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路径
2021-11-23郭磊
郭磊
(山东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 山东烟台 264005)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这是首次真正把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到与文化素养同等重要的地位。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并启动体育素养在高考中的应用研究。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针对近年悄然兴起的“体育教师当班主任”之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要让体育教师当班主任不再是一个问题,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将成为时髦,此言一出,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叫好。在此形势下,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加强其核心素养培养,对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甚至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1],它的首次使用是在欧盟的相关研究中[2]。随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展开,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界,其中主流研究集中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而伴随我国体育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近几年相关研究也扩展到教师群体,把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4]。
“素养”一词出自《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为官员平时不加强修习涵养,就不能担负起强国的重任。可以看出,素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是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而把“素养”和“核心”结合起来的“核心素养”,是指区别于其他领域或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应具备的主要知识储备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3]。核心素养可以指学科,也可以指学生或教师,尽管这些不同范畴的核心素养内涵稍有差别,但其基本要义是相通的[5]。
2 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
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虽然具有核心素养的一般特征,但更体现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就是说,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比广义的人的核心素养更加具体,且能区别于其他职业,具有强烈的特殊性[6]。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主要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到关键、决定作用,并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开展学校教育工作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在当前形势下,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2.1 教育教学理论和综合知识素养
体育教师是万千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子,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用教育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教学理论的储备决定了教师“眼光”的深度和高度。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下,才能厘清当下社会各方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期许,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良好的育人态度,担当起时代赋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使命。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需要给学生不断渗透健康的理念及科学锻炼、急性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综合知识不但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安全地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信心的提高。随着体育在升学考试中比重的提升,此类综合知识的储备和加工能力也成为彰显中小学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砝码。
2.2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素养
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统归于专业能力,体育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赖以生存的本领,相较于高校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特殊,表现为以下几点。(1)学生的生理、心理有较大的年级差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连续性,也要体现阶段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相对固定,生理和心理已经比较成熟,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中主要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2)中小学体育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兴趣化。中小学生体育教学更注重全面发展,力量、速度、柔韧性、协调性、耐力等身体素质都不可或缺,既要求课上进行锻炼,也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所以,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统筹规划教学任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中小学生获取体育技能的渠道相对狭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天然崇拜心理,使得中小学生的“服从度”更高,同时中小学生对技能的学习主要来源于视觉获取,这也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技术的规范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除技术教学外,还有带领、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裁判临场执裁能力。另外,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还需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合理使用教学多媒体与网络,进行信息化教学。
2.3 行为素养
教师行为素养包括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教学研究行为和人际交往行为。其中,教学行为是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评判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指标。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3个方面。在整个过程中,传授的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培养的是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习惯,渗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对体育工作的热情。学习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包括师德教育、远程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7]。教学研究行为包括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的情况。这两种行为素养都体现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外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是决定教师行为素养上限的要素。人际交往行为也是教师行为素养的重要一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整个教学活动密切关联,应与其他科目教师及教辅人员进行交流;同时,伴随中考体育分值的增长,家长对学生体育成绩愈发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也会增加,与体育教师的直接交流会不断增多。在交流的过程中,都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展现体育人的风采。而随着“体育教师当班主任”成为热点,班级管理能力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加分项”。长久以来的“边缘学科”晋升为主流,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也是给予了体育教师展现自身素养的更大平台。
3 新形势下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3.1 教育教学理论和综合知识素养的培养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首先要与教师职业精神的提升相结合。2019年9月,全国各个高校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这是树立中小学教师职业精神的绝好机会。在中小学校层面上,通过主题教育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初心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高尚的师德、无私的爱心、坚定的责任心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小学要把此类活动常态化,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树立热爱教育事业、钻研教学艺术、对学生诲人不倦、对自己职业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忘我的工作热情。其次,学校要一视同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参与体育测试及学习的机会,让中小学体育教师有机会接受更多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在校内,加强教学理论研讨活动,以老带新,让青年体育教师快速成长。最后,教师要丰富综合知识的学习。当前网络知识学习的便利给予了更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更多健康知识讲座,使教师能够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学生更易于接受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体育价值观。
3.2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养首先得益于高校的学习,所以学校在引进教师时相应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经过几十年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体育教师资源短缺的形势已经大大得到改善,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养已经能基本满足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农村小学仍存在教师学习时间短,甚至其他科目教师代课的情形,学校后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专业理论的应用也是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所以,学校的重视和培养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树立良好的教研之风,选拔出优秀的体育教研组长,定时举办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大赛,并对优秀教师进行荣誉奖励,让每位体育教师重视并提高自己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水平。
3.3 教师行为素养的培养
教学行为素养是教师行为素养的主体。不同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养,教学行为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如何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地把控教学过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的部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技法与方式运用研究不足,导致教学设计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提升:一是要积极制定教师进修学习的保障制度,鼓励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教师,参加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进修学习来开拓教学视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师傅带徒弟、示范课教学、教学竞赛、教学交流等各类活动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快速成长。教学研究行为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在课题申报上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当前“健康第一”“学生体育素养”等教育理念指引下,把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归纳、升华,真正让科研来自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人际交往行为方面,首先在学校层面,要重视体育在中小学学风、校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体育教师的各方面工作作为与社会、家长交流的一个窗口,积极营造交流的环境。特别是体育教师作为班主任时,鼓励体育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激发其乐观主动的特质,改善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4 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在以往的基础上,对综合知识的深加工、人际交往素养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也应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给予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核心素养,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