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2021-11-23王义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目专业课程考试

文/王义龙

由于高校招生制度对千万学子的学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稳步推进的良好效果。新高考的改革主要包括录取批次的取消、考试科目的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对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1]。

一、新高考对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的影响

新高考制度改革现已全面启动。伴随着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在高校自主招生、高考考试科目等方面不断开展研究和探索,并先后在不同省市开展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工作[2]。新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录取方式等都对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一,考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原先的高考制度中,考试方式分为文理两科,不同考生的考试科目设置有所不同。在新高考改革之后,高考不再划分文理科,所有考生都采用“3+3”的考试模式[3]。其中,一个“3”代表语、数、外语三门主要科目,另一个“3”代表从其他六门高中科目中任选的三门科目。针对英语科目,很多地区实行听力考试,并以机考的方式开展。在这种模式下,考生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与此同时,学生容易产生偏科的现象,不再注重知识的积累。此外,新的高考方式对高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对各门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旧延续新高考改革之前的方式(文理分科),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导,导致了教育的衔接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高考改革后,除了语、数、外语为必考科目外,其他六门科目可以任选三门,这种考试方式也会导致高校中同一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别;第二,录取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考试制度中,录取批次分为多个批次,新高考改革后,录取批次被合并。此项改革仅将录取批次作简单的划分,不再进一步细分,为各大高校和学生的互相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一改革措施使高校不再接受批次的限制,摆脱了学生对高校的印象,学生可以不再以学校的批次作为参考,而是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作为目标院校;第三,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考试内容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突发事件,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招生模式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由于不像统考成绩一样具有客观性,其评价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4]。如果社会的诚信机制得不到彻底完善,综合评价的公平性问题则会引发更为深远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对教育治理体系的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新高考改革协同的推进力度仍不够充分。高校在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方面还未满足一定的要求,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政府、高校之间对于新高考改革所需承担的责任界限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协调两者的关系。此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也受到了社会公信力的质疑,如:高校在录取学生时非常重视综合素质的评价,有些大学制定了相应的定向计划,使得社会公众对政策的公开和透明性存在质疑。在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评价标准,此种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约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此种人才培养方案下的学生经过一系列培养后,最终仍然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对于不同类型(应用型和学术型)的人才的定位基本无区别,但在知识的应用方式这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差别。高校课程设置仍然依赖教师,课程体系不完善,在这种状态下,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较少,专业课程较多,使得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基本都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来评定学生是否足够优秀,此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三、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制度在新高考中的完善与发展

从高校招生工作来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需通过以下措施对其做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第一,制定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定位要充分结合高校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为高中教学提供依据和方向,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学生资源。综合素质评价要以高中学生的个人信息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对评价标准与高校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将高校的评价标准作为高中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参考,引导高中学生向高校标准不断靠近。通过这种方式,利用高校招生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第二,实现教学与高考的无缝衔接[5]。教学与高考存在一定的矛盾,要使二者之间能够无缝衔接,就必须使两者紧密结合,使之具备稳定的互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总体目标,在此要求下,当遇到难题时,二者要密切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在细化要求的同时,要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既满足高中课程标准,也要满足高校的人才选拔标准。此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要通过权威的平台进行传播和发布,要对此类信息平台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在发布与高考相关的信息时,要尽可能地提前公布出来,为高中学生和教师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提供方便;第三,高校要顺应新高考带来的变化。随着新高考改革实施,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高校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制度,使之与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招生模式相适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以解决学生在专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第四,政府、高校等利益主体要相互协调,政府要利用各种传媒等方式强化正向引导,并将现有的制度作出相应的修正。高校则要不断完善对专业选考科目的设置,根据不同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选考科目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招生生源的功利性选择。高校还可以参考指定科目考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在选择科目时的投机性,同时,也为高校自主招生创造有利条件。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针对新高考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要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针对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程体系科学化,使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新特征。对于“3+3”的考试模式,为避免学生产生偏科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该现象的发生[6]。比如,北京等地区为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开展了学业水平考试,防止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同时对于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要构建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高校招生不仅是通过高考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接受基础教育。为创建创新型国家,高校对人才的选拔也要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对应,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多元化而非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为国家筛选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7]。要不断健全录取机制,如利用自主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实现录取形式的多元化,以助力高校对优秀人才的选拔。高校可以采用各类的招生方式开展招生工作,不必按照专业方向招生。采用此种招生方式,当学生入校时可以不用受到专业划分的约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对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结语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对我国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新高考实施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制度的功能,以及当前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希望在新高考背景下,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制度,为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科目专业课程考试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