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儿童阅读力的四度空间透视——以《搭船的鸟》为例
2021-11-23江苏省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徐悦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徐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特点、情感表达、儿童思维发展、类文阅读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和视角阅读,发挥自身能动性,使学生能习得阅读方法,夯实语文基础,增强文化涵养,提升语用能力,力求在阅读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一、主体透视: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
1.点亮求知欲望,找到阅读发力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树立“儿童本位”的教学理念。每当学到一篇新课文时,童心里总是会存有疑问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总是从“教什么”“怎么教”出发,而忽视了学生要“学什么”。因此,教师要在文章中寻找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点,使课文真正变成学生爱学的课文。
案例1:《搭船的鸟》教学片段(一)
师:作者看到这只小鸟,有许多好奇的想法。谁来读出小作者的疑问?
师:从小作者一连串的疑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很爱思考。
生:他看这只小鸟看了很久。
师:这只小鸟站在那儿多久,小作者就观察了多久,这就是持久观察。(板书:持久)耳朵在听,眼睛在看,脑袋在想,作者才又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画面。
笔者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这只小鸟细致、持久的观察,并不是直接点出,而是通过小作者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用和小作者一样的视角来解读这四个疑问,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关注到这并不是简单的四个疑惑,而是在表明小作者的持久观察。在这样的儿童视角下,更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
教师解读教材时,一定要先思考学生想要学什么,他们对课文的兴趣点在哪里,只有在儿童视角下解读文本,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准确找到激发儿童阅读力的发力点,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情境中。
2.关注认知结构,夯实阅读延伸点
例如,学生在学习《搭船的鸟》之前一定对别的鸟类有过了解,因此可以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去学习,也会思考翠鸟与别的鸟不同在哪里。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先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思考并落实真正符合文本,又符合儿童阅读延伸点的内容,只有以儿童为中心,并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才能真正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呈螺旋式上升,使其阅读力在不断积累、延伸中得以丰厚。
3.设计趣味课堂,实现阅读快乐点
趣味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儿童眼中的课堂。在《搭船的鸟》一课中,重点挖掘翠鸟捕鱼时的动作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语言点。学生大都没有见过翠鸟捕鱼的画面,光凭阅读也难以想象,怎样让学生有切实的体会呢?当教师具有这样的儿童眼光,抓住一个有趣点扩大出去,就能设计出排列捕鱼的顺序、看视频、学着做动作等有趣的课堂实践,学生学来自然就有趣味,也更能在有趣的阅读实践中感受到这些动词的妙用。
二、文本透视:基于语言要素的阅读
1.关注语言特点
阅读教学的关键是理解,也是一种内化的语言训练,教师应重视关注语言的特点,使学生得到积累,强化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探究语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词语的不同含义。例如,“搭船”一词赋予了翠鸟拟人化的智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探究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从而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
2.关注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学生会发现文章中也有比喻、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也会有作者别出心裁的文本呈现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从语言文字中去透析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以体验性、情境性的语言实践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案例2:《搭船的鸟》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翠鸟的羽毛很美丽。
师:美在哪里?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吗?
生:羽毛的颜色很亮,还有珍珠一样的白点。
师: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翠鸟的嘴巴很长。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基于语言的表达特点,关注到作者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要写嘴巴,又为什么要和鹦鹉进行对比。在关注作者表达方式的品读过程中,真正落实语言的实践,即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去探寻写的目的,从而促进读的理解。
三、情感透视:基于情感表达的阅读
1.借助文本共情
学生对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能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但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基于课文原本的表达,在理解与升华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感受。
案例3:《搭船的鸟》教学片段(三)
师:读最后一小节,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后才告诉我们这是一只翠鸟?
生:他光顾着看这只小鸟了。
师:为什么他对这只小鸟那么入迷?
生:小鸟很美,他喜欢小鸟。
师:那再想想,为什么这只小鸟在船上站了这么久?
《搭船的鸟》一课看似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感情,但是细品之下,我们仍然可以从最后一段中感受到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以及人与鸟儿相处的和谐自然。在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中,要注意勾连前后文,全面把握整体的感情思路,进行细致的品读与感悟。
2.联系生活共情
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需要接轨学生审美情趣取向展开操作和布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共情。在教学《搭船的鸟》这篇散文时,喜爱翠鸟是一条比较明显的感情线,但是人与鸟儿和谐相处这条线就藏得比较深。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发掘性阅读,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与小动物们和谐相处的画面。在这样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共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文本所表达的感情进行鉴赏,从而形成共鸣。
四、思维透视:基于思维发展的阅读
1.拓展阅读,思维碰撞
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拓展性阅读导学单,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例如,对于《搭船的鸟》一课,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关于翠鸟的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比对课文内容与收集的资料在写法上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深化理解为何作者不以“翠鸟”命名,而是“搭船的鸟”,从而使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只有让学生丰富课外的阅读,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积累以运用,积累以思考,积累以提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在阅读中的思辨力。
2.类文阅读,发展思维
课本是很好的资源,从课文中观察作者的取材角度、立意,整体构思,并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阅读,都能成为学生阅读力的增量。同类比读就是一种建构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同类课文的特点,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都是写观察所得,但观察角度各不相同。《搭船的鸟》体现的是细致的观察,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点。而《金色的草地》是观察后有所发现,发现后进行思考,并在仔细观察后有了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同类课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应立足儿童视角,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使阅读内容为学生的阅读需求服务,并通过文本解读、语言品析、情感共鸣等多种阅读手段使学生在饱满热情、浓厚兴趣、迫切欲望的驱动和指引下深入阅读,从而掌握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热爱阅读,实现真正内化了的属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