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思政课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选用研究
2021-11-23郭家瑞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郭家瑞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课程思政已经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延伸,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线开展:一是对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诸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问题、实施方案有效性问题、评价体系构建等建设初期迫在眉睫的焦点议题;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与协同问题,具体涉及以何种价值理念构建二者关系以及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三是各专业内部课程思政协同问题。
一、高校游泳思政课程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以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及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这门课程中的隐形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其贯穿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教材撰写、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且这些环节是有机结合的。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开设一门新课,也不是增加一个或几个思政活动。而是将思政元素和内容有机衔接和贯穿在体育课程中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最终达成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成效。体育课程,指的是大课程观,不是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部分。体育课程在范围上,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余体育活动等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一切体育行为和活动。体育课程思政,就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挖掘体育课程中隐形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余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以达成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能。
(二)高校游泳思政课程的意义
1.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不屈、奋力拼搏的意志品质
顽强不屈、奋力拼搏的意志品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吃苦耐劳、缺乏拼搏精神和劳动意识。游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技能特点,适时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学生会因运动“极点”的出现,产生畏难情绪,这时需要老师们提前做一些鼓励动员工作,如举例优秀运动员是如何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取得最后的成功,这种坚持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内在的拼搏精神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对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游泳运动是锻炼身体、锤炼意志品质的过程。
2.高校游泳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目前,有条件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多以教授蛙泳和自由泳技术为主,一般将蛙泳作为初级教学内容,自由泳作为高级教学内容。如此设置,本质上是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难度进行区分,认为相同学时内(通常为32 学时)学生学习蛙泳后的游进距离与速度均优于自由泳,故将蛙泳作为入门学习课程。但这种以速度或是距离来评定技能学习难度的方式是否科学呢?笔者认为课程设置方式受教学理念的影响,追求速度、距离的体育课是将学生朝着运动员的标准培养,与高校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益智育德”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偏差。这就导致在游泳教学中无论是蛙泳还是自由泳课程都采用了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简单且便于操作,且经过多年开展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程序式教学与考评机制。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与考评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于所学技能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因为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课程趣味性与功能性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水中运动“育德”“育体”“育智”以及“育美”的多种作用。
二、高校游泳思政课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选用措施
(一)提升高校游泳课程的协同育人意识
在“三全育人”的总要求下,思政教育没有旁观者,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是育人主体。首先,教师要以德立教。由于游泳课程的特殊性和思政工作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游泳教师既要有武德武艺双馨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育才能力。学校要创设各种平台提升游泳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意识,引导教师既要做“教书匠”,更要做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其次,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游泳课程要充分发挥游泳育德和育体合一的特点,立足价值引领,建构学生成长的精神世界,满足其“学以成人”的需求。在育人目标统领之下,丰富传统文化的人文滋养,培养游泳技能,实现道德养成、文化传承和健康身心的三维目标,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后,要注重思政资源的融入和挖掘。学校游泳课程改革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资源融入游泳课程。另外,还要注重挖掘传统游泳中蕴含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二)健全高校游泳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首先,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总的指导思想。对游泳课程的评价有多个维度,但每个国家的教育活动都是根据本国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不能改变,如果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就是失败的课程。其次,要明确评价主体与客体。游泳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要明确“谁来评”和“评谁”的问题。游泳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评价授课教师和学生,更要评价“三全育人”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而评价主体也应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动态设置,使得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最后,要细化评价手段,也就是解决“怎么评”的问题。课程思政的质量控制应渗透在每一节课堂之中,因此要重视“过程评价”。从课程的设计、思政内容的融入与挖掘、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着手,结合游泳课的特点,对照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维目标,并且要契合德育原理进行综合评价。
(三)挖掘游泳课程思政教学的资源
在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到知识、游泳技能就可以参与到未来体育行业和岗位的发展中,但是事实上这种观念存在偏差,如果学生的思想境界缺乏,或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不足,也会在步入社会和岗位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学生自身岗位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且如果学生个人缺乏思想意识、学习意识,那么也会造成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不能更好地与社会的相关理念和发展思想产生共鸣,甚至还会破坏社会的相关规则。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包含很多与游泳课程教学以及思政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要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游泳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内容,还需要教师加大游泳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力度,并且通过不断积累思政教学资源、思政教育素材等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接纳所讲授的事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挖掘游泳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中,可以将游泳竞赛、游泳活动中与集体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应用到课堂中,加大对比赛中相关思想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了解游泳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思想道德内容等。此外,教师可以将网络上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元素引入课堂中,比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网络热词、流行词或者与游泳竞赛精神、奋斗精神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名人事迹引入到课堂中,通过这种教育内容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不断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四)游泳运动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
为充分发挥游泳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效果,以问题为导向,游泳课本身就是一种训练式教育。在游泳比赛对抗中将有关科学的必备知识、运动训练技能、核心的素质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为一体有序推进。问题导向就是将游泳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政”齐头并进,紧扣游泳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游泳课程的核心要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原则,借助游泳运动的竞技对抗将学生引入重要的情景环境,通过竞技对抗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对抗、思索、运动实践等操作环节,凸显游泳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泳课程,不同项目的游泳课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一种项目的游泳教师要依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将游泳运动的科学方法与教书育人相统一挖掘思想元素。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四德”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的必然方向,以游泳运动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育人为重点,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大格局,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应。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游泳课程思政教材
高校游泳课程具有思政元素承载量大、项目多、频度高的特点。根据教学特点,挖掘契合点,实施思政教育。1.理念信念教育。了解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充分认识体育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认同和坚持优秀的中华体育文化。2.个人品格。增强体质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发展健全人格;敬畏与自觉遵守规则;提高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3.科学观方面。训练钻研、毅力、勤奋、创新、团结合作等科学观。结合上述内容,对高校游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编写相关教材。使得教学内容之间既有衔接性,又能体现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
三、结语
总之,在现代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游泳专业技能培养、文化课程教育等工作,没有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精神培养等形式,增加游泳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虽然学生了解丰富多样的游泳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却存在缺乏良好思想政治观念和文化意识的问题,这对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结合课程思政背景,需要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视、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人文关怀等角度出发,提升游泳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