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小学数学抽象问题教学的探究
2021-11-22庄恒谦
【摘要】空间立体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等抽象的问题,在小学教材中非常常见。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是空间与图形的数学问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构建空间和平面图形的抽象概念上,有很大困难。信息技术进课堂,改变了这一格局。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孩子们建立直观的数学模型,从而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关键词】多媒体;抽象;直观;图形;空间
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的认知角度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小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等这类抽象的数学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重。想设法让小学生用直观的思维去理解抽象的知识,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大的负担。信息技术与抽象数学模型紧密的融合,轻而易举的改变了这一格局。
一、基于需求,营造氛围。
1、充分预设,激活课堂。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感性的,喜欢的事物往往可以激发执着的探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生动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迎合需求,拿捏得当。
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深度融合,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得当,它将会成为教学效果的一把推手,教学效率定将事半功倍。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甚至滥用一些动画效果,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偏离了教学重难点,这肯定是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求,拿捏得当,才能发挥多媒体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听组内老师执教《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许多优美的图片,尝试引出“周长就是物体外围边线”的这一概念。可动画结束时,孩子们却很茫然。老师问:观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孩子们都说图片真美!却很难引出周长的概念。后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道:如果在图片上,用动画呈现描边线的过程,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这样修改以后,再次试教中,教学效果立即凸显出来了。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立即意会了“周长就是外围边线”。接着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自然水到渠成。
二、基于重点,提高效率。
1、解难析疑,提高效率。
教师为了渗透突破教学重难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怎样的教学手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重难点,并且记忆犹新,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融合,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特征。在教学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往往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例如,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借助学具观察不规则的组合体,有些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多面,到底要怎么看,观察缺少方向感,为此难道了一大批观察能力偏弱的孩子。用多媒体展示面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适时的调整角度,直观的呈现给孩子们。当学生对直观的面很熟悉时,还可以用变形工具,自然地、慢慢地变成图形原来的样子。在这个“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
2、动静结合,培养抽象逻辑思维。
多媒体的优势还在于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空间图形中很多重点的知识很难表述。在小学课堂中,依靠抽象的想象,显然不太符合实际学情。在传统教学空间与图形时,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静态的去思考,空间图形的情况。
教学直线这一概念时,常规的做法是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就构成一条直线。少部分学生也能初步的建立“直线是无限长”的概念,但这种抽象的引导却让孩子们的思维无法顺畅起来!黑板的长度毕竟还是有限的,无限长是什么样的?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实现这一功能,直观让学生体会无限延伸的动态过程。学生经历了动态的操作过程,能够很清楚得搞清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三、基于巩固,多元辅导。
1、多元辅助,有效推动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这种认知过程,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例如,教學《圆的面积》时,将圆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一动态的过程,除非借助恰当的磨具,否则很难让学生理解。有的时候,即便学生做出来了,也很难搞清圆和这个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无疑可以向学生,轻松演示这一过程。甚至可以用闪烁、加重影等方式强调,充分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2、丰富资源,提供练习便利。
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一定的题型来巩固教学内容。而空间和图形题,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往往需要配以大量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作图出题,学生思考、解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画图的过程耽误了较长的时间。事实上,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在课堂的引入,大踏步的提高了出题的效率。
多媒体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学生学习创设了新的学习模式。它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立足于课堂。抽象的数学问题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也往往“不再抽象”。相信随着技术的变革,两者的深度融合定然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荷香《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考》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03)翁嘉傅《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家长.2020(27).
[2]林维维《多媒体技术下的小学趣味数学》小学生(下旬刊).2021(07).
作者简介:庄恒谦(1987-3-),男,汉族,籍贯:江苏省淮安市,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