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重构
2021-11-23甘泉副教授
甘泉(副教授)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一、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献综述
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肖群忠、刘永春,2015),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需要。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张迪,2016)。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肖群忠、刘永春,2015)。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王丽媛,2014)。孟源北、陈小娟(2016)从思想、行为、目标三个层面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王丽媛(2014)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李进(2016)则认为工匠精神至少包括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等几方面。虽然不同学者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其内涵包含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价值取向。
二、“工匠精神”在会计职业中的体现
《庄子·养生主》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实现“道技合一”的境界,对于会计从业者而言应该做到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坚守,体现为会计的“工匠精神”。会计的工匠精神体现为一种诚实守信、专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唐衍军,2017)。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职业正在向财务智能化和业财一体化方向发展,会计工匠精神也更加突出“创新”这一时代要求。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虽属于精神层面,但其基本内涵中理所当然地包含对“技艺”的追求。因此会计工匠精神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诚实守信
会计从业者应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讲老实话,毋忘立信(潘序伦、丁苏民,1983)。会计工作主要是以货币计量为基础,依据准则并遵循规范的程序来提供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财务信息使用部分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会计工作首先要求的是真实、准确,对于会计从业者而言诚实守信应是最基本要求。
(二)爱岗敬业
对于职业的认同、工作的热爱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会计工匠精神的题中之意,更是工匠精神的基石。没有对职业的认同和热爱,也很难在会计工作中做出成绩。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做到持之以恒、不断钻研,将个人的理想与事业紧密结合。
(三)精益求精
会计工作繁琐细致,心态上需要耐心、仔细,工作上需要追求精确且高效。会计工作不在于对简单财务信息的反映,要为管理决策服务,财务信息需要与业务融合,并更加精准、及时、动态地反映业务活动,而不应停留在历史信息的记录上。会计工作需要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这也是会计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
(四)融合创新
会计职业发展历程本身也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一直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在“大智移云物区”时代,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会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从业者更需要拥抱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不断创新。
三、当前高职会计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明显
当前会计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视度还不够,培育效果不明显。一是“工匠精神”培养简单课程化,仅在人才培养中增设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课程,实际教学中以“说教式”为主,教学效果较差。二是缺乏职业氛围的熏陶,校企合作日益紧密,但更多侧重于技术等实践培养,企业在会计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有待提升。
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李小鲁,2016)。“工匠精神”的培育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需要重视职业氛围的感染、文化的熏陶、创新的引领。学校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一个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到学生自身的内在精神结构之中(李小鲁,2016)。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创新企业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共同营造有助于会计工匠精神养成的教育环境;加强对会计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
四、重构高职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其本质也是产教融合。2017年底,国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国家从政策层面为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支撑。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重构,应侧重于从强化师资、优化课程、内化实践、文化育人等方面构建“一个平台、两大组织、三课堂联动、四个维度、五个阶段”产教融合下的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立足会计职业特点和专业特征,深化校企融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因此不能脱离职业谈“精神”。企业在职业精神的培育中具有天然优势,“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参与,需要校企协同、深度合作。以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工作坊+企业办事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企业运营模式推进工作坊、办事处的建设,将会计职业精神、会计文化等通过各类业务的拓展和项目活动的完成进行传播和传承,进而强化学生会计文化素养熏陶。
(二)组建教师工作坊对接企业,引进企业进驻校园,成立“企业办事处”
形成“工作坊+办事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学院,营造会计“工匠精神”育人环境。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适应会计职业深度变革的高技术技能会计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创新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双方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知行合一”理念,结合会计专业特点,以“引入-转化-辐射”为主线,进一步健全“工作坊+办事处”校企合作模式。引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中介典型企业及财务数字技术服务公司,在组建“企业办事处”的基础上,以办事处为载体引入财务业务;学生在专任教师带领下进入企业办事处对接企业师傅,企业办事处成为企业在校内的“映射企业”,按企业化模式运作。形成“企业师傅+学校导师”双导师指导模式,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践工作,进而实现学生实践训练“校内化”,学生培养“场景化”。通过完善育人平台、联通三课堂、营造会计职业场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对接,实现教与学的“知行合一”,使“工匠精神”培育有载体、有氛围、有内容,进而融入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
由骨干专业教师领衔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财务活动的若干工作坊,一方面与“企业办事处”对接,将企业真实业务“教学资源化”,校企共同参与,强强联合整合资源,加工、提炼真实企业财务业务开发教学资源,供学生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开展社会培训、财务咨询服务、职业技能考证辅导等各类产学研项目;学校在积极服务社会的同时紧密参与市场活动,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进而保持教育教学的先进性。以企业运营模式推进工作坊、办事处的建设为基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在提升学生会计业务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感悟会计职业精神,接受会计文化熏陶。
(三)“知行合一”,推进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
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真正有机结合,将会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推进三课堂联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培养的学生专业技术过硬;在实践中感悟职业精神的力量,接受优秀会计职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第一课堂推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将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特别是大数据财务思维和会计“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和课程思政全覆盖,进而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在“工作坊+办事处”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组建和完善会计专业学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激发教师、企业师傅和学生有序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自愿申请加入教师工作坊、进入企业办事处,开展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真账实操、企业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将拼搏进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专兼职教师承担第一课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授课任务,同时在工作坊、办事处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实现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理论课堂与实际工作对接,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工作实践中理解并掌握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学生通过第一、二课堂的交互学习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现第一、二、三课堂的阶梯渐进学习。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校企深度参与,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对接,实现了一、二、三课堂纵向递进、横向融合,形成交叉互动机制。
(四)从“精技”“匠心”“品行”“化文”四个维度深化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会计职业中的渗透,“财务机器人”面世,“数字财务”时代已经到来,会计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中,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业财一体化”背景下,社会更加需要“诚信有操守、胜任能发展、专业勇创新”型的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应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培养适应会计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从以下四个维度深化会计人才培养。
1.以教师“工匠”建设引领学生“工匠”的养成,使学生更加精通会计专业技术。通过企业办事处引进企业师傅和专业前沿技术和理念,同时会计专任教师进驻办事处进行“业务实战”,实现专业技能的不断更迭,校企共建双师队伍,以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教师队伍的知识更迭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精技”。
2.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共建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匠心”养成。一是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会计工匠精神元素细化融入课堂教学,深化于实践过程。二是结合会计职业特点校企共同开发会计职业素养类课程,将会计岗位最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计职业道德融合课程、进入课堂,从而助力“匠心”养成。
3.大力推进三课堂联动,将“工匠精神”与会计岗位实践有机融合,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品行”。学生在“工作坊”由教师带领完成具体项目,进入“企业办事处”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在实践中体验会计职业、感悟会计职业精神。将职业精神的养成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技能训练中品读会计职业精神并自觉融于技能训练过程之中,进而促使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4.推动会计文化进校园,使校园文化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传承会计文化。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人的表率,使教师的“敬业、奉献、拼搏、创新”精神感召学生。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办事处,在校内积极营造职场氛围,植入企业文化元素,开展紧贴实际的技能训练项目和生产性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坊”“办事处”项目工作实践,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体会爱岗敬业、创新拼搏精神。通过参与各类专业学会、专业服务管理等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创新拼搏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会计文化认同,实现“化文”。
5.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分“专业认知-职业认同-技能锤炼-‘精’技提升-服务与自我实现”五个阶段,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第一阶段,新生入校以后开展专业始业教育,宣讲会计岗位能力构成、会计职业精神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增强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第二阶段,在大一开设“职业入门与职业精神”“财经职业素养”等课程,邀请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校友等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后,通过参加校内技能竞赛,进入各类专业学会开展自我创新活动,参加教师工作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认同感,实现“敬业乐群”。第三阶段,学生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后开设专项实训课程,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同时实现专业技能的锻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初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考试,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以“1+X”证书和技能竞赛推进学生专业技能锤炼。第四阶段,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和岗位技能训练后,可通过参与教师工作坊、进入企业办事处,在校企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各类仿真性实践锻炼和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孕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通过完成企业实践项目,使学生学有所用,真正实现对专业技术的“精通”。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坊和办事处项目,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领悟会计职业精神,在会计“工匠精神”中得到熏陶,不断提升自我精神。第五阶段,强化专业实习、就业,学会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结合数字财务时代要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实习中增强“为群服务”意识,在服务社会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