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性别认同的研究

2021-11-22杜梅张心怡吴小曼方淑雅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适应性大学生

杜梅 张心怡 吴小曼 方淑雅

摘要: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利用问卷星系统,对519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性别认同的关系,了解家庭在性别认同中发挥的作用,为探讨家庭因素与大学生性别认同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探明性别认同障碍形成的原因,并提供需关注的早期风险因素。结果:(1)、家庭亲密度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一的亲密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大二(P<0.01)、大四(P<0.05)。(3)在性别认同中,男女生均在双性化上占比最多;且性别角色类型在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4)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两量表的两两因子之间相关显著。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性别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高,性别角色认同情况较好。

关键词: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性别认同、大学生

1 前言

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其定义在不同的理论中有不同解释,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个体生物学上的生理性别认同定义,如科尔伯格将性别认同定义为个体对自身性别状态的理解和认知;二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的性别认同定义,如贝姆认为性别认同是个体内化性别一致性的社会压力的程度等[1]。

家庭是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联结,家庭适应性指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适应家庭环境的能力。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是研究家庭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及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家庭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相应改变的能力[2]。

当前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性别认同有密切关系。黄海燕[3]认为父母在个体的性别认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中父母的人格特质、父母亲的关系、价值观、对子女的期待与照顾等,在女性的性别认同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家庭因素在个体的性别认同中不可忽视,但在大学生性别认同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这一领域并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关研究仍较少,亟待研究。借此,我们探究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性别认同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网络调查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共计回收样本519份,其中有效样本455份,有效率为87.7 %。其中大一213人,大二89人,大三97人,大四56人。男生166人,女生289人。年龄范围在18-22岁。

2.2研究工具

2.1.1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

该量表由美国奥尔森教授等于1982年编制。量表包括自己对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和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两个量表,两个量表的内容一致,各30个条目。采用等级计分,共分为五个等级。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即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本次研究采用的是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FACESII-CV)中文版量表[4],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科隆巴赫系数为0.68~0.85,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12,信度良好。

2.2.2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BSRI是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根据被试自成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别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分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别属于男性化或女性化两种类型。本次研究采用的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通过对1021名大学生量表填写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总体科隆巴赫阿尔法系数为0.827,男性化分量表科隆巴赫阿尔法系数为0.842,女性化分量表科隆巴赫阿尔法系数为0.735,男性化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87,女性化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654。所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仍是较好的测量工具[5]。本研究的克隆巴赫系數为0.947,信度良好。

2.3研究方法

2.3.1施测程序

采用网上个人施测的方法,测试前详细阐述实验目的,并统一指导语。

2.3.2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如表1。将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与钟李[6]等人提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的国内常模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发现亲密度得分为69,显著高于国内常模63.9(p<0.01);适应性得分为48.57,显著低于国内常模50.9(p<0.01)。

研究对调查对象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分数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见表2,表3。

从表2可知,男性与女性在亲密度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p=0.163);在适应性得分上的差异也不显著(p=0.080)。即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知,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分数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p<0.001)。通过事后检验,见表4。可看出,在亲密度得分上,大一的亲密度得分分别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个体(P<0.01),而其他三个年级之间的亲密度得分差异不显著;在适应性得分上,大一的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大二(P<0.01)、大四(P<0.005)。

3.2 大学生性别认同现状分析

研究中,男女生在双性化占比上均最多,然后是女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在男生中,有79.5%双性化,3.6%男性化,10.2%女性化,6.6%未分化;在女生中,有76.1%双性化,1.4%男性化,16.3%女性化,6.2%未分化。进一步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认同在男女生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152)。结果详见表5。

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不同性别各年级被试的性别认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年级上性别认同分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详见表6、表7。

3.3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性别认同的关系

研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对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分量表分数与性别角色认同各维度分数进行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详见表8。双性化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又进一步分别对男性和女性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性别认同的相关进行分析,从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可知,男性大学生中除了亲密度与女性化、适应性与女性化相关不显著之外,其余两两之间相关均显著,结果详见表9。女性大学生中除了亲密度与男性化、适应性与男性化相关不显著之外,其余两两之间相关均显著,结果详见表10。

4 讨论

4.1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联结较好,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适应家庭环境的能力较差。这与孙维盛[7]对90后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结果一致,即90后大学生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发展失衡,实际亲密度显著提高而实际适应性显著降低。

在乌日娜[8]等人的研究中,家庭亲密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大学生在亲密度因子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更多女大学生与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更紧密。可能与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如偏感性,乐于倾诉等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范围、取样大小等有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与王瑞姗[9]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经历和心理都有所不同,对家庭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大一的亲密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可能与大一刚进入大学,与家庭的关系仍较密切,而其他年级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有所分离,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小,相比而言有一定社会阅历,对于家庭的态度有所改变等有关。

4.2大学生性别认同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性别认同在年级上无显著性差异,这与谭潇潇[10]等人以武汉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一致。性别认同问题不随年级增长而自动发生变化,即大学生活经验没有增加学生对于性别的认识。可能与大学生基本已成年,家庭教育已深深灌输入头脑中,性别认同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后期难以改变等有关。而本研究中大学生性别认同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与杜欣[11]的研究不一致,可能与样本样本分布不均匀,取样范围不同等有关。

研究结果中当代大学生整体双性化类型占比最高。目前双性化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新媒体的渗入,社会包容性更强,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下降,社会需要的双性化人才更多,更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讲,双性化的角色更有利于他们融入集体,吸引范围更广的人群,有利于人际交往[12]。

在研究中,男性化占比最少。其原因,在男生中,可能与对母亲过度亲近,对父亲认同不足有关[13]。也有学说认为是男孩与母亲的恋母情结过长,儿子怕与母亲分离,久之,认为自己即是母亲就不会分离而产生性别的改变[14]。在女生中,可能是因为当前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较好保障了女性的权利且社会包容性强,女性敢于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4.3大学生性别认同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影响

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因子都与性别认同呈显著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双性化成正相关,与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成负相关。在男生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双性化、男性化、未分化类型显著相关。在女生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显著相关。

性别认同不仅与家庭有关,与同伴群体、学校教师、社会环境等都有一定关系[15]。大学时期性别角色仍在发展变化[16],不仅要关注家庭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影响,还要与社会、学校、大众传媒相结合,共同作用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让其不断发展完善,促进其身心和谐,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浪.性别认同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综述[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4):22-26.

[2]罗薇,戴晓阳.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06):669-672.

[3]黄海燕.转型社会中的女博士性别认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4]李翠花,窦淑萍,葛娜,陈伟伟,庞久亚,刘伟,夏季芳.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1):52-56.

[5]秦洋,辛增友,李红.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4:3.

[6]钟李,马方圆.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5):204-205.

[7]孙维胜.90后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05):42-44.

[8]乌日娜,陈文婷.大學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调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176+178.

[9]王瑞姗,杨振宁,田原.中医院校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8):1262-1263.

[10]谭潇潇,刘卫华.大学生性别认同调查与教育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36-39.

[11]杜欣.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与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2]林俊杰.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4):181-182.

[13]杨华渝.性心理障碍[J].男科学报,1998(03):141-154.

[14]邓明昱.性别苦恼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1):1-8.

[15]答会明,魏润芝,尹亚利,刘兴家.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J].陇东学院学报,2019,30(01):137-144.

[16]李静.某高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特点研究[J].校园心理,2013,11(04):226-229.

作者简介:

1.杜梅(2000.3.26—),女,汉族,安徽宿州人,本科,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性别认同

2.张心怡(2000.12.1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性别认同

3.吴小曼(2000.10.27—),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性别认同

4.方淑雅(2000.2.22—),女,汉族,安徽铜陵人,本科,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性别认同

猜你喜欢

适应性大学生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