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标准化管理探讨
2021-11-22孙琪敏西南财经大学戴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孙琪敏 西南财经大学 戴红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践出发,在对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诠释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防控风险,促进政府会计主体更好地履行公众受托责任提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准确、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促进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从而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从无到有,包括 1项基本准则、10项具体准则、2项应用指南、1项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并稳步实施,为深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夯实制度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会计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政策进行了规范,但是由于行政单位和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其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不尽相同,就某些经济业务来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方面存在一些困难,相关会计处理政策还需进一步明确。例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规范的部分,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与现有经济业务契合度不高,某些经济业务确认环节的科目边界模糊,核算流程的设置与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单位内部多层次、多维度核算主体与项目设置和科目层级的逻辑关系不顺等。由于每个具体的政府会计主体各自的职能职责存在差异,单位的管理要求以及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再加上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与单位的管理融合度不高、准确性不强、规范性不够等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稳步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会计核算上执行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还应结合单位自身实际,从财务管理的模式、资产管理的方式、经济事项的报批流程、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案,建立契合单位实际情况的、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体系。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加强和完善,是科学规范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基础数据的夯实,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充分体现会计的价值效用。
二、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质的会计主体,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会计基本准则中规定,决算报告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财务报告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也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率。
(一)财务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各部门履职,更好地履行公众受托责任
会计信息通过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后产生。财务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经济业务各环节的影响,能够保证单位每个经济业务环节都处在受控状态,在财务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保证。财务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以及财务状况、单位运行情况等有关信息,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反映职能,及时、准确、高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履职情况,并为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督促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二)财务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控风险
单位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单位自身的管理规定制定,将制度准则和单位内部控制等相关管理规范的要求镶嵌在各个经济业务操作步骤,从而将单位风险管控的力度在各财务环节有效加强。在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的条件下,将会计核算流程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审批、控制、监督等各环节紧密结合,确保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依法依规进行。不仅可以巩固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还可以有效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切实防范资金风险,夯实单位财务管理基础,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财务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单位长期稳定运转及发展,提升全方位战略管理能力
实行财务标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规范性标准将财务核算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内容固定下来,避免由于人为过失等情况造成对业务核算结果的偏差,还能够促进单位人、财、物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标准化管理应从业务角度出发,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的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的流程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将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体的职责和内容清晰直观地反映以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以达到提高各业务参与者之间的高效沟通协作,有效减少经济业务参与者之间不必要的流程和摩擦。同时也为因新入职或是岗位调动、交流的员工在接手新业务时提供工作指引,不会因为人员的变动而影响工作的质效。
三、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标准化管理,应按照规范、协调、最优的原则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通过从业务到会计核算全流程的规范,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夯实单位的财务管理基础,实现单位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健全财务机制,构建一流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从业务源头入手,将支出合规性要求嵌入财务管理全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标准化管理需要对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建设进行完善和加强。会计核算的标准化建设,要求会计人员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概括时,必须以真实、完整、及时、清晰的会计数据为基础,以一系列具体的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为准绳,以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计量属性、记账原则和方法为技术标准,并结合与单位职能相适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全面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标准化的建立健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梳理与行政事业单位主责主业相匹配的典型经济业务
建设全流程的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要求财务人员在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信息输入的各个环节,如会计确认、记量、记录与报告等都应进行规范的、标准化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归类,梳理出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相关的典型经济业务,并将该笔业务办理的具体要求和程序,以文字或者图解形式直观、详尽地反映。最终将梳理的成果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制定成规范性的业务操作手册。从业务源头入手,加强信息管控,以实现同类型业务办理的标准化流程。
2.确保经济事项的记录合法合规
合法性、合规性是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建设应关注的重点。财务人员根据不同的业务部门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信息审核输入时,应精准把握信息输入的内容。明确与业务相关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各级财政部门或者其他上级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政策等,可以在业务输入的过程中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防范风险。因此,整理和汇总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国家、地方政策法规等是建立财务标准化的重要环节。
3.规范会计科目的使用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相应管理要求也不相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化的过程中,应根据单位各类典型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特征,确定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以及与单位的实际情况最适用的会计科目,并将其固定下来形成会计科目标准化,财务人员可以遵照单位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选择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4.财务核算软件平台的操作标准化管理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标准化管理,还应在财务软件中搭建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同类型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人员应当按照单位制定的,与单位职能职责相匹配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信息的输入和管理,保证所有经济业务的处理质量都能达到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避免由于个人认知,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他外部干扰因素等对财务核算的程序和结果产生影响。
(二)完善经费报销的标准化管理,夯实会计基础数据记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建立报销流程的标准化。主要是指在办理行政事业单位某事项或经济业务的报销时,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流程都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报销业务标准化流程可以根据各单位长期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在与单位职能职责相匹配的内控框架下,按照合法合规、协调统一的最优原理梳理制定的财务报销流程标准化。这样办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人员可以根据规范的报销流程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质效,也有效提高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管控力度。建立报销流程标准化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报账流程的标准化
在有效落实内控制度的前提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经费报账时财务部门流程管理以及业务部门流程管理。单位可以根据细化经济业务的具体报销程序,将操作程序延伸至业务末端,设计整个从业务到财务的报账流程,实现报账流程的标准化。报账流程的标准化,应做到将涉及报账的各个环节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岗位、人员和操作程序全覆盖,整个报账业务流程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费审批权限标准化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经费审批权限的标准化,应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准则和单位内部控制等相关管理规范的要求,确定行政事业单位在报账业务中涉及的各个岗位的审批权限。注意设置时应考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全局,以及依照各个经济业务的特点和单位不同岗位职能职责的划分等因素。归纳整理划分不同经济业务各自的审核内容和要点,确立不同岗位职责审批的权限和内容。保证每个业务参与者都能够明确地根据其所承担的不同职责和权限进行业务活动,最终所有参与者形成一个权责清晰的有机整体。
(三)提升会计信息保管和使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成果,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对生成的会计信息的保管、使用也应进行标准化管理,提升会计信息保管和使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同时规范会计信息的使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储会计信息主要有纸质和电子两种存储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行政事业单位都应在会计档案的保管上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则。确保所有会计信息都能安全、完整准确的被存储。
政府会计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政府会计主体业务活动以谋求最广泛的社会效益为目的,同时由于政府主体职能职责的特殊性也必须关注信息安全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涉密及舆情管理意识,强化会计信息的公开管理,在会计信息的使用上应设计标准化的流程,按不同层级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与单位职能职责相适应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和标准以及规范的使用流程。
(四)强化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化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还应注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持续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实现财务标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流程,同时可以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的政策环境。
结语
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政府会计主体环境、业务内容的变化,财务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财务标准化管理的长期规划或完善方案,将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监督和完善,形成一个从实施反馈到评估完善的动态闭环。做好实施质量的管控以及实施程序或内容的持续改进,保证财务标准化管理工作持续、协调、健康地开展。