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I群禽腺病毒流行趋势和防控要点

2021-11-22林婷婷张翔朱伟民

家禽科学 2021年10期

林婷婷 张翔 朱伟民

摘 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根据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分为三个群:I 群、II 群 和Ⅲ群。I 群禽腺病毒分为 A、B、C、D、E 5 个基因型,按照血清型可分为 12 个血清型。I群禽腺病毒可感染多种禽类,是家禽常见的传染病原之一且普遍存在,各日龄各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发病。当前我国鸡群发病主要是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HS)、包涵体肝炎(IBH),病死率高、病程长、危害大。

关键词:禽腺病毒;流行趋势;防控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1085(2021)10-0017-03

收稿日期:2021-09-15

1 I群禽腺病毒在我国流行的三个阶段

1.1 2009~2014年发生蔓延阶段

2009年,山东某白羽肉雞企业发生了一种以肝脏黄染出血为主要病变的“黄肝病”,造成14日龄内雏鸡1%~10%的死淘,后确诊为包涵体肝炎(IBH),属于I群禽腺病毒E-8b血清型;2009~2011年,该病随后又在山东和江苏、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白羽肉鸡养殖省份陆续发生,给白羽肉鸡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2~2014年,江苏、山东等地区青年蛋鸡、麻鸡、白公鸡发生了一种以心包积液为主要病变的高死亡疾病,鸡群发病后持续时间较长,死亡率5%~30%,后确诊为心包积液综合征(安卡拉),属于I群禽腺病毒C4血清型,且该病在我国有快速蔓延的趋势[1]。

1.2 2015~2016年普遍流行阶段

2015~2016年,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在我国各养鸡地区蔓延流行,蛋鸡、种鸡、麻鸡、肉鸡发病率均较高,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2017年至今不断斗争阶段

2016年开始随着对I群禽腺病毒的重视,家禽养殖企业开始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和疫苗防控等方面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控制I群禽腺病毒[2],但由于I群禽腺病毒具有血清型复杂、传播途径多、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使I群禽腺病毒至今仍在某些地区出现暴发流行。

2 I群禽腺病毒的常见临床症状

I群禽腺病毒主要在禽类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复制,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白羽肉鸡、蛋鸡、黄羽肉鸡、817、种鸡发病较多,以心包积液综合征(HHS)和包涵体肝炎(IBH)临床多见。

2.1 心包积液综合征(HHS)

各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发病,发病鸡群大群正常,但每天出现精神不好的病鸡;鸡群持续发病时间较长,可达30 d以上;死亡率5%~30%或更高,发病后5~7 d为死亡高峰。

典型剖检症状:心包腔中有黄色透明的积液或胶冻样,肺水肿、肝脏出血、肿胀色浅;肾脏出血;胰脏出血坏死。见图1所示。

2.2 包涵体肝炎(IBH)

各品种鸡均可感染,肉鸡、肉种鸡多发。发病日龄多在7~14、28~35日龄,发病后3~4 d为死亡高峰,病程5~7 d,死亡率1%~8%。病鸡腹泻排黄色粘液样粪便,贫血、黄疸,大腿肌肉出血和迅速死亡。

典型剖检症状:肝脏苍白,土黄色、质脆、肿大;肝脏、肌肉有出血斑,个别皮下有黄色胶冻样渗出。见图2。

3 I群禽腺病毒的发病原因分析

3.1 血清型多,临床症状复杂

I群禽腺病毒有众多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有C4、D11、E8a、E8b,以C4危害最为严重,有很强的致病性,能够引起家禽发生传染性很强的心包积液症状和肝炎,死亡率20%~80%;血清型E8a、E8b、D11多引起包涵体肝炎。不同地区血清型不同或同时存在几种血清型,是导致免疫家禽发病的主要原因[3]。

3.2 易感品种多,传播途径复杂

I群禽腺病毒可感染各品种鸡,白羽肉鸡、蛋鸡、黄羽肉鸡、817、种鸡发病较多。I群禽腺病毒可垂直传播,也能水平传播,多途径传播导致鸡群更易感染发病。产蛋鸡发病时,可通过输卵管使种蛋带毒,造成子代雏鸡感染;水平传播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病鸡排出的粪便及其他污染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感染,也可通过空气短距离范围传播。

3.3 环境污染重,病毒抵抗力强

I群禽腺病毒排毒期长且容易反复,排泄物中病毒含量高,且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排出体外后可长时间保持活力直至侵入宿主体内。病毒对脂溶剂具有抵抗力,可被0.1%的甲醛灭活;可耐受pH3~9,pH小于2或大于10时表现不稳定;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 ℃加热30 min才能灭活。因此防止禽腺病毒排毒是降低环境污染、控制发病的关键点之一。

4 I群禽腺病毒的防治方案

4.1 治疗方案

鸡群确诊感染后,可注射I群禽腺病毒抗体进行全群紧急接种,根据鸡群体重大小注射剂量为1~1.5 mL/只,注射后2~3 d可控制病情,饲养周期长的禽群需同时注射I群禽腺病毒疫苗防止复发。

4.2 预防方案

4.2.1 预防措施 良好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等均可有效降低发病的风险;进场车辆、物料、垫料、淘汰鸡、笼具等严格执行本场制定的消毒程序和方案;选择醛类、碘制剂类消毒剂;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选择正规厂家活疫苗防止外源病毒污染。

4.2.2 针对性的疫苗免疫

4.2.2.1 选择优质的疫苗 目前用于预防I群禽腺病毒病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uD等制备了鸡胚适应疫苗和细胞培养疫苗,并比较了两种疫苗的效果,结果发现细胞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时间更早,抗体水平更高,且攻毒后免疫鸡没有出现组织器官的损伤和病变,而鸡胚苗免疫鸡出现了包涵体肝炎症状,说明细胞苗更适合用来防控FAdV-4的感染[4]。

WangX等用大肠埃希菌表达了FAdV-4的六邻体蛋白、五邻体蛋白、Fiber-1和Fiber-2,并比较了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发现Fiber-2效果最好,Fiber-1和六邻体蛋白次之,五邻体蛋白最差,说明表达蛋白的选择直接影响亚单位疫苗的效果。

4.2.2.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商品鸡群根据饲养周期长短制定免疫程序,白羽肉鸡可在1周龄进行1次疫苗免疫,蛋鸡和黄羽肉鸡可分别在1、5周龄进行1次疫苗免疫。种鸡群要兼顾种代和子代的抗体水平,分别在1、5、17周龄进行1次疫苗免疫。

2009年以来,禽I群腺病毒病开始在我国家禽养殖区域逐渐蔓延流行,致多品種家禽发病,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国内I群禽腺病毒疫苗的上市,为家禽养殖业提供了疫苗保障,丰富和完善了禽I群腺病毒病的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Calnke B W, Bames H J, Beard C W, et al. Disease of Poultry.10th ed[M]. USA: 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James W, Su J L, Gao F, et al. Disease of Poultry.11th ed[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5.

[3] 殷震, 刘景华. 动物病毒学[M]. 2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4] 杜元钊,朱万光.禽病诊断与防治图谱[M].2版.济南出版社,2005.

Epidemic Trend and Control Points of Group I Avian Adenovirus in China

LIN Tingting1, ZHANG xiang2, ZHU Weimin2

(1.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andong Qingdao  266109,China;2. Qingdao Yiba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109,China;3. Qingdao Chengyang District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Shandong 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 Fowl adenovirus ( FAdV )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group-specific antigen : group I, group II and group III.  Avian adenovirus group I was divided into 5 genotypes ( A, B, C, D, E ) and 12 serotypes.  Group I avian adenovirus can infect a variety of poultry, which is one of the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oultry and widespread. Chickens of all ages and varieties can be infected.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of chicken group in China is mainly chicken pericardial effusion-hepatitis syndrome ( HHS ) and inclusion body hepatitis ( IBH ), with high mortality, long course of disease and great harm.

Keywords: Fowl adenovirus;Prevalent trend;Prevention and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