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折上的“天气晚报”:官员为啥要跟皇帝聊天气

2021-11-22

新传奇 2021年44期
关键词:粮价奏折雨雪

在皇帝每日批阅的奏折中,除了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有大量雨雪主题的奏折,有时会多到“刷屏”。为什么官员们要不厌其烦地向皇帝上报雨雪呢?是官员无事可奏,想要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皇帝有听天气晚报的爱好?

奏折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重要的沟通媒介。通过批阅奏折,皇帝可以了解官员的日常工作及地方突发情况。但在皇帝每日批阅的奏折中,除了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有大量雨雪主题的奏折。

为什么官员们要不厌其烦地向皇帝上报雨雪呢?是官员无事可奏,想要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皇帝有听天气晚报的爱好?

其实都不是。清代的地方大员之所以热衷于上报雨雪,是因为清代的一项特殊制度规定——雨泽奏报制度。

重视雨水是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农为邦本,食为政首”的说法。因此,统治者们对天气状况会非常关心,重视降雨是一种传统。

只不过,清代以前,雨雪上报一直都没能形成一种制度。

据学者研究,秦代就有地方向中央呈报雨水的记录。睡虎地秦简中记载:“雨为澎,及秀粟,辄以书言澎稼……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

在秦代,雨水情况不用按月报,只需要在每年八月前呈报就可以。

东汉,郡国会上报雨泽情况。《后汉书》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唐宋时期,也有官员上报雨雪的记载。唐代,刘晏管理财政,他要求地方按时上报雨雪的情况。宋代、金代也都有关于地方官上报雨水的记载。《宋史》载,宋仁宗时期“诏天下诸州月上雨雪状”。《金史》载,金章宗时期“令月具雨泽、田禾分数以闻”。

明代,皇帝同样关心地方雨水情况。明仁宗朱高炽曾指出,关心天气情况是恤民之政。因此,他不仅要求地方官员上报天气情况,自己还要亲自阅读,“自今四方所奏雨泽,至即封进,联亲阅焉”。不过,明代的雨水上报主要是看皇帝个人需求,雨水上报还没能形成一种制度。

雨泽奏报制度的产生

清代皇帝深知雨水情况与农业收成、地方治乱的关系,因此对雨水情况十分上心。

清代皇帝将前代气象呈报的做法加以变革,推出雨泽奏报制度。各直省需进行气候,尤其是雨雪的测量,并逐级上呈朝廷。

有学者指出,清代的雨泽奏报制度发端于康熙时期。从现存资料考察,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苏州织造李煦向皇帝上呈的“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可以看作是雨泽奏报制度的开端。

不过事实上,李煦除了奏折外,还向皇帝呈报了另一种气候记录——“晴雨录”,一种更为细致的气象记录。“晴雨录”需要人们日夜值班,把十二个时辰的天气都详细加以记录。晴、阴、雷、雨、雪、雾和风向等情形都需要被记录在“晴雨录”中。

不过,详细记录天气的“晴雨录”并没有在所有地區推行。之所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原因是:制作“晴雨录”的工作量很大,皇帝无法读完这些数据。

逐日记载的“晴雨录”没有在地方广泛推行,而时逢雨雪的奏报制度却延续下来。每月,地方大员会将负责辖区内的雨雪情况上报给皇上。为了方便皇帝了解民情,雨水折中也有粮价、收成的内容。奏折中题目一般会写“恭报××年××月分雨雪粮价情形”。通过阅读这些信息,皇帝能大致知道一地的农业情况。

有时,皇帝阅读完各地雨雪粮价情况后,会在朱批中表达欣慰之情,朱批为“欣慰览之”。有时,皇帝也根据雨雪情况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有一次乾隆在阅读了四川总督上报的雨雪分寸(主要是记载每次降雨过程后降水渗入到土壤的深度。比如“得雨三寸”,表示此次降水过程降水入土深度为3寸)后,认为四川省今年的收成会好,就高兴地说:“如此,可得买数十万谷以济他省乎?”

皇帝勤政,愿意阅读这类信息,地方官员自然也就重视上报。这就出现了有时雨雪奏折会多到有“刷屏”的感觉。

官员的小心思遇上严密的制度

如果查看上奏雨雪粮价奏折官员的职位,你会发现,汇报一地雨雪情况的人员远远不止一人。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等都会向皇帝上奏地方的天气与粮价情况。甚至有些官员出差,沿途的经过地遇上下雨,也会随手记录,向皇帝汇报。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汇报天气呢?

这其实也是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要求。多个奏报的渠道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官员瞒报情况。

瞒报灾害的现象在清代并不少见。许多官员为了迎合皇帝希望风调雨顺的心里,选择报喜不报忧。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南曾发生过严重饥荒,“斗米千钱,饿殍满野”。由于总督、巡抚没有及时将旱灾的情况上报朝廷,赈灾不及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云南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皇帝在阅读奏折时,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例如乾隆三年(1738年),直隶总督李卫上奏甘霖,皇帝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该份奏折“因欣慰朕怀而存掩饰之念”。嘉庆二年(1797年),湖广总督毕沅上报雨雪情况,嘉庆帝看后朱批“一篇虚文愧而览之”。

于是,为了防止瞒报,皇帝要求多位地方官同时上报雨雪天气情况。渠道多了,情报也会更加可靠。有时为了核实某一奏折中天气记录情况的真假,皇帝还会专门派遣官员前往核验。

雨水、收成、粮价、民情四者密切相关。在清代,雨水、收成、粮价又有相应的奏报制度。这些数据合而为一,形成了庞大的“清代农业数据信息系统”。

总的来说,雨泽奏报制度为皇帝了解地方雨水情况提供了便利。有了雨雪信息,皇帝能够预估该地收成,提前作出相应的规划,稳定粮价,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从这个层面看,雨泽奏报制度在维护清王朝统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清代官员上报的雨雪数据在当代也是十分珍贵的气象资料。它们的存在,为史学研究者探寻清代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国家人文历史》 梦缘/文)

猜你喜欢

粮价奏折雨雪
悲伤的事就不说了
无题(新韵)
新闺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fabrics and fashion trends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雍正朝奏折制度发展概述
程国强:中国现阶段粮价不宜接轨国际
中国粮价问题的透析与对策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