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读,为童年播下阅读的种子
——谈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评价策略
2021-11-23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沈书羽
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沈书羽
阅读,在个体的精神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个体的心灵成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粒充满神奇色彩的种子,而阅读能唤醒这粒种子。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书籍在人类世界中的力量,他认为阅读是一种使学生变聪明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规定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至少为145万字,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借助系统、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
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整本书,许多学校广泛开展了“推荐课”“推进课”和“汇报交流分享课”三类基础课,并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阅读前期的“推荐课”主要关注教师在推荐阅读材料时是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望,以及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否科学。
阅读中期的“推进课”重在评价教师是否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容量和难度是否适宜,是否创造性地使用阅读材料等。教学内容的纽带作用表现在,既引导学生汇报总结前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又进一步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后续阅读打基础,引导学生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阅读产生浓厚兴趣。
阅读后期的“汇报交流分享课”,重点在回顾、思考、总结,从而激励学生探究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品读人物形象,欣赏精彩情节,交流阅读感悟。
二、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
课外阅读评价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依据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发展需要,关注阅读学情,以学定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的阅读量,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提问学生:在阅读本书时,有遇到过特别难懂的地方吗?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学生问题:句子读起来不符合自己的说话习惯,人物多而复杂,结构难梳理,时空跨度大,不熟悉写作背景和文化氛围,作品长,内容生疏。
教师应针对学生问题设计调整阅读环节并给予学法指导。
出示小贴士:
①有些名著跟畅销书比,读起来感觉空洞乏味、晦涩难懂,但回头想想,这些书既然能被世人评为经典读物,那必有它的过人之处,就会想着一探究竟,慢慢就会沉下心来去读,去研究,最终你会发现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
②读书之前,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可以帮助你大概了解书目的内容与价值,适当地做批注,写读书笔记,你会收获良多。
2.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课外阅读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限制,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阅读评价工作上科学合理、方法灵活,不仅要考虑教育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3.评价多元化原则
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在形式上应多样化,可以将学生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课外阅读的得失收获,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
(二)评价形式
1.书面形式的检查评价
书面形式的检查途径主要包括:学生读书笔记、阅读批注、阅读记录卡、读书手抄报等,通过这些形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它是定时、定主题、定量的检查评价方式。
定时是日常检查或定期检查。
定主题是指进行阶段性主题阅读,如有关“四大名著”“民间神话故事”“格林童话”的主题,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诗词等。
定量是指结合学生的阅读内容和兴趣特点设定合理的要求,如每篇阅读笔记摘抄8 个以上重点词语、3 个以上的优美句子、2 个以上的精彩片段、读书心得80 字左右等。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4~6 人一组)组织阅读,设置阅读轮值小组长,负责阅读检查和评价。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分值为3、2、1 分。每周或者每两周组织小组评选,选出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通过传阅、展览的方式,让同学观摩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促进的潜力。
2.读书活动形式的评价
这种评价形式是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和竞赛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通过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成果汇报课、读书手抄报评比、诗词大会等活动,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激发学生吸取多元化的知识营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上《牛郎织女》一课后,学生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品《中国民间故事》。半个月后,在班上举行“中国民间故事成果展”。在成果分享课上,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如“九色鹿”“孟姜女哭长城”“鲁班学艺”“华佗求学”“木兰从军”等,有的学生还对祝英台、白蛇、九色鹿、华佗等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了真知灼见的品评。这次延伸阅读,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探索意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课前三分钟形式评价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该如何评价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畅谈阅读感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实施方法:每堂语文课安排一名学生畅聊电视、报纸、广播和课外读物中最有趣的内容或阅读感受,越新颖越好。然后,组织班级学生点评,通过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等形式,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进行激励或点拨,并计分入册。学生的选取可以以座位号为序,也可以随机抽签,确保全员参与。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有激励性,如对能力较强、乐于挑战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精彩演讲后适度提高评价标准,就演讲内容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形象风度是否适宜场景等几个方面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跳一跳,摘桃子”,然后再次演讲。对不善言辞、知识面较窄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多鼓励、勤夸奖。教师每次只提一个小要求,如朗诵一段较熟悉的诗歌,再引导班级学生对他们的进步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提出下一步要求,增强其信心,循序渐进,激发其阅读表达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展风采的机会,教师要因势利导,让他们准备充分,及时鼓励,树立自信。
课前三分钟展示说的都是学生身边新鲜的人、事、物、景,此评价形式可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学习动力。
4.问卷调查诊断式评价
在完成评价任务、解决阅读问题后,其阅读评价工作将归零,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往往得不到持续有效的指导。那么教师如何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呢?笔者建议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出相关的调查问题。以《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设置不同的问题:
(1)观察书名,猜测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阅读内容,尼尔斯“旅行”的原因是什么,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3)回顾阅读材料,在本书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有哪些?书中展现了尼尔斯哪些人物特征?
(4)回忆阅读内容,书中哪些内容令你印象深刻,十分难忘?
问题的答案随阅读进度而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相关评价。例如,对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只能回答问题(1)和问题(2),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当提高阅读速度。教师还应适当提高阅读速度快的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阅读评价的目的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通过阅读评价,能让学生的阅读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阅读的种子。兴趣滋养着这一粒粒种子,让孩子们在那些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故事、最美丽的风景、最深奥的智慧的海洋里汲取知识营养,滋养心灵,健康快乐地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