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讨
2021-11-22刘燕
刘燕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讲,越来越侧重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积极心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策略
根据目前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借助于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充分利用古诗词情境创设和相关的朗诵比赛,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古韵能力。由于我国现阶段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正向的引导,能夠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进而起到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正向作用。
一、科学创设古诗词情境,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的策略
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创设相关古诗文情境,能够让学生将枯燥简洁的古诗文融入相关的情境中进行情景模拟。学生在感受到相关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对学生进一步解读古诗词,也有着进一步的积极推动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解由汉乐府所编写的《江南》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本身对江南那边的气候以及莲花和荷叶,这些具体的景物不够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生动语言的描绘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微风徐徐吹动水面,水面上荡起点点涟漪。不远处一个头戴花巾的小姑娘,正坐在船头缓缓驶来。只见她动作娴熟的采着莲花,一瓣又一瓣轻吟着摇篮曲。瞬时感觉整个池塘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你瞧,远处有几只小鱼热的蹦出了水面,扑通扑通的仿佛争着和人们在说话。只见他们一会儿跑到荷叶的南面,一会儿跑到荷叶的北边在池塘中快乐嬉戏。通过这些合理的想象,让学生调动起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来多面感受作者在江南时节感受到的环境氛围,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借助于科学合理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通过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以及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兴趣的策略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将原本枯燥难懂的古诗词,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描绘以及具体的教师的形象讲解,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借助于画面感,能够直观清晰地将古诗词中的人物以及景物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兴趣。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古诗文情境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起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热爱,进而调动起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年级上册由王安石所写《梅花》这首古诗时,由于里面句子本身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没有较大的难度,重点在于对梅花精神的歌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梅花从种植到开花时节的具体景象通过短视频放映给学生,与此同时可以与荷花以及牡丹的开花时节进行一个对比的视频放映,让学生通过了解梅花的繁殖时节,来进一步认识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这一重点。通过动画放映以及相关视频的放映,让学生清晰直观的了解梅花的同时,能够调动起学生对梅花以及其他花的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起课堂氛围,也能够在不断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文化底蕴。通过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总体的串讲,让学生通过纵向的方式,更为深刻的了解到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古诗词朗读比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策略
通过借助于古诗词朗读比赛这一较为传统,但又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对古诗文的相关内容的情感展现在教师面前,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能够在不断的思考中发诗人的所想所感。教师通过对学生古诗词的指导,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流露,在积极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开展相关的古诗词朗读比赛来感受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通过将不同的朝代以及不同的写作风格进行一定的区分,能够有效地对学生掌握相关的古诗词知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借助于古诗词朗诵比赛的方式学生能够在不断积极探索中学会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了解鉴赏诗歌的方式,在真情实意感情流露的表达,同时与作者达到了一个时空上的思想交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这一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感知古诗词文化的能力。任何一种文化的宣讲都不如学生的亲临体会来得重要,借助于这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探索古诗词的同时,培养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向上的心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在创设古诗词情境,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等各种方式中能够起到积极学习古诗词的作用,进而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极作用。
考文献:
[1] 孙小颖.基于行知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2021,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