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种互动,打造小学作文善教乐学模式
2021-11-23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房金梅
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房金梅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在学校教育中,作文属于语文学科活动中的“语言表达”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作文现象即是在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状态下对阅读感知的实践体验和语文知识的转化迁移。“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其意在于强调——作文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应从启蒙教育阶段高度重视起来。那么,如何构建儿童作文的善教乐学模式呢?
一、以“内外互动”为路径,有效引领儿童乐于习作
语文教材具有不容忽视的“例子”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儿童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善于以“生活链接”为主的开放形式,通过“对内拓展、对外延伸”等常态化活动,不断地增加在素材与情感上的积累与积淀,进而把启蒙作文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道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知,进一步寻找并记载关于大自然声音的“新发现”;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感悟记载下来。再如,充分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生活现象大家谈”专栏,让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分享每天获取的生活信息和生活感悟;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作文素材资源库”展示和评比,在交流与共享中不断地放大积累效应。这些作文“诗外工夫”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
二、以“读写互动”为路径,有效引领儿童乐于习作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活动中的两大块基石,相互之间是彼此促进与和谐共生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儿童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状态下的“读写互动”活动,不仅有利于变相地降低作文学习难度,从中攫取“1+1>2”的实质性效益,而且有利于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切实开创一条善思乐作的“活水渠道”。例如,在教学五上第六单元内容后,教师或可让小学生在“想一想、谈一谈”基础上写一写“读后感”,或可引导他们围绕“我眼中的至爱亲情”主题,写一写“发生在自己家庭里的感人故事”。这些建立在“阅读与感悟”基础上的作文现象,既可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又能更好地培养其深度思维能力,让他们“有话想说、言之有物”,综合效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德智互动”为路径,有效引领儿童乐于习作
“情感”是“学、思、做”的精神和灵魂现象。同样,作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兴趣”因素毕竟是难以持久的,只有从根本上引发情感,深化情感,才能真正扭转“苍白空洞、行之不远”的不良现象。这一点对小学生群体来说,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教师让学生回家“为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并且完成相应的一篇作文。第二天,有一女孩问“能不能写外婆”。为什么呢?原来她父母早已离异,且常年在外务工。多年来,她都是住在外婆家,而且外婆不顾多病缠身,一直非常细致地关照她的学习和生活。她想借这次作文机会,表达对外婆的感激之情。在交流活动环节,她的作文深深地打动了全班,赢得了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有些学生还悄悄地撕掉了“虚假”作文,回家后先做重新再写。作文的德智互动由此可见一斑。
四、以“学做互动”为路径,有效引领儿童乐于习作
“学以致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本文所说的“学做结合”,主要是指作文教学中的“学、思、做、写”相结合,是“学以致用”的具体形式和实质现象。例如,在《将相和》教学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小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首先以“我眼中的其人其事”,让他们进行小组和集体形式下的读思交流;然后通过“自主合作、自行创编、自制道具、自我组织”等,开展与之相应的“课本剧”表演和评比活动。各小组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再结合教师的必要性点评,最终产生令人信服的“最佳剧本”“最佳表演者”“最佳表演小组”等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全班或以个体形式,或以自我搭建小组的合作形式,写一篇体验式作文。孩子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不仅积极深度地参与,作文活动效果也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在“生本学习、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以“内外互动、读写互动、德智互动、学做互动”等途径为基本抓手,实事求是,不断反思,熟能生巧,定能开创一条有利于“教学相长”的作文启蒙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