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2021-11-23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张春红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张春红
“群文阅读”是指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多个不同的文本进行阅读学习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教师为学生引入群文阅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种类,也可以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总结出阅读学习的规律,掌握阅读学习的技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对群文阅读活动的重视,在增加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实效。
一、领略不同语言风格,拓展阅读面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阅读经验,也没有广泛的阅读面,因此很难从阅读出发接触精彩纷呈的世界,而群文阅读活动的优点之一,就是能打破教材的局限性,为学生带来多种多样的阅读文本。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阅读内容,为学生拟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并指导学生阅读风格迥异的文章,以便学生在拓展阅读面的同时领略到不同语言风格的特点。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为了避免学生局限在一篇文章上,教师就可以基于本文中阐述的内容,为学生引入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文章。具体来说,在本文中,作者利用时间顺序对钱塘江涨潮前后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将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为学生引入《七绝·观潮》《钱江潮与弄潮儿》等图书资料,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分析诗歌和说明文时,能体会不同语言风格文章的描写特点。
二、做好阅读比对分析,提升阅读品味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品味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单纯地使用教材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内容层次单一、缺乏比较性的文本,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精彩之处。所以,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具有比较性的多个文本,让学生在分析这些文章中看到作者对写作技巧的熟练把握,体会到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质量稍次的文章,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文章的优劣,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品味。
以《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来说,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在人物描写上的精练和细致,在概括闰土性格特点上的高明之处,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内容较为空洞、直白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对。在学生对其他文本进行阅读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些文章中是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呢?”促使学生在阅读分析后,回答出“文章中较为直接地展示了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随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与这些文章相比,鲁迅先生是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呢?”以便学生在强烈的比对中,分析出文章的优劣。
可见,教师为学生引入比对性较强的文本,并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分析出文章优劣的同时,增强对优秀文章的欣赏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
三、阅读内容相似文本,强化文章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具有相似性的文章,是群文阅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某一主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阅读潜力,掌握阅读分析的规律。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一篇文章后,教师要从文章中找寻切入点,为学生设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并引入与主题相匹配的多篇文章,以便学生快速地把握阅读分析的技巧。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数量众多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大大提高自由性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作者利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向人们阐述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的道理,从而达到了“借物喻人”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手法入手,为学生设定“分析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群文阅读任务,并为学生引入《白杨》《访兰》等多篇采用“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文章,促使学生在群文阅读后,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透过上述案例可见,教师为学生引入具有相似性的文章,能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更快地发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从而针对性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彻底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多文本中,大大提升综合阅读能力。所以,在之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利用群文阅读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析活动,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