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项目中的微信保密管理
2021-11-22郑聪
郑聪
摘 要:微信的产生和使用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微信作为最常用的移动互联网工具载体已走入了高校的办公环境,由于大学是国家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必然会有很多涉及国家秘密的研究项目,而涉密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微信泄密的风险。因此,该文从分析军工项目的微信泄密的风险入手,提出对应的微信保密管理措施,提高科研人员保密意识,加强微信泄密技术防范,坚定筑牢科研微信泄密渠道的防线。
关键词:保密管理 微信保密 科研项目 涉密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8(b)-0082-03
WeChat Confidentiality Manage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Co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114 China)
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WeCha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Nowadays, 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bile internet tool carrier, WeChat has entered the office enviro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s of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are bound to be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nvolving state secrets, and WeChat leak risk will be faced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secret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WeChat leaks in military projec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WeChat confidenti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nfidentiality awaren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of WeChat leaks, and firmly build the defense line of WeChat leak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hannels.
Key Words: Confidentiality management; WeChat confidentiality; Research project; Secret related researchers
隨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网络现代化、大数据的不断深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使用手机办理公务的案例越来越多,而微信是最常用的手机通信软件,其在给日常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军工科研项目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挑战[1]。由于微信已经进入高校的办公环境之中,而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工具已成为失泄密案件的“高发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也需要警惕微信渠道泄密的风险。那么在高校办公环境中如何管理好微信,做好科研项目的微信保密管理工作则成为高校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关注点[2]。
1 高校科研微信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微信功能可能带来的科研泄密风险分析
科研相关人员使用微信私信聊天时往往会放松警惕,造成潜在的泄密风险,此外间谍情报人员也已将情报收集瞄准了微信,因此必须引起科研人员高度的重视和警觉[3]。
1.1.1 微信的使用管理风险
科研相关人员的手机、电脑在管理过程中容易被监听监控,且设备易接入专用网,而微信是基于互联网连接的软件载体,对网络、Wi-Fi、移动信号、移动热点、蓝牙等功能敏感,使用管理风险也更高。
1.1.2 微信的信息传递风险
首先,微信的传播非常迅速,过程往往不可控制,同时微信本身就自带微信聊天记录备份功能,因而通过微信传输的信息可能被保存在很多隐藏的文件夹里,很难彻底清除,并不能保证信息安全。其次,微信通信功能的“私密性”会给使用者带来主观上的错觉,从而可能挺而走险通过微信传输国家秘密。最后,微信由于未能完全实施实名制,微信中的有些功能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1.1.3 微信的安全隐患风险
当前微信版本的安全隐患是可知可防的,但是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快速发展,微信软件的版本更新速度在逐渐加快,相关基础和拓展功能也在逐步向着更加精准和强大的方向发展,微信版本更新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其安全隐患的不可预测性也在增加。
1.2 微信泄密的一般情况
高校每年承担大量国家赋予的重要科研任务,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依赖于高校科研教师辛勤付出。他们为了科研课题冥思苦想,通宵达旦地进行科学实验,为了科研成果倾注心力的同时,有时会为了追赶项目进度,或因工作粗心,或因忙乱违规,导致过失泄密[4]。
1.2.1 使用微信“上传下达”工作中造成的科研泄密
目前,新闻报导过的微信泄密案例,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紧急传达导致泄密;二是汇报工作导致泄密;三是指派工作导致泄密;四是误点误传导致泄密;五是多种泄密行为并存。这几种典型案例发生的具体情形在于:第一,公务时间要求紧急,需要即刻传达,无法当面交代办理和汇报;第二,办事人员有紧急涉密事务需要向上级领导请示工作,但相关领导在外地出差,办事员擅自使用微信将含有涉密事项的资料发送给领导审阅,此种做法严重违规;第三,领导交办工作时,保密意识薄弱,无视国家保密条例,将涉密文件发送给下级人员指派工作;第四,科研相关人员使用微信时错误地将涉密信息误点误传给非涉密人员,非涉密人员由于不知情,又将信息进一步转发。微信是目前信息化时代最常见的泄密媒介[5]。
1.2.2 微信存储与备份功能造成的科研泄密的风险
高校承担的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往往涉及面广、项目周期长、需要分解成多个子课题分别研究,因此科研人员有可能因为科研项目点多、涉及面广、时间久而在工作中延用习惯性做法,简化程序,使用微信交流传输一些自以为不涉密的内容点。这就存在很大的泄密风险,科研人员一定要注意,军工项目信息坚决不能使用微信传递,微信的聊天功能并不保证“隐私”,不能防范泄密风险。
1.2.3 科研人员发布朋友圈造成科研泄密的风险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的广泛使用,现如今,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刷朋友圈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很多科研人员也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或发表一些见解,但是需要注意自己在无意中可能泄露一些涉密信息。
1.3 微信泄密的原因
主观原因有:第一,保密意识淡薄,涉密人员认知偏差;第二,心存侥幸,存在自我安慰和劝解,告诉自己不会被发现;第三,科研人员贪图微信的便利,不能严格按照保密要求的程序来处理涉密科研项目载体的传输;第四,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科研人员思想麻痹大意;第五,保密学习缺失,保密知识贫乏;第六,执行制度松懈,审查把关不严。客观原因:第一,技术措施不到位;第二,没有完全按照保密工作的管理要求执行,存在严重的工作漏洞,造成了泄密隐患;第三,手机存储涉密信息时,部分手机软件会在后台扫描手机信息,造成被动的失密泄密。
2 高校科研微信保密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微信的使用管理防范措施
(1)开展专项保密教育,对涉密科研人员进行保密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醒,按季度给科研涉密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并组织起参加保密警示教育。
(2)建立互联网通信工具日常管理制度和使用规范,将涉密载体的整个闭环管理过程与微信智能客户端的管理相结合。
(3)加强保密检查和查处,对科研人员开展周期性保密自查自评工作,将微信电脑端使用情况和工作群管理情况纳入重点检查内容。
(4)科研相关人员可以在可控范围内组建微信工作圈群,但是群内所传达的信息必须为周知性信息,严格杜绝传播国家秘密。
(5)完善保密制度建设,落实保密责任,严格执行保密法纪律,把保密意識内化为心,外化于行,认真贯彻落实保密的各项规定,杜绝泄密事件发生,深化保密文化建设。
2.2 微信的信息传递管理防范措施
(1)使用微信办公时,需要注意杜绝微信群交办涉密工作,微信群及时清理堵塞漏洞,云端备份文件时需要谨慎。切勿“点对点”传递涉密文件,切勿在“朋友圈”发布涉密文件,切勿使用“文件传输助手”传导涉密文件,时刻牢记涉密文件勿翻拍。
(2)科研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的微信群,入群人员必须实名登记,专职保密人员驻群监管,群中只能用于发送周知性的信息,禁止传递涉密项目信息,并且按季度解散重新建群。
2.3 微信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1)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意打开微信隐私功能。在使用微信时,科研相关人员应注意日常防范,在隐私设置中请关闭“通知显示信息详情”“允许陌生人查看10张照片”“附近的人”“添加我的方式”等功能,开启“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功能,以保证微信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2)谨慎添加好友,发布朋友圈有度。信息发送要严防死守,分享转发要谨慎鉴别,群体聊天要把握分寸。
(3)加强技术防范,采取防护手段。设置手机禁用标识、配备手机存放柜、安装手机检测情况电磁信号屏蔽设备;微信使用过程中不连接公共区域的网络,不在手机中存储涉密科研项目的信息。
(4)强化保密教育,提升保密意识。主动提高保密意识,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应该把涉密信息泄露,自觉从思想上筑牢保密防线[6]。
3 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微信泄密风险确实存在,其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科研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淡薄,过于信赖微信通信功能的“私密性”,岂不知境内外的间谍组织时刻紧盯科研人员的网络行为,保密形势十分严峻。但是通过分析科研微信泄密的风险,科研人员是主观因素,微信技术漏洞是客观因素,因此高校保密部门和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要做好保密宣传教育工作和技术防范工作,使科研相关人员能够提高保密意识,增加保密知识的储备。
参考文献
[1] 李轮,燕士力.困境与突破:推进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有序进行[J].高教学刊,2020(31):46-48,53.
[2] 刘丽丽,张文礼.加强高校涉密科研项目入口保密管理的思考[J].保密科学技术,2020(4):64-65.
[3] 尹怀琼,董风华.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泄密新形势及其防范措施[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0,35(3):5.
[4] 陈倬.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J].航天工业管理,2020(11):46-48.
[5] 邹洋.高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评《高等学校科研保密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243.
[6] 王冬冬.基于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的思考与创新——评《高校保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林产工业,2021,58(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