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雾霾话题热门微博利益相关者参与格局与意义建构演化研究*
2021-11-22陈刚
陈 刚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扬州 225000)
雾霾污染是我国近十年来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社会主体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其中,微博作为新媒体环境下重要的舆论场域,汇聚了众多利益主体的意见表达。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党媒、市场化媒体、公众等单一主体,抓取某个时间片段的微博数据,从修辞特征、微博情绪、传播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然而,一方面,参与微博雾霾讨论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诉求与意见表达各异,现有研究难以整体性揭示微博雾霾话题的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格局;另一方面,自2011年雾霾爆发到如今明显好转已历经十年,现有研究也难以历时性描述各利益相关者在话题参与、议题设置、意义建构等方面的发展演化。因此,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十年来相关热门微博的内容分析,针对雾霾微博话题中有哪些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形成了怎样的话题参与格局以及他们基于怎样的利益诉求进行了怎样的意义建构等问题展开实证研究,以期整体性、历时性地把握微博雾霾舆情的演化态势,为促进网上绿色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事实依据与理论参考。
1 理论基础与问题提出
1.1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或受系统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1]。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已从企业管理引入到公共关系、新闻传播、社会治理等领域。具体到环境传播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呈现出“识别分类→行动与诉求分析→干预治理”的研究进路[2],即:首先通过相关性、参与度、权力性等指标对各相关者打分,识别分类出核心相关者、边缘相关者和预期相关者;其次,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话语特征、意义建构、态度诉求进行分析,以理解其行动逻辑和行为方式;最后,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引导其态度认知与行为方式。在此进路下,欧美学者已就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分类[3]、网络赋权[4]、互动博弈[5]、沟通策略[6]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国内主要在2010年后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舆情与传播研究,现有研究偏重于对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对舆情影响机制的理论描述[7],也有少量聚焦于中东呼吸综合征[8]、洱海排污事件[9]等具体案例的分析,但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
1.2环境话语类型环境话语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工业主义引发的生态焦虑,如今已成为环境传播的核心研究课题。面对环境污染,各利益相关者借助话语通过选择、再造、包装、突出等手段解释某些问题并将之联结成某种连贯的情节或阐释,从而形成有立场的意义建构。因此,环境话语是一种兼具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社会实践。由于环境话语主要围绕生存与发展这一基本矛盾进行意义建构,因此研究者们也据此进行了环境话语的分型研究。其中,德赖泽克根据主旨意义把环境话语分为四类[10]:a.生存主义话语,即持续的经济和人口增长终将超越环境承载的极限,进而造成生存灾难;b.环境控制话语,即承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冲突,但将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视为理所当然,只需通过政策调整来控制和解决环境难题;c.可持续发展话语,即重构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关系;d.绿色激进话语,即反对现行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环境被概念化的方式,认为环境优先一切,宁可放弃发展和承受经济倒退。可以看出,上述四类话语分别呈现出安全诉求主导、发展诉求主导、安全与发展并重和政治诉求主导的意义建构倾向。
1.3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识别和分类参与微博雾霾话题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分析他们的立场诉求和意义建构,具体包括三方面问题:
a.微博雾霾话题的整体参与格局:识别有哪些主要利益相关者,这些相关者构成了微博雾霾话题怎样的参与格局。
b.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微博占比和篇均影响力等指标,进而按照核心、边缘和预期三类相关者进行分类。
c.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话语类型与立场诉求:统计主要利益相关者微博的议题设置和意义指向,分析其立场诉求与话语类型。
2 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为时间跨度。首先,以“雾霾”“PM2.5”“空气污染”“空气质量”等为关键词,通过新浪微博“高级搜索”中的“热门微博”功能进行搜索;然后,运用爬虫程序抓取每条热门微博的发布者、正文内容、发布时间、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数据,剔除无关微博后获得热门微博16076条;最后,根据微博传播指数公式[11]筛选出每年度影响力排名TOP30的博主,再对他们的热门微博(共3976条)按照清博传播度指数进行间隔为1的等距抽样,从而获得1 988条微博作为本研究样本。
2.2分析方法对于问题1和问题2:对样本中博主的身份性质进行分类,并对每类利益相关者的历年微博占比和影响力进行统计,据此分析整体参与格局,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影响力与参与类型之演变。
对于问题3:首先,将恩特曼提出的意义建构四维度[12]与社会学对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框架[13]相结合,建立雾霾微博二阶主题分类框架(见表1)。然后,招募3名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按照上述框架分别承担1/3样本微博的文本阅读和编码分类工作(若单个微博样本涉及多个主题,可以归属于多个类别),本文作者从三人编码样本中分别随机抽取40篇(超过5%)进行编码检验,发现编码一致性均高于90%。最后,统计编码结果并细读微博内容以归纳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话语类型与立场诉求。
表1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热门微博主题分类与话语主旨
3 研究发现
3.1整体参与格局我们对样本中各博主进行了身份识别和影响力统计,发现:
第一,微博雾霾话题呈现出从“大V引爆→党媒、市场化媒体主导→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发展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雾霾议题于2011年由大V引爆,同时市场化媒体也关注到雾霾问题,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影响力极小。进入2012年,随着北京成为第一个发布PM2.5数据的城市,国务院批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雾霾污染的事实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党媒、市场化媒体、环境部门、其他政府机构(指除环境部门外的政府机构,以下简称政府机构)等开始参与到雾霾议题之中。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特别指出面对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的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问题;同时,相关专项治理行动出台,例如,国信办召开了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对网络名人提出了“六点希望”和“七条底线”,在打击网络谣言行动中“立二拆四”、“秦火火”等网络推手被行政拘留,“薛蛮子”也因涉嫌嫖娼被拘。由此,大V的影响力整体性显著下降。此后,随着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微博雾霾话题也随之形成以党媒、市场化媒体、大V、环境部门、政府机构、国外机构为主的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格局。
图1 各类利益相关者整体影响力占比
第二,主要利益相关者仅限于媒体类和行政类,同质化明显,存在话语权集中,重要利益相关者缺位的问题。
具体来看:a.党媒中@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始终占据雾霾微博数量和影响力的前两名,两者发布的热门微博总量和影响力在全体党媒中占比分别达到59.6%和67.4%,是党媒中雾霾议题的绝对引领者;b.市场化媒体中早期以@和讯网、@凤凰网财经为代表,如今@新京报、@头条新闻、@财新网、@梨视频等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媒体进入热门博主行列;c.大V中早期以@环保董良杰、@张醒生等为代表倾向于发布警示性、批判性微博,2017年后则以@地瓜熊老六、@杜建国微博等为代表转向发布对雾霾治理的理性反思;d.环境部门中早期主要是@山东环境、@广东环境、@气象北京三个省级部门发布雾霾微博较多,虽然@生态环境部直到2017年才进入样本但直接成为排名第4的高影响力博主;e.政府机构中主要是交通、公安、宣传三类部门利用微博对雾霾造成的生活影响进行警示,代表性博主有@平安铁路、@南京路况直播、@余杭公安、@成都发布等;f.国外机构中@美国驻华大使馆最早于2015年开始进入TOP30博主,随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都成为高影响力博主并持续发挥高影响力。
从行业背景看,上述利益相关者或属于媒体类或属于行政类,同质化明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与科学组织、企业、健康部门、环境NGO、公众等重要利益相关者并未出现在样本中,显示出这几类重要群体处于不到位或缺位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雾霾话题热门微博的参与主体类型较为单一,话语权过于集中,与“多元参与、协同治理”尚有较大距离。
3.2参与度与影响力我们进一步统计了上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热门微博占比(表征参与度)与篇均影响力,发现:
第一,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强度差异较大且变化显著,而篇均影响力差异渐小走向均衡。
图2 主要利益相关者发博占比
从图2可以看出:2011-2012年,大V是雾霾话题的最主要参与者,其热门微博占比超过或接近50%;2013年后,党媒和市场化媒体迅速取代了大V的地位,共同成为雾霾话题的主要参与者,环境部门也自此时起更多地参与到雾霾微博之中;国外机构则于2015年开始进入TOP30热门博主行列,且参与度逐渐加强;而政府机构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较低的参与度。
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篇均影响力呈现出与热门微博占比不一样的走势(图3):首先,大V、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始终保持较高的篇均影响力,其中,大V、市场化媒体和党媒在2011-2018年轮流交替占据篇均影响力首位;其次,国外机构2015-2018年始终位居第四,但在2019-2020年已经超越大V、党媒和市场化媒体,成为篇均影响力最高者。最后,环境部门、政府机构的篇均影响力始终处于低位。但从趋势上看,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篇均影响力差距明显趋向减小,走向均衡态势。
图3 主要利益相关者篇均影响力占比
第二,主要利益相关者存在或核心参与或边缘参与的演化特征。
综合前述分析,再结合各相关者与雾霾污染的相关性,参照米切尔等人的分类方法[14],可以将各相关者分类为四种情况(如表2所示):a.由于雾霾污染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媒和市场化媒体自2012年以来积极参与微博讨论,并保持高影响力,两者均属于核心参与者;b.大V涉及背景多元的名人,与雾霾污染相关性稍低,虽然保持较高的篇均影响力,但总影响力随参与度走低,因此大V已从核心参与者转为边缘参与者;c.环境部门是对雾霾污染直接负责的职能部门,虽然其篇均影响力较低,但总影响力随着参与度的增强而显著走高,而国外机构虽然与我国雾霾污染问题相关度较低,但其参与度不断增强,篇均影响力也较高,总影响力随之提升,因此两者都已从边缘参与者转向核心参与者;d.政府机构受到雾霾污染的间接影响,其参与度、篇均影响力、总影响力等指标均保持低位,属于边缘参与者。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环境NGO、卫生部门、科学家与科学组织等相关者存在缺位现象,但他们与雾霾污染相关度较高,因此可被认为是重要的预期参与者。
表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者类型
3.3议题设置与意义建构通过对样本微博进行内容解读和编码统计,发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热门微博在议题设置和意义指向上存在以下特征:
第一,议题设置整体从“问题界定为主”走向“问题界定与解决之道并重”,但污染成因、道德评价较少涉及。
如图4所示,热门微博长期聚焦于雾霾污染的问题界定议题,这显示出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于污染的程度状况及其引起的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的集中关注和意义争夺;解决之道议题在2013年成为第二大议题,并持续稳定增长,于2019-2020年成为首要议题,这与国家从当初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如今“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进程相呼应;道德评价议题则是在2012年占比较高,主要源于雾霾爆发之初以大V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普遍持有的愤怒、追责、批判心态,但之后该议题占比迅速下降,内容上也开始走向理性反思;污染成因议题占比较少且相对稳定,主要围绕企业生产、生活消费和制度结构进行讨论。以上四类议题的走势显示出从雾霾爆发到政府着手治理再到如今初见成效过程中热门微博关注点的整体演化过程。
图4 雾霾话题热门微博议题的总体走势
第二,主要利益相关者在议题覆盖和意义指向上各有侧重,呈现出差异化的立场诉求和话语倾向。
表2统计和归纳了各方相关微博的议题设置、意义指向和话语特征。具体来看:
a.大V主要以自身观察、主观感受为信源,最大程度地聚焦于对污染事实与危害影响的曝光,和对政府、企业、公众、媒体、富人等社会主体最广泛的道德批判,而对污染成因和解决之道涉及较少。例如,@潘石屹在2011年10月22日发出微博“妈呀!有毒害!”,最早引爆了雾霾舆情;@杭州微博城事于2013年发博“上海、南京等地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已暂停上课。难道浙江杭州的空气很好吗?”,引发人们关于生命安全、社会公平的讨论;@魔都生活圈称政府“和谐”了上海雾霾照片, @杜建国批评“城里的富人为了治霾,就禁止农民烧散煤……建议向潘石屹、柴静这样开大排量汽车的有钱人征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后大V对于政府治霾的批判态度出现反转迹象。例如,@地瓜熊老六、@杜建国微博等大V发博称“治理雾霾,中国是认真的”,并对某些公知、国外媒体的双重标准进行批评。
b.党媒的问题界定议题占比与大V相仿,但明显弱化了道德评价议题,强化了污染成因和解决之道议题。从意义指向上看,问题界定方面,党媒客观报道了污染严重并造成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的事实,例如,@人民日报2012年即承认按照欧盟标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超标率达95%。道德评价方面,党媒更多指向政府责任,认为雾霾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但政府应当负起责任,例如,@人民日报称雾霾“打破了GDP的神话和迷梦”,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转型升级的艰辛”。污染成因和解决之道方面,党媒从早期主要聚焦于企业生产、生活消费等成因以及个人防护、污染监管、治霾技术等手段,逐渐转向对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发展模式等制度结构因素的讨论,从而形成了从“环境控制”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过渡。
c.市场化媒体同样将问题界定作为首要议题,但明显侧重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例如,@经济观察报发博称“我国或成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微天下发起“雾霾催生环境移民”的社会现象讨论等。市场化媒体较少涉及道德评价议题,少量样本中既有对政府具体行为的批评也有对政府治霾持理解态度。例如,@财新网批评“空气质量标准沿用多年……让空气污染重灾区年年实现‘蓝天达标数’”,@观察者网承认“中国在雾霾治理上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但中国正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阶段,一切都是为了社会更快发展和人民享受更好的生活”。污染成因方面,市场化媒体的意义指向相对均衡。解决之道方面,市场化媒体更加注重制度改革方面的讨论。
d.环境部门是唯一未将问题界定作为首要议题,取而代之以解决之道的相关方。问题界定方面,环境部门主要通过雾霾污染的监测和预报数据,客观呈现污染严重的实际状况,但基本不涉及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污染成因方面,环境部门主要聚焦于汽车尾气、散煤取暖、路边烧烤等生活消费因素,而对企业生产、制度结构性因素较少提及。解决之道方面,环境部门主要侧重于监督执法和制度改革两方面进行报道。样本没有涉及道德评价议题。
e.政府机构主要涉及受雾霾影响的交通、公安和宣传部门。问题界定方面主要通过转发雾霾监测和预报信息警示可能造成的交通安全、居民生活等方面影响;解决之道方面主要提醒公众通过戴口罩、减少室外活动、开雾灯等手段降低相关影响。
f.国外机构在问题界定议题上较少涉及雾霾污染状况和社会影响,但注重宣传雾霾的健康危害,例如,@联合国发博称亚太地区“每年大约有700万人因接触到污染空气中可渗透到肺部和心血管系统的细微颗粒而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2016年有超过一百万人死于环境空气污染”。污染成因方面,国外机构主要关注垃圾焚烧、烹饪取暖、私车出行等生活消费方式,而较少归因于企业生产和制度结构因素。解决之道方面,国外机构主要关注于唤醒公众环境意识和对我国的相关制度改革进行事实报道。道德评价方面,国外机构起初不做评论,但在2017年雾霾开始好转后对我国的治霾实践普遍持积极评价,例如,@联合国称赞了“中国在保护环境和应对空气污染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型”,@美国驻华大使馆称中国治霾“结果令人印象深刻”
4 讨论与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对雾霾话题热门微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格局与意义建构形成如下认知:
a.雾霾话题热门微博已经从大V引爆到党媒与市场化媒体主导走向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发展阶段,但此六方实际仅分属于媒体类和行政类利益相关者。结合前述议题设置和意义指向的分析来看,这种同质化特征使各方热门微博的观点主旨逐渐趋同,这可能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政府政策措施的宣传与引导;但卫生健康部门、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环境NGO、企业、公众等重要相关者的不到位与缺位,也严重制约了利益主体的表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协同治理的共识达成。
b.虽然早期也有以大V为代表的生存主义式焦虑,但此后热门微博聚焦于问题界定和解决之道两类议题,显示出雾霾话题热门微博整体走向了客观理性的问题解决式讨论。如今,作为核心参与者的党媒、市场化媒体、环境部门和国外机构均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的话语选型。这既缘于我国雾霾治理的政策宣传需要,同时也是各方对雾霾治理取得实效予以积极肯定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热门微博的话语共识。然而也应当看到,热门微博集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话语服务于为当下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进行宣传辩护,但是缺乏对于过往相关政策方针及其决策与执行过程的深入剖析与反思。可能也因为止于此,在欧美日渐崛起的以政治诉求主导的绿色激进话语在热门微博中未见踪影。由此可见,热门微博雾霾话语表现出浓厚的宣传引导意味,意义建构也呈现出同质化特征。
综上所述,近10年的雾霾话题热门微博在参与格局和意义建构方面趋向双重同质化特征,参与其中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已逐渐形成话语共同体,共同建构和引导着雾霾问题的社会认知。这种双重同质化特征显示出雾霾作为重大社会与政治议题存在于微博之中的话语生产特殊性,并与微博自身开放、多元、互动等特征形成对照。进而,公众究竟如何看待这些热门微博,形成了怎样的雾霾认知,更为众多的“冰山之下”的“非热门”微博如何讨论雾霾污染,是否可能与热门微博形成对比等问题将是后续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