[5]可以充分用好侗族民族英雄的感染力,对外大力宣传“林王”等侗族民间英雄事迹,在黔东南州相应的景点景区设立相应的民族武术陈列馆,不光要讴歌先人事迹,还要聘请当地会侗族武术的传承者驻馆,让来往游客或拜访者切身感受侗族武术的招式和搏击特点,在演习中更深层次地感受侗族武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