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23郑康
文/郑康
1985年,国务院向全国高校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理念,为今后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社会化模式下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是一项没有完成的改革,改革进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问题,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找出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一、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模式解析
社会化模式下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渐进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引入明确了这项工作的最终方向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变传统学校后勤经营模式,将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分离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将后勤工作交给市场,通过开放的市场竞争模式提高学校后勤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化后勤服务水平。关于后勤保障服务的特征主要包括:后勤管理由以往的行政计划指令转为市场经济调控手段,后勤服务纳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引导、社会承担”模式,这是社会化模式下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最直接的特征,宏观调控与扶持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将具有商品属性的后勤行业交给社会;后勤服务产业有着第三产业的服务属性,高校有着教书的育人属性,后勤保障服务在做好第三产业“服务”工作的同时,也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校办学需求;企业法人化是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也是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关键[1]。
二、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高校后勤工作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质量,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活动服务,这就要转变传统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将学校后勤服务转为市场化,例如,以外包的形式交给社会企业或个体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实际上,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企业,对学校后勤工作仍保留着固有的认知,认为这本就是学校的工作,应当由学校负责,学校内应当安排专门的后勤部门,而不是让社会企业参与其中。
(二)管理体制难以理顺
市场化运作方式是学校后勤改革的关键,但从当前改革的几种模式来看,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管理体制难以理顺的情况。由于学校有着特殊的“育人”属性,不同于社会企业,如何确保后勤服务实体管理机制的顺利运行是整项工作的难点。一方面,行政主导和政社不分现象明显,学校后勤管理多依赖于学校的“保护”,长期依靠学校的行政手段调配人力资源,但高度的行政化阻碍了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导致后勤管理不够规范,缺失了自主经营权,从而引发利益冲突。另一方面,职能划分不清,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承接方和学校后勤管理者在分工方面缺少一定的政策支持,工作中时常发生权责不明确、职能划分不清的现象,如外包方法人地位不明确,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阻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后勤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推进
后勤服务工作有着一个明显的冲突点就是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与后勤服务公益属性下的低成本存在着矛盾,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无法顺利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中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有着明显区别,后者在工作中要承担更多辛苦,导致学校后勤人员招聘困难[2]。不仅如此,待遇上的不公平难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导致所有人的职责发生了变化,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市场经济调配下的所有风险,这对其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后勤财务状况问题严重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这对后勤保障服务来说是一项挑战。很多学校大量招收后勤服务人员,后勤部门人才准入门槛低,有时也会安排教职工家属进入后勤部门。而后勤部门的经费多由国家、政府以及学校补贴发放,在社会化改革下,工作人员薪资待遇不断提升,庞大的后勤职工队伍给学校带来资金上的负担。学校内缺少统一的行政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较多,财务核算方法不同,会计制度多样化,比如服务型和事业型经济实体应用了收付实体制,经营型独立法人应用了权责发生制,后勤部门存在两种财务和会计制度,年终会计报表难以合并,核算结果不能汇总,对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造成阻碍。
三、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究
(一)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后勤保障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化,它以发挥社会力量为目的,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学校应配合社会企业一同开展后勤服务工作,为企业或个人经营主体提供一定的政策关怀,给予优惠制度。企业应树立责任意识,拉近自身与企业的关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校育人的属性,以发展的目光为学校提供优质化后勤保障服务。
(二)强化顶层设计,确立合理的后期保障管理体制
国家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此,提出下述建议以供参考:一是加强政策上的引导。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文件,强化后勤保障服务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解决以往后勤管理在产权和税收方面出现的问题,使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有章可循;二是营造适度宽松的政策环境,对社会企业或个体给予更多支持;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监督,行业协会制定后勤工作标准体系,并在服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与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化改革模式,推进后勤保障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机制,将后勤服务剥离的同时加强监督与管理,与社会企业协调关系,预防“以包代管”情况的出现。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对学校后勤实体作出考核评价,确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提高各方实体的公平竞争意识,督促企业强化服务意识[3]。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员业务能力培训
对于学校后勤来说,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奖励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其行为的约束,使其意识到自己作为服务人员,要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对于业务能力强且表现优异的员工,应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工作懒散、态度不端正的人应予以警告或减薪处理。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对后勤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使其意识到自身岗位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内容,确立考核制度,对相关人员实施绩效管理,将工作行为与薪资水平挂钩,提升人员的工作能力。
(四)建立成本费用核算机制,健全后勤服务实体监督机制
1.建立成本费用核算机制
将运营成本和服务业绩相结合,将费用支出和业务量相结合,对后勤利润作出整体分析。科学制定后勤服务产品的单品成本标准,例如学生食堂一份西红柿炒鸡蛋的价格是1.5元,针对1.5元应推测出一份需要多少个西红柿与鸡蛋,将每一份价格细致化,推算出需要多少资源参与配置。明确产品计量标准,合理优化成本,提升单位数量经营业绩。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对所有材料作出逆序推算,保证每道工序有据可循,确保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加强财务监督
社会化模式下的高校后勤改革需要保证财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这是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后勤部门应制定满足自身情况的财务制度,核算实体资产价值后,了解净资产、成本费用以及收入数据,找出导致经营成本升高的原因,加强财务监督与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后勤财务部门应发挥自身作用,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后勤部门财务的监管,真实反映利润,实现后勤实体的统筹管理。
3.健全后勤服务实体监督机制
在后勤服务的监督考核环节应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内部监管机制,做好不定期抽查工作,针对后期服务问题及时反馈,并制订整改意见。明确高校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服务商户的监控。建立内外结合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监督体系,发挥政府与学校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做好监督管理。明确产权,理清权责关系。学校财务部门、后勤部门做好资产评估与划分,放权给后勤部门,让社会企业有一定的自主权开展后勤保障服务,从而更好地开发市场。此外,学校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下应实现经营性资产转移,通过对政策的解读理清权责关系,依靠法律手段明确责任主体,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完善各项事务。
四、结语
基于社会化模式的高校后勤服务改革是一项漫长且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企业的多方合力。学校应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确立合理的后期保障管理体制,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与此同时,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员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建立成本费用核算机制,健全后勤服务实体监督机制,为今后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